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了創新勞動教育的實踐模式,在理論層面,探討包括勞動教育與鄉村發展的契合性、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特征及二者雙向賦能機制。在實踐層面,提出了三種創新勞動教育實踐模式,如校園直播體驗課程、非遺技藝勞動課程和應急救護培訓體系。進而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勞動教育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長效機制,包括課程內容與鄉村需求的精準對接、技能學分積累與認證制度設計及鄉村實踐成果多維度評估體系。
關鍵詞:勞動教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
勞動教育以勞動實踐為核心,旨在讓學生掌握勞動技能,培養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精神。這一精神在中華民族歷史中舉足輕重,與鄉土文化價值觀共鳴深厚。農耕文化便是其代表。鄉村可以成為勞動教育的廣闊天地,高校可結合開設專業,鼓勵學生在鄉村實踐中增長智慧、錘煉才干。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勞動教育效果,促進產教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1 勞動教育與鄉村人才振興的內在邏輯
1.1 勞動教育與鄉村發展的契合性
勞動教育,其核心在于勞動實踐,不僅讓學生掌握勞動相關的知識與技能,更在于培養他們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崇高品質,即勞動精神。勞動精神與鄉土文化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價值觀共鳴。例如,古詩《憫農》中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1],便生動描繪了農耕文化中對于勞動的尊重。而《勸學》中的“業精于勤荒于嬉”,則強調了勤勞與創新的重要性,彰顯了我國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思想與道德規范。此外,勞動教育場景與鄉村生活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契合。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勞動教育在強調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實踐的融入。這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在勞動中運用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舞臺,他們在鄉村實踐中增長智慧、錘煉才干,根據自己的專業背景和實際能力,參與到農村的發展建設中,為解決實際問題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種實踐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勞動教育的效果,促進產教融合的實現,還能夠為鄉村振興的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1.2 鄉村振興的人才的需求特征
鄉村全面振興,首要是人才振興。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一部分年輕人愿意回歸家鄉,建設鄉村。《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中提出,要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與鄉村全面提升[2]。在新質生產力大背景下,鄉村振興,技能先行。技能人才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工程、重要保障,是促進農業技術創新、帶動群眾致富、支撐鄉村發展建設的重要力量。在農業技術、科技等方面需要大量人才支持與參與。當前本土鄉村人員流失、外部人才引進困難等問題依然嚴重,2025年1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4年經濟運行穩中有進 主要發展目標順利實現》中提到,2024年城鎮化率繼續提高,占全國比重67%,比上年末提高0.84%,鄉村常住人口全國減少1 222萬。鄉村面臨的人才短缺與流失現狀,很大程度制約了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和鄉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總體來說,鄉村振興對人才具有多元化、專業化與本土化的需求。多元化方面要細分人才領域,協同推進。專業化方面更注重新質生產力下的技能升級與科技應用;本土化方面要具備適應與長期扎根在鄉村的人才。因而,加強鄉村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1.3 勞動教育與鄉村人才振興的雙向賦能機制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平臺,鄉村是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地,二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自我國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鄉村振興成為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鄉村振興不僅需要關注農村綜合實力,更需要優質人才的綜合實力提升。高校勞動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和實踐模式,在培養勞動意識,促進大學生成才成長上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勞動素養是勞動教育的基礎,勞動教育與鄉村振興聯動可以培育學生勞動情感,深化勞動素養,擴大勞動教育的邊界。高校通過組織學生親身實踐投入到鄉村實踐活動中,如參與鄉村勞動實踐、調查研究、志愿服務等。學生在鄉村中可以汲取知識、吸收養分,感受鄉村的魅力與智慧,從而加深對勞動的認識,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意識。另一方面,技能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前提,勞動教育與鄉村聯動可以發掘高素質人才,實現學生自身價值。高職院校作為技能制造的前沿陣地,在開展勞動教育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同時也可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鄉村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發揮自我價值的舞臺,不同專業、特長的學生可以通過勞動教育在鄉村匯聚,用自己的智慧為鄉村繁榮注入活力。
2 創新勞動教育實踐模式分析
2.1 模式一:數字技能賦能——“校園直播助農”課程
農業優化升級是當前鄉村振興的一大發展機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部署[3]。高校要創新勞動教育實踐模式,根據學校專業類型開設數字技能與勞動教育融合課程,并在鄉村平臺實踐鍛煉。2020年《農村電商人才報告》中提出,到2025年,農村電商缺口將達350萬人。而當下農產品電商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亟需大量人才給予支持。這就需要高校與鄉村聯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創新勞動教育實踐模式,為數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比如學校具有直播專業,可打造數字技術賦能“校園直播助農”課程。該課程的模式是直播專業的同學通過參與互助勞動課程,將直播技術、產品包裝、數據分析等相關知識內容,通過勞動體驗課帶給感興趣的學生學習。一方面,互助勞動直播體驗課在學校的廣泛開展,可以激發更多學生對數字技能的興趣和熱情,促使他們在畢業后利用所學技能反哺家鄉,帶動家鄉的發展。另一方面,在鄉村中開展直播體驗活動,也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鄉村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事業。
