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對生態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的林業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森林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的需求。為解決資源保護碎片化等一系列制約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本文首先對林長制的概念、內涵以及發展歷程等相關概述進行梳理,明晰林長制在林業管理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其次系統性地分析林長制構建及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完善措施,實現了對林長制的優化與完善,以此為相關人員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林長制;森林資源;問題協調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森林資源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其保護與合理利用越來越關鍵,過去林業管理模式雖取得一定成果,但面對日益增長的生態需求與復雜多變的林業發展形勢,分散、低效的管理方式已逐漸顯露出了其局限性。在此現實需求下,林長制作為創新的林業管理制度應運而生,它以責任明確、協調高效為核心,旨在通過構建全面系統的管理體系,壓實地方黨委、政府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的主體責任。但林長制在構建與實施過程中仍需不斷探索與完善,以更好地適應不同地區林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發揮其在森林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中的關鍵作用。因此,探討林長制構建及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相應策略具有深遠意義。
1 林長制相關概述
2021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林長制的核心在于按照“分級負責”原則,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制體系,明確各級地方黨委及政府領導擔任林長,全面負責轄區內森林資源保護與發展工作,這一制度把責任層層壓實落實,從省級一直到鄉村級,構建出了全面的責任體系。林長制的內涵不僅囊括對森林資源數量和質量的管控,更注重生態系統的全面保護與修復,重視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林長制讓林業管理從分散的模式轉變為集中的模式,從模糊的狀態轉變為明確的狀態,為森林資源保護及合理利用搭建了堅實的制度保障[1]。
2 林長制構建及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2.1 森林資源保護碎片化?
林長制推行的工作過程中,森林資源保護碎片化問題較為突出,各區域大多從自身的利益角度出發制定保護方案,而各行政區的各自發展規劃及管理重點存在較大差異,在缺少森林資源保護方面統一協調機制的情況下極易導致區域間森林資源保護出現斷層。生態功能的劃分方面缺少對整體的統籌,一些有著重要生態連接功能的森林通道,因為分別歸不同區域管理,較難實現統一的規劃及保護,導致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連通性受到影響,由于森林資源保護碎片化,整體保護效率變得低下,難以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生態、經濟及社會綜合效益,對林業可持續發展形成阻礙[2]。
2.2 問題協調機制缺失?
林長制實施期間,針對森林資源保護及發展面臨的各種問題,協調機制出現了明顯的缺失,在遇見諸如森林生態修復資金籌集、林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等復雜問題時,林業、財政、土地等多個部門缺乏起到有效作用的溝通與協調平臺,各部門只能按照自身職能去開展業務,不易形成解決問題的整體合力。而且面對突然發生的森林病蟲害疫情或重大森林火災時,由于缺乏高效協調機制,各部門響應不夠迅速,資源調配沒能及時跟上,不能迅速控制局面,致使森林資源遭受重大損失,此問題協調機制的缺失,導致林長制在應對實際困難時,難以進行高效運行,對森林資源保護與發展工作的順利推進形成了制約[3]。
2.3 違法行為查處力度不足
同時目前部分地區針對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顯著不足,手段也處于相對滯后的水平,傳統的人工巡查方式面對廣闊的森林面積,巡查效率極低,無法滿足對森林資源的實時監管要求,這便為一些不法分子創造了可乘之隙,諸如盜伐濫伐、非法占用林地等違法現象時有發生。而且采用傳統的拍照、記錄等方式證據收集,不僅會消耗較多時間,并且無法保證證據在準確性與完整性方面符合標準。執法的過程中若沒有先進技術手段的支持,則難以迅速定位違法行為的出現地點,無法對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徑形成強大的震懾力,讓森林資源安全面臨嚴峻的挑戰[4]。
2.4 林業發展規劃滯后?
