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探討“三農”問題產生的根源,指出解決“三農”問題,立足點要放在農村,聚焦農村經濟社會本身的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路徑;通過柑村的案例分析,揭示紅色旅游對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基于石壩鎮經濟發展狀況及發展紅色旅游的有利條件,指出石壩紅色旅游產品開發要凸顯體驗參與性、反映互聯網時代年輕人期求和培育紅色旅游增長極,最后提出石壩鎮體驗性紅色旅游產品開發途徑——建設元宇宙紅色象嶺展館、開發多樣化紅色體驗旅游產品、以“紅色旅游+”整合鄉村資源和塑造紅色旅游品牌。
關鍵詞:鄉村振興;紅色旅游產品;石壩鎮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6.008
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中央一號文件從2004年開始每年聚焦“三農”議題,彰顯“三農”問題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1 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路徑
“三農”問題是每個要邁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國家都要面臨的問題。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指出,經濟發展使現代工業部門擴張,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地被工業部門吸走乃至最終消失,傳統農業和現代工業并存的二元經濟結構逐步消減。受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影響,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在20世紀50~70年代曾經把經濟發展簡單化為加快工業化,并在實踐上實施工業化偏斜發展戰略,其結果并沒有出現劉易斯敘事,反而是工業擴張與農業收縮、城市繁榮與農村衰敗并存,城鄉差別進一步拉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村發展不充分、不均衡加劇,城鄉發展差距繼續擴大,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出現了許多空心村、留守村,鄉村經濟增長步履艱難。
中國學界從不同角度就中國“三農”問題產生的根源展開了討論,張霞總結為基本國情說、二元結構說、等級制度說、政府管制說、認識偏差說、政治體質說、公共產品供給不足說、分工抑制說和就業不足說[1];詹壹惠梳理為制度(戶籍、農村稅制、現行土地產權制度),體制(農村金融制度、糧食流通體制、政策結構和管理體制),結構(農村產業結構、二元社會結構)和人口(農村剩余勞動力多、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農民文化科學水平低)[2]。
筆者認為“三農”問題的主要根源,應當置于經濟運行本身來考慮。1940年英國經濟學家科林·克拉克的研究表明,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均國民收入提高,勞動力先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進而再向第三產業轉移,國民經濟就業結構呈現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下降、第二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的趨勢。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17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看來,是制造業得到的收入比農業高、商業得到的收入又比制造業高。而本質上是,根據現代經濟理論,相對于制造業產品和服務產品,農產品一般來說是需求缺乏彈性的,在技術不變的情況下,農業收益要低于制造業和服務業;假設發生了農業科技進步,農產品供給量雖然比過去大增,但農業收益也會減少,即所謂的“谷賤傷農”,農民不安心農業及離開農村就成為必然。這就解釋了1840年鴉片戰爭打開了國門后,中國千百年來優勢傳統農業在近代工商業沖擊下變成了弱勢產業,“三農”問題就已出現的原因。
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揭示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進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收斂于零的趨勢。假設農村邊際生產率為零的剩余勞動力全部轉移出去了,即農村沒有了剩余勞動力,那么農村余下邊際生產率為正的勞動力人口,他們生產的農產品同樣面臨農產品需求缺乏彈性的窘態。中國目前不存在農村戶籍限制問題,農民可以自由離開農村,如果農民在城里買了房,他可以把戶籍遷到城里。現有農村稅制、土地產權制度等制度安排和政策體制等,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的演進,已經越來越完善。因此,解決“三農”問題,立足點要放在農村,聚焦農村經濟社會本身的發展。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解決“三農”問題的思路——鄉村振興戰略,它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目標:產業興旺、生活富裕了,農民就不苦、農業危險就下降、農村就不窮了;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了,農村變成吸引人的地方,空心村、留守村就消除了。鄉村振興戰略把鄉村振興作為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引領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方向。