2.2 模式二:文化資本激活—非遺技藝勞動課程
鄉村振興戰略中,鄉村文化振興是關鍵一環。高校開設勞動教育課程,恰好為鄉村文化振興與非遺傳承搭建了一座橋梁。從理論層面來看,非遺傳承人所秉持的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可以給大學生們指明前行的方向。這些精神品質,是非遺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新時代青年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從實踐層面而言,高校勞動教育可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辟新的路徑。學校可以開設簡易版的非遺技藝課程,如植物拓染等,讓學生們在動手實踐中初步領略非遺的魅力與智慧,從而增強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此外,高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們深入鄉村,開展勞動體驗課。在這里,學生們將親身體驗非遺技藝的魅力,由專業的非遺手藝人親自授課,傳授技藝的精髓與奧秘。這種教學方式可以為非遺手藝人帶來經濟收益,宣傳非遺文化,促進非遺技藝的廣泛傳播與傳承。由學校勞動課教師與非遺傳承人共同授課的“雙師教學”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引導學生們運用非遺產品進行簡單的文創設計,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相融合,賦予非遺文化新的生命力和市場競爭力。
2.3 公共服務提升——應急救護培訓體系
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一項核心任務。2020年頒布的《鞏固拓展健康扶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意見》[4]明確提出到2025年,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和人員的“空白點”要持續實現動態清零,讓健康鄉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目標。在勞動教育課程中,安全勞動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強調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為他們提供救護的基本知識與技能。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學生們能夠了解到急救的重要性,也能在實際操作中掌握必要的急救技巧,為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進一步提升勞動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學校可根據專業設置,開設救護員培訓—互助勞動體驗課。這門課程邀請了護理專業的老師和同學作為志愿者,將最前沿、最專業的救護知識與技能帶入課堂,通過生動的講解和實操演示,讓學生們更加直觀地了解到急救的全過程和關鍵點。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增強課程的趣味性,也能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
3 勞動教育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機制構建
3.1 課程內容開發與鄉村需求精準對接
為了更好發揮勞動教育實效性并能深度融入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在課程體系構建與課程內容優化方面做好調研與創新。首先,學校要做好需求調研,利用好寒暑期社會實踐環節,組織學生深入鄉村,開展沉浸式調研,感受鄉村的產業需求情況。此外,勞動與生態息息相關,綠色勞動是勞動教育的另一大主題,要在鄉村調研中探討生態保護、旅游農業等綠色勞動實踐項目。其次,基于需求調研情況,高校要分層分類開發好勞動教育課程。在基礎課程方面,開設通用勞動技能課程,涵蓋簡單的農業基礎知識、農具操作規范等內容,夯實學生勞動基礎。在專業課程模塊,依據學校開設的專業大類,針對性開設對接鄉村振興的勞動課程,如藝術類專業課開設鄉村墻繪設計,直播經濟類專業可以開展農產品直播勞動課程。最后,要建立需求與供給的閉環流動系統。建立反饋機制,每學期末通過收集課程開設的實踐報告,收集課程實施效果與鄉村需求變化信息,推動勞動教育與鄉村振興需求的持續適配,形成長效發展機制。
3.2 技能學分積累與認證制度設計
鄉村振興與全面發展教育理念的雙重驅動下,將勞動教育課程融入鄉村廣大舞臺中已成為教育創新的一大實踐方向。為確保鄉村勞動教育質量,構建科學合理的學分認定與認證體系至關重要。在學分認定上,要嚴格遵循文件規定,明確一學年不少于16學時的基本要求,以此保障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基本時長與質量。在此基礎上,強化技能學分認定。學生需在鄉村環境中完成既定勞動時長,掌握特定鄉村技能或助力鄉村項目建設方可獲得相應學分。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對于在鄉村勞動課程中展現出創新能力的學生給予額外學分獎勵,以此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與創造力。在認證體系上,不應局限于校內簡單的學分認證,而應積極拓展外部合作渠道。當學生在鄉村勞動實踐中掌握特定技能后,可參加由合作單位組織的考核;考核內容涵蓋技能操作、理論知識等多方面,確保學生真正具備相應技能水平。
3.3 鄉村實踐成果多維度評估體系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勞動教育成為推動鄉村發展的關鍵力量。建立多維度評估體系,有助于提升勞動教育質量,為鄉村振興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推動鄉村實現全面振興。在知識技能維度上,考量學生對農業知識、鄉村建設技能等的掌握程度;在創新能力維度上,關注學生在鄉村勞動實踐中提出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個人成長維度上,評估學生在團隊協作、自我管理等方面的進步;在勞動態度維度上,通過學生的出勤率、勞動積極性等予以衡量。多維度的評估能精準反映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綜合表現。此外,過程性評估是重點,借助勞動實踐日志記錄學生的日常勞動情況,通過階段性匯報了解其階段性成果與問題,全面掌握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動態。終結性評估作為輔助,讓學生分享在鄉村勞動教育中的收獲,檢驗其學習成果。同時,建立反饋機制,向合作鄉村收集意見,了解學生在鄉村實踐中的表現以及對鄉村發展的貢獻,以此作為課程改進的重要依據。
4 結語
創新勞動教育實踐模式,推動鄉村人才振興,需要高校加強頂層設計。根據鄉村需求,合理設置勞動實踐環節,這是培育新時代“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5]高素質人才的關鍵之舉。未來,高校應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地合作,讓青年學子在勞動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在鄉村創業中實現人生價值,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智力動能,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
參考文獻
[1] 宗蘊璋.節儉型餐飲文化研究[J].中國市場,2007(26):68-69.
[2] 劉釗.農村宅基地市場化改革對農村經濟結構優化的影響研究[J].山西農經,2025(6):193-195.
[3] 李成蘭,趙翠薇,樊華,等.貴陽市土地利用與城市生態韌性時空演變及生態分區構建[J].環境科學,2025(4):1-21.
[4] 李紅雨,吳冰,張晨溪,等.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健康貧困空間分布格局及驅動因素研究[J].中國醫院管理,2025,45(3):40-44.
[5] 劉在洲.普及化背景下高等教育通向農村科學內涵的多維探賾[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