林業發展規劃滯后也是林長制構建及實施中不可忽視的問題,部分地區的林業發展規劃未充分結合當下市場需求和生態發展理念,就產業布局而言對傳統的木材采伐及初級加工產業依賴過度,對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等新興產業規劃及扶持不足。如在林木種植規劃這一領域,未開展對市場需求的精準調研工作,種植的品種單一明顯,未能根據不同區域的土壤、氣候條件對樹種進行合理安排,這導致林業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產品的附加值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林業發展規劃的滯后不但對林業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造成阻礙,也削弱了森林資源保護的經濟后盾,不利于林長制目標全面達成[5]。
3 林長制構建及實施的完善措施分析
3.1 構建森林資源保護網絡,實現協同守護
林長制構建與實施過程中森林資源保護碎片化問題相當明顯,不同區域與管理主體各自為政,致使森林資源保護效能差。
首先運用先進的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衛星遙感等技術開展全面的森林資源清查,對森林資源的分布、面積、林種、蓄積量等信息開展詳細摸底工作,建立精準的森林資源數據庫,依照清查的最終結果結合生態功能、地理特征等方面的要素,劃分各類保護區域,明確各區域的保護重點及目標。
其次構建起跨區域、跨部門的協調機制,設立專門的森林資源保護協調機構,成員囊括林業、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相關部門以及各行政區域的代表,定期召開協調會議共同就諸如森林防火、病蟲害的防控、生態廊道的構建等重大問題進行商討。同時搭建森林資源保護相關信息平臺,加強信息共享與交流的成效,實時對森林資源監測數據、保護工作動態等信息進行更新,依照所收集的數據信息制定統一的森林資源保護規劃及行動方案,保證各方在森林資源保護方面行動協同一致,各區域和管理主體可借助平臺迅速獲取信息,了解周邊森林資源態勢,實現信息的互通交流。
最后依托平臺舉辦遠程視頻會議、在線培訓等各類活動,提高溝通效率,促進技術交流,推動公眾參與,并以宣傳教育為途徑,建立志愿者服務體系,鼓勵公眾參與森林巡查、植樹造林等活動,以提高公眾對森林資源保護的認知及責任感。并實行舉報獎勵制度,對舉報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的公眾給予獎勵,形成全社會共同投身森林資源保護的良好氛圍。
3.2 設立專項問題協調小組,高效解決重大問題
林長制實施期間,因缺少有效的協調機制,各部門各自為政,導致解決問題的效率不高,對林長制實施效果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各級林長應明確專項問題協調小組的組建方式,并依據普遍存在的重大問題類型,諸如生態修復、林地糾紛、產業發展等情形,各自組建對應的協調小組,小組成員從林業、財政、土地、司法等相關部門中選拔,保證擁有解決問題所必需的專業知識與權力,如在生態修復資金籌集相關小組中納入財政部門掌管資金調配的人員、林業部門了解生態修復項目的專家以及金融機構代表,共同研究資金籌集的渠道。
同時制定清晰的工作流程,若重大問題出現,有關的部門或單位應首先將問題報告呈遞給協調小組,全面說明問題的背景、現狀及其影響,協調小組收悉報告后迅速組織成員實施實地調研,全面摸清問題情況后召開小組會議,綜合各方意見,形成解決方案,方案一經確定后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保障方案順利實施。實際問題解決執行階段,各協調小組應按照一定周期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及時調整方案內容。并建立跟外部機構的合作機制,一些專業性強、技術難度較高的問題,如森林生態修復的技術難題等情況,協調小組可和科研院校、專業技術機構等開展合作,邀請專家給予技術支持與咨詢服務,引入先進的理念及技術,提高問題解決的科學性及有效性。進一步加強對協調小組工作的評估及反饋,定期去評估協調小組解決問題的實際效果,分析工作中的長處與短處,結合評估結果,總結實踐的經驗教訓,不斷完善協調小組的工作機制及方法,提高處理重大問題的能力。
3.3 升級違法行為查處技術,強化監管力度
傳統查處違法行為的手段依賴人工巡查,難以做到對大面積森林的實時監管,造成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行為屢禁不止。
所以林長制實施中應首先升級違法行為的查處技術,如積極推廣應用無人機巡查技術,在無人機中配備高清攝像頭、紅外熱成像儀等設備,按照森林分布情形,制定恰當的無人機巡查路線及時間表,無人機按照既定路線自動飛行,對森林進行全方位、多層面拍攝,實時傳回圖像數據。同時運用圖像識別技術對回傳數據展開分析,及時發現盜伐濫伐、非法占用林地等違法行為的苗頭,也可結合無人機巡查的實際情況構建衛星遙感監測系統,利用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按一定周期對森林資源進行監測,通過對比不同階段的衛星影像,分析森林植被覆蓋的變化情形,精準定位森林資源異常區域。一旦發現疑似違法行為,立即組織人員去實地核查。