2 紅色旅游促進鄉村振興——來自柑村的案例
2.1 柑村簡介
柑村是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市笪橋鎮下轄的行政村,有9個村民小組,人口4173人,總面積約9.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275畝。柑村是茂名地區參加革命人數最多、革命烈士人數最多的革命老區村莊。
柑村建成的柑村革命烈士陵園、廣東南路革命化州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吸引了廣東茂名、湛江、陽江及廣西等地眾多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到此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和紅色旅游,成為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為柑村帶來了大量的人流、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柑村被中組部列為開展組織振興建設試點村,是“廣東省紅色村黨建工程示范點”“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020年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村”和“2020年廣東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柑村已經明確未來將融合田園風光、紅色資源和黨建文化,打造“田園+紅色+黨建”的旅游發展模式。
2.2 紅色旅游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2.2.1 推動了產業興旺
一是帶動農業發展。柑村用通過紅色旅游獲得的收益再投資,建成水果種植基地、生態養雞場、南藥種植基地、光伏發電站等。還與廣東天天匯有機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打造成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種植火龍果、釋迦、嘉寶果等特色品種,帶動農戶共同發展。二是帶動農村服務業發展。除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員參觀學習外,柑村還通過扶貧農產品展銷會、農村電商以及商貿等,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帶來了產業興旺。
2.2.2 促進了生態宜居
柑村加大對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投入。一是鄉道及村巷道進行水泥硬底化鋪設,建成帶有黨建元素的村道路燈;用繪畫來美化村里舊房屋墻體,給村容村貌添色。二是發展生態農業,建污水處理站、垃圾收集站和公共廁所,讓柑村的生態環境變好。柑村村民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2.2.3 塑造了鄉風文明
一是村民們潛移默化地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建設。二是隨著紅色旅游的開展、外來學習的人員增多,村民更加重視自己的形象,從而自覺地遵守村規民約,用村規民約來約束自己。
2.2.4 引領了有效治理
柑村黨員干部深入學習革命先輩的鄉村治理實踐經驗,以村民的利益為第一考量,以身作則、發揮“領頭雁”作用。一是精準扶貧。黨員對口幫扶,帶領大家脫貧致富。二是村級事務民主管理,村民當家作主。三是引領村民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鄉村振興建設,為鄉村有效治理添磚加瓦。
2.2.5 實現了生活富裕
開展紅色旅游前的2016年,柑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7120元,而開展紅色旅游后的2020年,柑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達到了21072元,是2016年的2.96倍。
3 石壩鎮經濟發展狀況及發展紅色旅游的有利條件
3.1 石壩鎮簡介
三面環山、地勢平坦的石壩鎮位于博羅縣東北部,總面積18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21萬畝;下轄2個居民委員會、22個村民委員會共25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17萬人。距惠州市60公里、河源市25公里,至廣州135公里、深圳120公里,是珠三角地區通往粵北山區的交通重鎮。境內有國道G205線、省道S340線、惠河高速、廣河高速、汕湛高速公路、京九鐵路廣梅汕路段、贛深高鐵、廣河高鐵及其延長線(汕湛高鐵)經過,交通便利。有18.6萬畝的森林資源,14座中、小型水庫,轄6條河流。轄區內無一家污染性企業,生態環境保護極好,生態旅游資源優越。
3.2 石壩鎮經濟發展狀況
石壩鎮經濟以農業為主,產業結構排序為一、三、二,是博羅縣相對貧困的鎮,產值在博羅縣15個鎮及2個街道中排名比較靠后,2016年排名第12,2023年排名第14。目前有幫鎮扶村工作隊進駐石壩鎮。
石壩鎮政府數據表明,2016—2023年石壩鎮生產總值從98278萬元增加到140606萬元,年增長4.58%,其中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從42536萬元增加到100478萬元,年增長11.34%;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從29532萬元下降到6364萬元,年下降17.46%;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從26220萬元增加到33764萬元,年增長3.21%。
