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廣西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機構建設、服務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和成果轉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以玉林師范學院為例,系統梳理廣西高校在鄉村振興中的服務模式,探討高校如何通過優化組織架構、構建長效合作機制、深化學科建設、強化科研支撐等方式推動鄉村振興。研究表明,廣西高校通過校地合作、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逐步形成服務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為推動廣西鄉村振興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關鍵詞:廣西;高校;服務地方;鄉村振興;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6.006
0 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旨在解決“三農”問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1]。教育部于2018年12月29日印發《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為高校全面融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科學指引和行動指南[2]。近年來,廣西高校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圍繞基本職能融入地方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全過程,通過找準鄉村發展的“痛點”“槽點”和“著力點”,選準服務“切入點”,充分發揮“天時”政策良機、“地利”地方資源和“人和”多方協作的優勢,為推動廣西鄉村振興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3]。
1 高校服務地方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意義
1.1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需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4]。農民農村農業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然而,當前我國鄉村與城市在經濟發展水平、公共服務能力和人力資源配置上仍存在顯著差距,鄉村振興的推進亟須強大的人才支撐和科技助力。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高校憑借其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文化傳承中的獨特優勢,成為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廣西作為全國農業大省和少數民族聚居區,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
1.2 履行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使命體現
高校的職能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其中服務社會是高校發展的重要目標[5]。高校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提供人才支持、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有效推動鄉村振興進程,實現“雙向賦能”。通過將高校的知識、技術和資源應用于鄉村發展,高校不僅可以檢驗自身科研成果的實用性,還能為社會實際問題提供科學的解決方案。例如,高校科研團隊可以根據地方鄉村的實際需求開展應用型研究,直接推動農業技術的創新與轉化,解決農業發展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此外,地方高校作為區域教育資源的聚集地,享受地方財政支持,其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服務鄉村振興也是高校使命要求的體現。
1.3 推動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
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也為高校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高校通過主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設鄉村治理、生態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等交叉學科,實現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推進新農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設。同時,鄉村振興為高校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高校可以依托鄉村建設項目,推動“課堂教學+鄉村實踐”模式,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應用型人才。此外,高校通過積極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有助于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高校通過主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與鄉村的雙向賦能和共同進步,實現優化學科布局、提升教學質量、拓展科研領域,實現自身的內涵式發展。
2 廣西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2.1 服務鄉村振興的機構建設不合理
當前,廣西高校已經逐步建立了“鄉村振興研究院”“鄉村振興學院”等各類服務鄉村振興的專門機構,并依托這些機構積極開展相關的鄉村振興戰略研究與服務工作。本文將廣西各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機構和典型案例做了整理,具體數據如表1。
