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教育部啟動“一站式”學生社區試點推進建設,“一站式”學生社區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場所。在學生集中的宿舍區建立功能型黨支部,把學生黨建工作覆蓋到大學生生活區域,是新時代提高育人質量和育人成效的主要方式。文章分析了建立功能型黨支部的重要性、存在的問題、建設路徑及建設過程中應處理的幾對關系,為進一步完善新時代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功能型黨支部建設提供思考。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功能型黨支部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6.027
高校基層黨組織要適應新時代的變化,跳出傳統黨建管理模式,找到適應符合新時代大學生成長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新手段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是否在社區建設功能型黨支部、建設怎樣的功能型黨支部、如何建好有效的功能型黨支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1 功能型黨支部的定義及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必要性
功能型黨支部是基層黨建工作的一種新型模式,履行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的職能。高校功能型黨支部以“小型、靈活、多樣”的特點有效解決了支部凝聚力不強,支部建設力不足和支部戰斗力不夠的問題,夯實了基層黨建的基礎[1]。
1.1 功能型黨支部的定義
功能型黨支部在高校領域來說是一種根據大學生所在區域集中而設立的黨支部形式。其設立不要求黨員轉接黨組織關系,不承擔發展黨員和收繳黨費的功能,但過正常的組織生活。功能型黨支部的最大特點是其功能性,即根據所在單位的特色所賦予的某種功能,以持續性開展具有某種功能特色的活動為依據進行設立[2]。功能型黨支部的設立或撤銷需向上級黨組織報備。打破學生所在學院、年級、專業邊界,在學生社區根據實際設置黨組織,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和組織活動。雖然各高校功能型黨組織名稱不一,但都把黨組織活動延伸到社區,并通過黨組織凝聚力量,引領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社區治理能力和水平。
1.2 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必要性
2019年以來,“一站式”學生社區已成為高校育人的主要陣地。在大學生聚集的生活場所組建功能型黨支部可以推動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宿舍個人。
第一,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內在要求。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黨建工作標準》中指出:“要探索依托重大項目組、課題組和學生公寓、社區、社團組織等建立黨組織,探索學生黨建工作向最活躍、最具創新能力的組織拓展”[3]。學生社區是學生最活躍的生活、學習場所,學生一天大部分時間在社區活動。學生在哪里,黨的工作延伸到哪里,發展學生黨員時,需要考核學生在宿舍或社區的表現。因此,在大學生集中地建立黨組織勢在必行,這些黨組織在其中引領學風建設、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和文明習慣,推動改革發展。功能型黨支部“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4]。
第二,抓實“三全育人”的必然選擇。
高校要將立德樹人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日常服務全方位,專職輔導員、專業教師、行政人員、后勤人員齊參與的“三全育人”工作之中。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第一課堂這個主陣地,必須貫穿大學生學習、生活、工作各場所,這就要求學生所在場域處處有思政,時時有教育。學生最集中的宿舍和社區是育人的主要陣地,如何把學生黨建工作融入育人之中,功能型黨支部是發揮組織育人的必然選擇。
第三,學生自主管理的必然要求。
要培養學生自律意識和自主觀念,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作用,需要一個獨立的組織來統籌與協調。功能型黨支部具備凝心聚力的功能、協同教育的功能、志愿服務的功能。通過建立功能型黨支部,充分發揮新時代大學生在文明校園和平安校園建設等方面的作用,固定的社區黨組織,有利于發揮黨建帶動群團組織,有利于校園安全穩定,便于網格化學生管理與教育。
2 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功能型黨支部建設現狀
2019年以來,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的全面推進,這是新時代提高高校治理能力的有效舉措。此項舉措為提高黨在高校的全面領導創新了思路,找到了抓手,也提供了根本遵循。經過五年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看得見的成效。特別是學生社區黨組織覆蓋率全面提高,經過全面建設,2700余所高校通過獨立設置黨委、黨總支、黨支部或成立功能型黨委、黨支部等形式,實現90%的社區黨團組織全覆蓋[5]。真正實現了學生在哪里,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哪里,黨團組織建在哪里。大學生所在宿舍日益成為學生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有的高校如南方醫科大學、廣西大學、重慶郵電大學等在“一站式”社區成立了功能型黨支部,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在如何發揮功能和如何建設上有了較好的探索與實踐,為其他院校成立功能型黨支部提供了參考,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有許多方面值得進一步探討。
第一,功能型黨支部建設不完善。
近幾年來,有許多高校都在積極探索與實踐,但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架構、運行機制、制度建設等,有的存在機構設置不合理,為建而建,沒有經過調查,沒有結合學生實際建立,有的即使建立了功能型黨支部,沒有活動場所,沒有足夠的條件保障,管理服務不到位。有的高校黨委和二級學院黨組織負責人對功能型黨支部持有不同的看法,導致功能型黨支部建設制度難統一。
第二,功能型黨支部目標不清晰。
主要表現在與傳統的黨支部功能既有統一要求,又有特殊任務,有的要求維持學生社區的安全,有的社區目標重點放在開展相關活動。功能型黨支部的建立是為了黨支部在校園安全穩定、學風校風建設、文體活動、創新創業教育等方面提高先鋒引領作用,促進黨建與高校育人工作“一融雙高”。
第三,功能型黨支部缺乏政策支持。