表1顯示,2016—2023年石壩鎮三次產業產值占比,第一產業從43.28%上升到71.46%,提高27.8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從30.05%下降到4.53%,下降25.7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從26.67%下降到24.01%,下降2.66個百分點。
顯然,第一產業是石壩最依賴的經濟部門。石壩鎮目前這種經濟發展狀況與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點目標——產業興旺目標,存在距離。農村除了有傳統意義上的第一產業外,還有第二、第三產業,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村地區要積極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和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如旅游休閑功能、研學漲智功能等),通過“農業+”,帶動農村產業興旺,為鄉村全面振興打下基礎。
3.3 石壩鎮發展紅色旅游的有利條件
3.3.1 紅色旅游資源
象嶺村狙擊戰場遺址:1949年9月從淮海戰役敗退的國民黨軍第196師、1萬多人向埔前、石壩方向南逃?;涄M湘邊縱隊南北線主力軍及東江第二支隊等地方部隊共1萬多兵力進行阻擊。9月22日,雙方在象嶺村古嶺激戰,28日我軍擊潰敵軍。此戰粉碎了國民黨在廣州北郊構筑外圍防線的部署企圖,為我軍圍殲殘敵、解放廣州搶得了時間和戰機。象嶺村阻擊戰也是博羅人民踴躍支前,軍民合作,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的典型代表。戰斗中,小鬼班(15歲左右)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當地人把犧牲的“小鬼班”戰士所埋一處山窩稱為“孩兒窩”。象嶺村狙擊戰場形勢,見圖1。
象嶺村光厚樓:光厚樓是戰爭年代牛郎徑稅站游擊隊員的掩蔽住所。住在這里的游擊隊員為保障后勤供給,忠于職守,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紅星村朱因記圍屋:是象嶺村阻擊戰戰場的傷員救治處,救護員與死神賽跑搶救傷員,為革命保留了星火。
紅星村紅花嶂:海拔1052米,是土地革命時期紅軍戰士與國民黨軍戰斗的地方。紅軍戰士因寡不敵眾而壯烈犧牲。
黃山洞村“毛著”學習基地:黃山洞是革命老區。1938年東江縱隊一個團駐扎在黃山洞,縱隊領導人多次到這里指揮戰斗。黃山洞村還是20世紀60年代村民重要的學習培訓基地,除了軍事訓練外,村民還學毛澤東著作(下文簡稱“毛著”)和農業知識,不少村民在學毛著過程中實現了掃盲,并成為學毛著的積極分子,黃山洞村因此被評為全國學習毛著的先進單位,有“北有大寨,南有黃山洞”一說。《人民日報》1968年刊登《黃山洞是全國人民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一面旗幟》后,國內外共有約80萬人次來黃山洞村參觀學習。
3.3.2 政府重視
石壩紅色遺址受到惠州市委組織部、宣傳部等部門高度重視,博羅縣委領導班子等多次調研并強調加強紅色遺址保護與建設,象嶺村已被博羅縣認定為革命老區。博羅縣自然資源局2022年11頒布的《博羅縣石壩鎮象嶺村阻擊戰場遺址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以打造“薪火象嶺紅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為目標,推動紅色旅游發展。
3.3.3 社會支持
惠州工程職業學院、博羅縣黨校、惠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單位已將象嶺村定為“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目前惠州各機關團體企業也紛紛前往石壩開展主題黨日活動。作為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配套,鄉賢朱裕坤出資在狙擊戰場遺址附近建設坤鳴山莊,支持政府打造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目前坤鳴山莊內部道路已經完成硬化,并建成民宿、泳池、公廁、步道、觀光魚塘等設施,朱裕坤表示后期將繼續加大投資。
4 石壩鎮紅色旅游產品開發
4.1 石壩鎮紅色旅游產品開發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凸顯體驗參與性。我國紅色旅游發展勢頭強勁,2019年全國紅色旅游接待人數14.1億人次,是2004年1.4億人次的10.1倍,實現紅色旅游收入4000億元;經典紅色旅游景區每月平均吸納就業人員超過1.5萬人,推動解決了當地的就業問題,增加了居民收入[3]。但我國紅色旅游產品目前大多還處在觀光階段,主要是紀念場館的參觀、講解及一定程度的演藝表演等,紅色旅游缺乏體驗性。
其次,反映互聯網時代年輕人訴求。目前年輕人已經成為紅色旅游消費的主體:35歲及以下游客占紅色旅游游客比重為78.01%,其中25歲及以下的年輕人即“Z世代”約占50%,紅色旅游市場呈年輕化趨勢[4]?!癦世代”是指1995年以后出生的人群,他們一出生就與網絡信息時代無縫對接,受數字信息技術影響比較大,他們有強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崇尚交互式娛樂體驗——穿梭于虛實之間:在虛擬世界求安慰、深度參與內容共創,重視營造真實體驗。紅色旅游開發要考慮利用互聯網科技加持。
最后,培育紅色旅游增長極。在石壩鎮紅色旅游資源中,開發價值和開發條件最好的是象嶺村狙擊戰場遺址。因此,錨定象嶺村狙擊戰場遺址,重點開發打造,使之成為石壩鎮紅色旅游發展的增長極,并通過增長極的極化作用,帶動其他紅色旅游資源點紅色旅游發展。
4.2 石壩鎮體驗性紅色旅游產品開發途徑
4.2.1 建元宇宙紅色象嶺展館