然而,當前許多鄉村振興服務機構是由校內原有部門改制或整合而成,如社會服務處、科技處、發展規劃處等。但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這種“非獨立性機構”“一個部門多套牌子”的服務機構面臨了許多難題,如由于部分機構負責人為兼職,專職調研和政策研究的時間有限,提出的建議難以完全符合農村實際問題。校內外資源整合力度不足,校內資源分散,缺乏有效的協同機制,各鄉村振興研究機構和相關院系部門在項目開展時往往各自為戰,資源重復投入,難以形成合力。
2.2 服務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不完善
廣西高校與地方政府的合作仍缺乏深入溝通和協調機制,一些合作協議僅停留在框架協議層面,缺乏具體實施細則,導致合作流于形式。此外,高校、政府、企業和鄉村之間的多方合作壁壘尚未完全打破,資源未能實現高效流動。一些高校在鄉村振興中仍以單方面的資源投入為主,缺乏校地、校企、校村多方聯動的綜合性合作模式,影響了整體服務效能[6]。目前,廣西高校在鄉村振興中的服務模式仍以單向技術輸出和人才培訓為主,缺乏與鄉村實際需求的雙向互動。同時,服務機制的長效性不足,部分高校以短期社會實踐和臨時服務為主,缺乏持續跟蹤和深度介入。此外,政策支持不足導致高校在服務鄉村時缺乏專項資金,部分研究機構甚至依賴自籌經費,限制了服務項目的規模化與可持續性[7]。
2.3 人才培養模式與鄉村需求脫節
廣西高校的人才培養在與鄉村實際需求的契合度上存在不足。一方面,學科設置偏向主流領域,缺乏對鄉村振興所需專業如現代農業、鄉村治理、文化保護等的重視,涉農課程內容相對陳舊,未能涵蓋數字農業、生態農業等現代技術。另一方面,高校實踐教學深度和廣度不足,學生缺乏深入鄉村的機會和實戰經驗[8]。盡管部分高校已設立實踐基地,但參與學生的規模和實踐內容有限。此外,鄉村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較低,條件艱苦、待遇較差導致許多學生不愿扎根鄉村,從而加劇了基層人才的流失問題[9]。
2.4 鄉村振興科研成果轉化能力不足
高校科研成果的實際轉化和應用仍面臨諸多挑戰。一些科研項目偏重理論研究,對鄉村實際需求關注不足,難以解決地方特色問題和農民的切實需求[10]。此外,科研成果推廣過程中,資金不足、產業鏈不完善等問題限制了成果的廣泛應用。部分高校的研究成果與地方需求對接不足,缺乏有效的推廣渠道和轉化平臺,導致技術難以落地。與此同時,高校科技服務缺乏長期跟蹤機制,許多科技特派員服務周期較短,難以建立持續的技術服務體系。此外,高校與農村基層之間的聯系仍需加強,一些先進技術在實驗室或試驗田中效果顯著,但在農戶實際應用中卻面臨適應性調整難、推廣成本高等問題,影響了推廣效果[11]。
3 廣西高校服務地方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與路徑探索
3.1 優化組織架構,提升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管理效能
3.1.1 強化政策引導,構建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體系
為了找準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服務契合點與著力點,精準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各高校應強化政策引導,通過建立完善的服務機構體制和內部管理體系,確保不同院系、科研機構能夠協同合作,實現鄉村振興工作的系統性和可持續性。如,玉林師范學院緊密結合中央關于鄉村振興的政策文件,成立鄉村振興研究院,制定《玉林師范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建設方案》,建立了由學校黨委書記、校長擔任組長的鄉村振興研究院領導小組,確保鄉村振興工作的高效推進。
3.1.2 設立專門機構,打造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新平臺
為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各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機構應實現編制和機構運行的獨立性。如,玉林師范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為正處級單位,設立獨立編制,配備院長1名、常務副院長1名、副院長兼研究所所長5名、辦公室主任1名,并下設5個研究所,即鄉村生態產業振興研究所、鄉村法治與鄉村治理研究所、鄉村文化旅游振興研究所、鄉村教育振興研究所和鄉村人才振興研究所。研究院積組建了15支鄉村振興特色團隊,團隊合計52人,其中博士35人,高級職稱人員37人。該校還每年設10萬元研究院專項資金,配備了相應的場地和設備,實現了鄉村振興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3.1.3 構建多層管理體系,提升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效能
推進鄉村振興要建立良好的管理體制,從頂層設計推進鄉村振興的落實。如,玉林師范學院采取“校級統籌—學院落實—項目推進”的三級管理模式,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責任分工,使鄉村振興工作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該校構建了“四大協作模式”,即“高校+政府+鄉村”的“U—G—C”人才培養模式、“支部+專家+項目+示范+農戶”的校村合作模式、“科創+農創+文創”三創聯動的“鄉里農創園”模式、“學校+鄉村+企業+合作社+農民”的“五位一體”黨建聯盟模式,這種合作模式既強化了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也提升了鄉村振興機構的管理效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3.2 構建長效機制,推動高校服務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3.2.1 建立長期駐點服務機制,強化校地協作
廣西高校需要構建“定點幫扶+動態服務”相結合的長效合作機制,使服務鄉村工作更加穩定和深入。首先,應在重點幫扶縣設立長期服務站點,建立校地協作中心,配備常駐技術團隊,確保科技、教育、文化等服務的長期有效運行。目前,玉林師范學院選派了6名第一書記、1名工作隊長到定點幫扶縣—興業縣掛職,安排260多名干部幫扶507戶脫貧戶,每年統籌30萬元鄉村振興發展專項資金,推進鄉村振興服務長效機制。該校獲評為2021年玉林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該校已與北流市、興業縣等4個縣市區共建鄉村振興研究院,構建高校、政府、企業深度合作的長效機制,積極推動企業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實現高校科技成果與地方產業的有效銜接。
3.2.2 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動科研成果落地