雖然有一些高校開展了功能型黨支部的有益嘗試,但每個高校各有自己的特色,功能型黨支部的作用發揮也參差不齊,有的表面上成立了功能型黨支部,但由于缺乏上級的政策指導與支持,缺少深入的研究,功能型黨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無法體現,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難以發揮。社區黨組織建設是發揮黨建引領的必要條件。隊伍入駐既要求有輔導員、專業老師、心理和就業指導老師及后勤人員,又要學生主動參與,民主管理社區,條件保障既要有學習空間、文體空間等硬條件,又要有網絡、大數據等支撐。以上這些都需要高校黨委的政策支持。
3 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功能型黨支部建設路徑
第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組織的政治和組織功能。
一站式社區的功能、運行及管理制度等都要在學校黨委統一領導之下謀劃與實施。因此,要發揮黨支部的堡壘作用,通過黨組織全方位推動學校各項工作落實。組織部門把“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工作作為加強教育、管理、監督與服務的重要抓手,構建并完善黨建引領社區服務的工作機制。如蘇州大學,學生社區“黨建領航站”指導社區黨支部打破專業壁壘,縱向貫通“黨委/黨建領航站—黨支部—黨小組—黨員”四級機制。社區功能型黨支部根據實際需要可下設幾個小組:學業指導小組、志愿服務小組、讀書宣講小組、文明督查小組、文體活動小組、安全巡查小組。各小組之間既有分工,又相互配合,每個小組工作各有側重,又有共同的組織生活,理論學習等內容。
第二,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強化大學生主人翁意識。
根據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原則,社區黨組織以宿舍樓所管轄的學生為主體,全方位服務社區學生。成立學業指導小組、心理咨詢室、資助工作室、文體活動室、志愿服務中心等,組織大學生通過校園文化活動、愛校衛生活動、早晚安全巡查、讀書分享等方式參與社區建設、平安校園管理等。讓每名同學都能從社區找到歸屬感、獲得感和成就感。創新評價機制。傳統的教育評價多集中在課堂教學活動、各項第二課堂活動之中,社區活動很少參與評價。完善社區黨組織評價制度,完善學生參與社區治理的評價體系,選樹先進典型,建立學生黨員先鋒崗,評選身邊優秀黨員、黨員先鋒隊等。
第三,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大學生服務意識。
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務工作集中在學生聚集的社區,如宿舍矛盾、心理問題、危機事件、安全問題等等社區都是高發區。要解決學生的突發事件,需要一支強有力的組織和隊伍,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就是這支隊伍的主力軍,學院黨委要整合資源,成立應急處突黨組織或功能型黨支部,形成學院黨委(社區黨建聯絡或服務站、功能型黨支部、黨小組、黨員)四級聯動服務模式。讓社區每名同學有困難找黨員,有需要找黨組織。
第四,堅持民主管理,強化大學生團隊合作意識。
社區的管理與服務是促進大學生成人成才。立德樹人,首先是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遵守法紀校規、學會同理心并尊重他人,學會承擔責任,學會服務他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學校和學院層面在制定政策時兼顧學生的需求或訴求。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揚民主管理的同時,學生處要做好統籌協調工作。整合社區資源,發揮在場學生主體作用,如每天運動1小時,由黨員或入黨積極分子牽頭,逐步吸引其他同學參與其中,形成一定規模之后,開展相關活動競賽,增強功能型黨支部凝聚群眾的力量。
第五,堅持數字賦能,提高大學生信息化能力。
大數據時代,社區治理也要跟上時代發展變化,建立數據庫。學生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閱讀需求與文體活動等都能通過數據及時掌握信息,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訴求與需要。建設大數據集成平臺,深度挖掘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發展紀實數據,實現一鍵畫像、過程記錄、趨勢預警、智能推薦、科學評價等功能。通過數字賦能,助力大學生成長。
4 “一站式”社區功能型黨支部建設需要正確處理幾對關系
學生社區功能型黨支部主要服務于學生成長成才,發揮學生自我教育 主體作用,教育和引導學生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第一,正確處理學院傳統的黨組織與功能型黨組織之間的關系。
明晰組織架構的歸屬問題,功能型黨支部由樓長、副樓長、層長、宿舍長等組成,黨支部書記由負責分管宿舍的輔導員擔任。社區功能型黨支部黨員既要參加學院傳統黨支部的組織生活,又要參加社區功能型黨支部的各項活動,歸屬為雙重管理。發展黨員、黨費收繳仍然在原來的黨支部。
第二,正確處理部門與學院之間的關系。
社區由學生工作部分管,樓棟住宿學生由二級學院具體負責。除了管理與被管理,服務與被服務之間的關系外,還應該有自主管理的空間,打造屬于學院自己的特色或品牌。每個學院每個學生住宿樓棟結合實際情況,整合各方資源力量,積極依托學生社區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成有社區特點的教育品牌活動。
第三,正確處理社區學生干部與學院干部之間的評價體系。
學生干部所在的場域不同,所承擔的職責不一樣,對學生的考核評價要從實際出發,不能厚此薄彼,應該公平公正對待,學生干部之間不能有高低之分,真正為學生營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圍。
綜上所述,在社區建設中,始終堅持 “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構筑學生黨建前沿陣地、建設“三全育人”實踐園地。通過社區建設,助力學生全面成長,但在各高校的實際運行中還有許多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需要高校黨委和二級黨組織對已開展試點的高校做深入的調研,持續改進存在的問題,逐步完善功能型黨組織建設的各項制度,為民辦高校“一站式”社區黨組織全覆蓋打下堅實的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1]張丹,周守紅.新時代高校功能型黨支部建設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6:3537.
[2]蔣閏蕾,成盼攀.功能型黨支部在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中的應用價值和發展展望)西都學刊[J].2024,7:9194.
[3]中共教育部黨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黨建工作標準(教黨〔2017〕8號)[Z].2017.
[4]張欣.學生社區“末梢”變工作“前哨” ——高校“一站式”綜合管理模式全覆蓋建設綜述[N].中國教育報,510.
[5]蔣閏蕾,成盼攀.功能型黨支部在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中的應用價值和發展展望,西都學刊[J].2024,7: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