元宇宙是一個基于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AI(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構建的數字化視覺空間,實現了現實與虛擬世界的深度融合,大大增強了人們的體驗感。紅色展館是實施紅色教育的重要載體,在宣傳紅色文化、弘揚主旋律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紅色展館要與時俱進地融入元宇宙技術。擬在坤鳴山莊建設的元宇宙紅色象嶺展館利用3D全息投影、視頻、圖片、文字、講座以及活動參與等形式,情景化展示包括象嶺村阻擊戰在內的石壩鎮所有紅色歷史故事和場景,讓紅色故事和紅色物品“活起來”“動起來”,高效率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
4.2.2 開發多樣化紅色體驗旅游產品
我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就已經進入了休閑時代。休閑時代旅游需求具有多樣化、個性化、深度體驗和互動參與等特點,只有開發符合休閑時代旅游需求特點的多樣化紅色旅游產品,才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紅色旅游需求。
(1)紅色微演藝《血戰石壩》微演藝是一種結合了舞蹈、戲劇、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小型表演藝術,可以為游客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紅色微演藝《血戰石壩》通過“潰逃”“激戰”和“追擊”三幕來還原象嶺村阻擊戰歷史。為了增加逼真體驗,考慮用元宇宙技術加持,搭建一個“戰場”的舞臺空間,設計互動環節,游客可以創建或選擇石壩阻擊戰中的相關人物,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進入到“石壩戰場”中,打造一個沉浸式的視聽盛宴,讓游客親身體驗粵贛湘邊縱隊中戰士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鼓勵年輕一代學習和傳承紅色文化。紅色微演藝《血戰石壩》安排在元宇宙紅色象嶺展館舉行。
(2)戶外實戰演練炸碉堡體驗象嶺村阻擊戰我軍摧毀敵人暗堡、不畏犧牲的故事,讓游客學習戰術布局、身法移動等實戰技能,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反應能力,在緊張刺激的戰斗中釋放壓力,享受運動的樂趣。實戰演練炸碉堡安排在遺址附近舉行。
(3)“小鬼班”劇本殺體驗東江縱隊黃友“小鬼班”英勇故事(黃友:1927—1944年,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戰斗英雄,中共模范黨員)??紤]用元宇宙技術再現當年情景,玩家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對話,破解線索等。劇本殺集推理破案、元宇宙沉浸、數字化、社交互動為一體,以青少年的視角講述紅色故事,身臨其境體驗小鬼班英勇戰斗的場景。故事線:黃友“小鬼班”奉命阻擊日軍藤本大隊400余人的進攻,掩護部隊撤退。但是在執行任務行軍過程中,“小鬼班”的行蹤不斷被敵人發現,隊伍內部有敵人臥底。黃友能不能帶領小鬼班跳出敵人的圍追取得勝利?玩家需要根據線索獲取情報、找出臥底(注意:玩家的選擇會影響任務的完成方式和游戲的結局)?!靶」戆唷眲”練才旁谠钪婕t色象嶺展館舉行。
(4)紅色文創紅色文創是將紅色歷史文化元素以創意設計融入文創產品中,達到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的效果,包括銷售有石壩紅色文化元素的紅色文創產品及向游客開展紅色文創設計體驗培訓。紅色文創地點在元宇宙紅色象嶺展館。
(5)紅色研學線路紅色研學線路:象嶺村光厚樓→象嶺村狙擊戰場遺址→象嶺村紅色象嶺展館→黃山洞村“毛著”學習基地→紅星村朱因記圍屋→紅星村紅花嶂。適用目標人群:大學生、中學生、企事業單位團建活動及主題黨日活動人員。具體研學行程及內容安排,見表2。
4.2.3 以“紅色旅游+”整合鄉村資源,提升紅色旅游體驗
作為博羅縣的農業大鎮,石壩鎮擁有豐富的鄉村資源,如甜葉菊基地、巖茶基地、“南晶香占”絲苗米、黑皮甘蔗、荷花、三黃胡須雞、風濕膏藥制作技藝、麥粄制作技藝、剪紙、“舞春牛”習俗、豐收節、黃山洞水庫、大水坑瀑布、丹霞地貌等。三黃胡須雞、黑皮甘蔗、絲苗米是廣東省名優產品。通過開發紅色旅游+農事體驗、紅色旅游+自然教育、紅色旅游+生態觀光、紅色旅游+民俗非遺等體驗性紅色文旅融合項目,既傳承了紅色文化、拓展了紅色旅游內容,又吸引了年輕群體,為老區的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4.2.4 塑造紅色旅游品牌,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
自2004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紅色旅游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各地紛紛加大發展紅色旅游的力度,使紅色旅游逐漸成為文化消費市場的熱點之一。要提高石壩紅色旅游競爭力,石壩鎮的紅色旅游必須走品牌化道路,通過品牌增強辨識度和強化差異化競爭,為此需要政府、旅游開發商和社區協同運作,深挖石壩紅色文化內涵,運用先進的品牌策劃手段,推出主題鮮明、教育勵志功能和創新性顯著的紅色旅游品牌,擴大紅色旅游的影響力,實現紅色旅游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5 結語
紅色旅游資源是石壩鎮的特色資源之一。在國家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的背景下,石壩鎮要抓住機遇,努力保護和挖掘本土紅色旅游資源,開發體驗式紅色旅游項目和產品;通過紅色旅游整合鄉村資源,實現紅色旅游與農村各產業的融合,打造紅色旅游品牌,提升鄉村形象和競爭力,帶動石壩鄉村振興。
主要參考文獻
[1]張霞.民國時期“三農”思想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1922.
[2]詹壹惠.“三農”問題產生原因研究綜述及啟示[J].農村·農業·農民,2022(3B):1213.
[3]王金偉.中國紅色旅游發展報告(202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003.
[4]王金偉.中國紅色旅游發展報告(202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