對于無人機或遙感監測中所收集的森林資源監測數據、執法記錄、舉報信息等不同類型的數據可以建立大數據分析平臺將其整合,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找出數據背后的規律及關聯,并對違法行為所發生的時間、地點、類型等特征進行分析,預測違法行為高發的區域及時段,提前安排執法力量實現精準監管。同時加強執法設備的配備水平,為執法人員配備先進的手持執法終端,具備定位、拍照、錄像以及數據查詢等功能,執法人員巡查時可憑借終端實時記錄現場情形,將數據上傳至執法平臺,配備便攜式物證采集裝置,保障在發現違法行為的瞬間,能迅速、精準地采集證據,提高執法工作的效率與質量。同時依托數據平臺加強和其他部門的技術協同合作,和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與技術協作機制,實現違法犯罪線索與技術資源的共享,如利用公安部門的人臉識別技術,對非法木材交易市場的可疑人員進行身份識別,打擊非法木材的流通鏈條。
3.4 科學規劃林業發展路徑,提升資源利用效能
部分地區林業發展規劃的推進滯后,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利用效率欠佳,阻礙了林業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以及森林資源保護的經濟支撐體系構建。
林業規劃應組織專業團隊對當地森林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分布等情況開展詳細調查,同時開展全面的林業資源及市場調研,深入分析國內外林業市場的需求狀況、價格走勢、產業發展動態等以掌握森林資源的實際情況與市場動態走向,為科學規劃奠定數據基礎。
應依托收集的基礎數據,在實現傳統林業產業鞏固的基礎上推動林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就傳統的木材加工產業而言,推動其向精深加工方向拓展,提高產品附加值,積極開發林下經濟潛力,結合當地自然環境,選擇適宜的林下種植及養殖項目,如在林下種植中藥材與食用菌,于林下開展家禽與蜜蜂等的養殖等。同時充分利用森林景觀資源,發展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產業,打造特色鮮明的森林旅游線路及康養基地,合理規劃好林木的種植事宜,按照市場需求與不同地區的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優化林木種植的品種結構
還可推廣混交林種植模式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以及抗逆性,加快林業科技創新與應用的步伐,并與科研院校合作建立林業科技研發中心,開展對林業技術的研究及創新,聚焦于林業生態修復技術、高效栽培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研究,為林業發展提供技術依據。同時通過開展技術培訓班、舉辦現場示范等方式,將先進林業技術推廣至實際生產,以提高林業生產效率和質量水平。此外相關管理人員可以結合地區實際,建立林業產業發展評估及調整的機制,按周期對林業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評估,分析產業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與短板,及時調節林業的發展規劃及產業政策,以逐步提高森林資源的利用效率。
4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林長制構建及實施中存在的森林資源保護碎片化等問題進行了系統性剖析,并提出了采取構建統一森林資源保護網絡、設立專項問題協調小組等措施進行處理,有效提升了森林資源保護的協同性,能高效解決林業發展中的關鍵難題,這些完善措施對今后同類條件的林業管理地區在推行與完善林長制工作方面具有一定借鑒價值。相關人員未來應不斷推陳出新,積極探索適應新時代林業發展需求的林長制度創新模式,持續優化管理流程,深化部門協作,引入更多先進技術手段,進一步提升林長制在森林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效能。
參考文獻
[1] 張靜.林長制下的奈曼旗森林資源動態監測與信息化平臺建設路徑[J].南方農業,2025,19(4):245-247.
[2] 黃麗,胡淞.常州市全面推行林長制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園藝,2025,48(7):191-193.
[3] 唐蜀平.林長制背景下林草資源網格化管理模式優化研究[J].林業科技情報,2025,57(1):142-144.
[4] 楊娟娟.林長制背景下師宗縣林草資源保護策略[J].農村科學實驗,2025(3):54-56.
[5] 虞洪,丁延武.探索推進林長制“四維”立體服務新格局的崇州實踐[J].四川農業科技,2025(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