摘要:農產品作為人們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農產品的質量通常會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和人身健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產品供應鏈的復雜使得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時有發生。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群眾健康,應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本文主要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基于具體問題對新形勢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優化改進建議進行論述。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對農產品需求的提升使得農產品生產行業持續發展,所生產的農產品類型越來越多。而在農產品生產中,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作為一項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性工作在當前形勢下更加十分重要。然而,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影響了工作成效,當地政府以及農業監管部門應當對具體問題以及其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優化改進建議,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質量與效率。
1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
1.1 基層監管力量薄弱
現階段,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中存在著許多尚未完善的內容,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職責缺乏明確性,許多監管人員為兼職人員且存在監管職責重疊或真空的問題,從而影響日常巡查、抽檢等工作的專業性和實效性。同時,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性不足,在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時難以形成合力,影響總體監管效果。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覆蓋率不足,在對小規模分散經營者進行監管的時候存在困難,導致出現監管盲區。針對部分監管期間潛在的風險,因風險評估與預警機制缺乏完善性,導致監管人員難以提前對監管風險進行預測、評估與應對[1]。第二,監管技術與設備相對落后也是基層監管力量薄弱的重要體現,該問題集中體現在各監管部門依舊使用老舊檢測設備,在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度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老舊檢測設備的使用無法達到檢測結果精準度要求。此外,監管人員在對農產品質量進行檢測的時候所采用的檢測方式相對單一,以理化檢測方式為主,難以檢測出新型污染物以及有害物質。同時,因為缺乏對快速檢測技術的應用,導致農產品質量檢測的效率較低,在面對大規模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時,難以同步、高頻次地檢測。
1.2 基層人員激勵機制缺失
目前,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基層人員激勵機制缺失也是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體現在政策傾斜、職稱評定以及績效考核等多方面。具體分析,當前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許多崗位都是由非專業人士擔任,因缺乏豐富的專業知識與較強的專業能力,影響其工作質量,在面對一些復雜工作時難以勝任。同時,一些單位缺乏對人員培訓的重視度,導致其缺乏對系統化培訓體系的建設,也缺少對基層人員的職稱評定和績效考核,難以激發基層人員獲取專業知識、先進理論的積極性,影響其專業素質的提升[2]。
1.3 智慧監管體系不完善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智慧監管體系建設不足的問題尤為顯著,特別是在大數據時代下,數據采集缺乏全面性、數據信息利用率低以及數據深度挖掘不足等問題影響著監管工作的順利開展。從數據采集方面而言,部分基層監管部門因缺乏高效的數據采集方法,容易在數據采集期間獲取的數據不全面、不準確,影響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判斷;從數據信息利用方面而言,部分基層監管部門依舊以紙質檔案管理為主,導致在對數據信息進行查詢的時候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且影響數據信息的可用性;從數據深度挖掘方面而言,部分基層監管部門在缺乏數據挖掘技術的支持下,難以對監管數據進行深度挖掘。
1.4 社會參與度不足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社會參與度不足也是重點問題。大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內容了解不足,缺乏識別農產品質量問題的能力以及質量安全風險意識。同時,群眾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渠道單一,許多消費者不知如何反饋遇到的質量安全問題,無法發揮社會監督力量的作用。此外,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缺乏責任意識,會因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3]。
2 新形勢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優化路徑
2.1 完善基層監管體系
為將鄉鎮屬地政府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的責任落實到位,應當完善基層監管體系,推進智慧監管平臺建設。第一,依據新修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屬地責任以及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等部門的監管責任進行明確,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以及質量監管部門需認識到自身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的重要性,確保將各項監管職責落實到具體崗位和個人,以免出現監管職責重疊或存在缺乏監管的環節,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全面性與完整性。第二,應構建各部門協同機制,通過與其他部門合作監管的方式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尤其是在農產品生產、銷售等環節中,應當與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進行協調配合,加強執法的連續性和銜接度,保證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等環節都能夠得到有效監管,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同時,農產品質量監管部門還應借助制度建設明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覆蓋范圍,特別是對一些小規模分散經營者,應當建設相關制度加大對其監管力度,以免出現監管盲區。此外,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過程中潛在的風險問題,還需通過風險評估與預警機制的建設,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風險提前預測與評估,并制定應急預案強化風險管控效果和監管效果[4]。第三,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過程中存在的技術與設備落后的問題,應當通過引進新技術與新設備以及應用新檢測方法的方式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技術水平,提升質量檢測結果的準確度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有效性。當地政府應當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資金支持力度,及時更換掉老舊、落后的檢測設備,對新型檢測設備以及先進檢測技術進行引進,可采用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等設備,利用先進設備與技術提升農產品質量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從而滿足當前時代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要求與需求。同時,還應當加大對快速檢測技術的引進和應用力度,可采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膠體金免疫層析技術等,這些快速檢測技術的應用可以更加快速地對農產品中含有的農藥、獸藥、重金屬等殘留和污染情況進行篩查,有助于提升農產品質量檢測的效率。同時,針對基層農產品質量檢測方法單一、落后的問題,需對先進的農產品質量檢測方法進行學習與應用,可采取生物傳感器技術、近紅外光譜技術等,這些檢測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使農產品質量檢測的靈敏性和特異性增強,還能夠對農產品質量檢測的范圍進行拓展,從而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此外,為提升當地農產品質量檢測水平,當地政府還可以鼓勵當地高校以及科研機構對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進行研發,實現技術成果的轉化,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開展提供先進技術的支持[5]。