高校要推動科研成果有效落地,需進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構建專家數據庫,鼓勵科研人員以柔性方式深入鄉村開展技術指導,形成穩定、高效的科技服務體系。如,玉林師范學院組建了15支科技特派員團隊,合計245人,其中有21人入選玉林市社科智庫高端人才庫、4人入選玉林市社會科學普及專家庫,并遴選40名博士教授專家入選玉林市鄉村振興專家智庫。其次,高校要推動科技特派員深度融入鄉村,鼓勵科技特派員定期駐村開展科技指導,確保技術支持的可持續性。該校與興業縣簽署650萬元鄉村風貌提升項目,通過組建規劃設計團隊,通過“短期駐點+長期服務”模式,深挖鄉村特色資源,精準對接村民需求,推動“一村一案”精準設計,提升鄉村整體風貌。
3.2.3 建立專項資金支持體系,強化激勵考核機制
為了確保鄉村振興服務長期穩定發展,高校還應建立鄉村振興專項資金支持體系,并設立考核和激勵機制。如,玉林師范學院推動政府專項資金支持校地合作項目, 2019年與玉林市開展全面深度合作,一次性簽訂26項合作項目,項目經費達1000萬元,構建了“政府引導+高校支持+企業參與”的多元化合作模式,這一舉措不僅保障了資金的持續投入,也增強了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參與積極性。此外,該校還將鄉村振興工作成果納入教師考核體系,在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有效激勵高校科研人員能夠長期、穩定地服務鄉村。
3.3 深化學科建設,培養契合鄉村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3.3.1 優化學科布局,強化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支撐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人才支撐,高校應根據鄉村發展的實際需求調整學科結構,優化學科體系,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玉林師范學院自1949年起深耕農業學科教育,2007年開設生物技術專業,2011年開設園林專業,2016年掛牌農學院,2017年開設園藝專業,并于2023年成立智慧農業學院,以提升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目前,該校建有“一帶一路”國際功能農業創新院玉林分院、國家糧食產業(功能稻米)技術創新中心玉林分中心、廣西園藝作物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臺,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鄉村振興相關學科體系。同時,強化實驗教學與實踐基地建設,設立植物生理學等12個教學實驗室,并建立都市園藝實訓基地等17個校內外實踐基地,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3.3.2 創新課程體系,構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應加強鄉村振興相關課程體系建設,推動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深度融合,構建符合鄉村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如,玉林師范學院在課程設置上引入鄉村振興案例研究和實踐教學,開設鄉村治理與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等21門鄉村振興相關課程。同時,學校積極推動“課題研究+鄉村實踐”雙結合模式和“三田兩地一課堂”模式,引導學生深入鄉村實踐,提高專業技能。如,學院開設的鄉村景觀改造、鄉村規劃與設計等課程,組織學生前往北流市、興業縣等地開展鄉村風貌提升、產業發展規劃實踐項目,形成鄉村振興實踐育人新范式。
高校還需強化人才培養的激勵機制,將服務鄉村振興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指標。該校通過建立“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將鄉村振興社會實踐納入人才培養體系中,每年組建300多支社會實踐團隊、8000余名青年學子深入31個省、區、市,30余個貧困縣、貧困村開展鄉村振興實踐,服務基層群眾達32000多人次,學校連續六年獲全國社會實踐優單位。
此外,學校還構建了“課程+賽事+鄉村”的模式,通過“挑戰杯”“互聯網+”等大學生創業競賽與服務鄉村發展的項目相結合,形成了2萬多個項目,其中涉及鄉村振興的項目比例達20%,并獲國家級獎項20余項、自治區級200余項,獲2024年“創青春”第四屆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大賽“銀獎”,通過創業實踐,將青年創意轉化為助力鄉村發展的實際行動。
3.3.3 校地統籌培育新型人才,促進鄉村人才精準輸送
廣西高校要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的深度合作,構建“項目導向、多元分層”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穩定的人才輸送機制,為鄉村振興提供精準的人才支持。如,玉林師范學院依托學校技能培訓中心和師資資源,與地方政府簽署合作協議,與玉林市司法局共建“全區首個人民調解員教育培訓基地”等18個培訓基地。推行定向委托培養模式,開展了現代農業技術提升培訓班、基層治理能力培訓班等鄉村振興人才培訓項目,形成“校地聯動,產學銜接、農學交替”的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累計培訓人數達15萬人次,為鄉村振興提供精準、高效的人才保障。
3.4 強化科研支撐,發揮高校服務鄉村的智庫作用
3.4.1 深化高校智庫建設,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廣西高校應充分發揮學術研究和文化創意的智庫優勢,深挖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將地方文化資源轉化為鄉村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如,玉林師范學院通過提煉地方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地方山水文化、歷史人文精神、客家文化、民俗風情等,打造具有地域辨識度的文化品牌,完成了《鄉村振興中的博白故事》《千年白州畫說客家》等18本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書籍撰寫。學校還與陸川縣共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教育實踐基地,圍繞民族文化傳承和鄉村社會治理15個課題研究,推動地方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與博白縣開展“鄉村振興—博白芒編技藝影像志創作研究”,推動博白縣芒編技藝的傳承與產業化發展。開展“博白客家文化資源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策略研究”,助力博白縣客家文化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推動鄉村旅游的提質升級。