2.2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基于新修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要求的提升對監管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職業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為了滿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需求,當地還需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才隊伍的建設。第一,當地政府應當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建議由農業農村部、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出臺專項政策,在職稱評定、評優評先、崗位津貼等方面對長期從事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檢測的人員給予傾斜,提高崗位吸引力和隊伍穩定性。第二,應當構建系統化的人才培訓體系,定期組織現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員開展專業化培訓。依據新修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應當將培訓的內容安排為相關法律法規教育、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教育、先進檢測技術與方法教育等內容,確保其在對農產品的質量進行檢測的過程中,嚴格按照相關規定以及規范化流程完成檢測,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同時,為了使其認識到自身崗位職責,還需對監管人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素養教育等,使其高質量完成自身的任務。第三,還需建立完善的績效考核機制,定期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員進行評價考核,尤其是其工作能力、工作質量、工作成效等,并根據監管人員的考核結果對其進行獎勵或懲罰,以此對監管人員起到一定激勵作用,使其在工作中充滿熱情和激情[6]。
2.3 推動智慧監管
在信息時代下,信息平臺的建設作為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質量與效率的重要手段,應當基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內容以及需求推動智慧監管系統的建設,利用大數據實施實時監控,解決數據采集、數據利用以及數據挖掘等方面的問題,需要頂級層面資金、技術、設計保障,注重監管平臺穩定性、實施數據真實性,而且保證操作簡單,供省市縣鄉監管部門推廣、生產主體使用。第一,應當構建統一化的數據采集標準以及數據采集系統。利用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以及銷售等環節的數據信息進行收集,并實現自動化整合與管理,保證數據采集的全面性以及所采集到數據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統一化數據采集標準的設定可以提高數據采集工作的規范性,而數據采集系統的建立則可以提升數據采集的科學性,以便于后續對所采集到的數據信息進行應用,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開展提供數據支持。第二,應當借助信息管理系統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產生的各種檔案和數據進行電子化管理。通過對信息管理系統進行應用,能夠將紙質檔案轉變為數字化檔案,并儲存在信息系統當中,便于各部門對相關數據信息進行查詢和利用,也能夠防止紙質檔案保存不當或損壞而造成數據丟失等問題,可以保障檔案數據的安全性。第三,引入先進技術。需要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機器學習技術等數據挖掘技術,利用這些技術深入挖掘數據信息中有價值的內容,幫助監管人員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潛在的風險進行了解,從而使其提前制定好應急預案,以便于及時應對監管風險問題[7]。
2.4 提高社會參與度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監管部門需要對農產品產地、生產、銷售等環節進行嚴格的監管,以控制農產品的質量。然而,在農產品產地、生產以及銷售環節中,都需要依靠群眾的參與才能夠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效果。所以,當地政府和監管部門應當提高社會參與度,使更多群眾參與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工作中,以便于監管部門強化管理水平。第一,應當加強對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與科普,借助開設講座、媒體宣傳以及學校教育等方式提高群眾的食品安全意識,并增強其識別食品質量的能力。第二,應當拓展群眾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工作的渠道,且需保證該渠道的便捷性和私密性,開設熱線電話接受群眾的24小時電話舉報、開發應用軟件接受群眾的線上監督等,使群眾更方便地行使自己的監督權利,并根據群眾的舉報和反饋對存在質量安全問題的農產品進行檢查與處置。第三,還應當將重點放在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意識上,通過對其進行法律知識教育的方式使其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并在合法范圍內開展農產品生產經營活動,并推進“三品一標”、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品牌的建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8]。
3 結語
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作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以及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舉措,當地政府以及質量監管部門應當認識到該工作在農業生產以及農業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并基于當地實際情況分析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此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水平,助力我國農業生產以及農村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杜丙梁.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管策略[J].食品安全導刊,2025(1):11-13.
[2] 張桂程,周顏.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工作難點與對策研究[J].食品安全導刊,2025(3):118-120.
[3] 王海琴.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策略分析[J].現代食品,2025(3):156-158.
[4] 劉忠建.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工作的難點與對策[J].農業災害研究,2025,15(2):74-76.
[5] 王旭廣,鄭元曉,韓晨,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創新及探索[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24(4):109-112.
[6] 李海濱,盧濤.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質量與認證,2024(4):87-88.
[7] 陸元熾.農村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難點及對策分析[J].食品安全導刊,2024(26):4-6.
[8] 朱真真,梁冠楠,王云飛,等.農產品質量安全基層監管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究[J].食品安全導刊,2024(2):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