3.4.2 打造協同創新平臺,激活鄉村發展引擎
廣西高校應依托科技園區、產業孵化基地和鄉村振興示范區,構建“高校—政府—企業—鄉村”四位一體的協同創新體系,有效激活鄉村發展引擎。如,玉林師范學院依托廣西農產資源化學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與陸川縣共建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同時,還與福綿區政府合作,實施土壤改良項目,推動富硒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與廣西特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合作,共同開發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技術。該校的教授團隊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如田教授團隊的《富氧法制備納米碳酸鈣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獲廣西科技重大專項立項資助1000萬元,徐教授團隊搭建的新材料育成中心平臺獲玉柴工業園資助500萬元。
3.4.3 強化技術創新攻關,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
廣西高校在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高校應以地方需求為導向,加強科研攻關,推動技術成果落地應用。如,玉林師范學院“韭菜產品多元化開發”項目,研發了30多種產品,實現了科研成果的市場化應用,帶動了當地農業產業升級。與廣西農業科學院合作,聚焦本土產業特色,開展廣西香蕉葉部病毒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的預防與控制研究,促進當地100萬噸香蕉產業增產增收。完成廣西重點研發計劃“百香果生態高值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目前已完成10多樣產品研發、4項發明專利。開展機械活化固相反應制備醋酸酯淀粉的方法研究,獲1項國家發明專利,在廣西農墾明陽生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產,銷售產值8291.1萬元,利潤2124.70萬元。這些技術創新成果服務農業、農村、農民,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也讓該校獲得了許多榮譽,獲得廣西科學技術獎7項,其中廣西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進步獎3項。另外,“水肥一體化專用穩定性水溶復合肥料的創制與推廣”研究獲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4 總結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廣西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為知識創新、人才供給和社會服務的重要基地,在服務鄉村振興中承擔著重要使命。本文以玉林師范學院為例,探討高校如何通過優化組織架構、構建長效合作機制、深化學科建設、強化科研支撐等路徑,提升對鄉村振興的服務能力。未來,高校應繼續提升對鄉村振興的服務能力,共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真正讓廣大農村“壯”起來、“美”起來,奮力譜寫廣西鄉村振興新篇章。
主要參考文獻
[1]任建玲.地方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究——以山西大同大學為例[J].南方農機,2023,(19):121124.
[2]何建新.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農業產學研協同創新的信息服務模型構建[J].四川圖書館學報,2020,(6):1417.
[3]鮑新龍,張舜,蔡曠.師范高等院校服務地方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與探索——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J].荊楚學刊,2020,(2):9196.
[4]吳宏杰.教育拉動鄉村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研究——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J].科技資訊,2024,(11):1820.
[5]韓繼偉.地方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責任使命和路徑選擇[J].教育文化論壇,2024,(4):3744.
[6]何勇林.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及策略研究——以漳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現代農業裝備,2024,(6):7983.
[7]秦秋.地方農業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優勢、問題與路徑——以青島農業大學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21,(3):2230.
[8]張志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廣西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校地合作現狀及保障機制研究[J].大眾科技,2022,(9):188191.
[9]崔順喆.高校志愿服務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路徑探究[J].國際公關,2023,(20):161163.
[10]劉洋.新時代地方高校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徑研究[J].村委主任,2024,(12):243245.
[11]王輝,馮曉英.農業高校智庫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3,(13):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