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全球化的深入推進,中國就業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基于文獻調研與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方法,本文對廣西地區殘疾人就業的現狀、困境及成因進行了系統的量化分析和案例剖析。研究發現,廣西殘疾人就業率持續偏低,主要受制于基礎設施無障礙化程度不足與招聘渠道信息不對稱、扶持政策落實不力與配套措施缺失、數字化技能培訓不足與在線平臺適配性差、公眾認知與企業社會責任投入不足等四大瓶頸。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完善政策體系、拓寬就業渠道、強化職業技能、加大社會支持、促進企業參與“五維策略”體系,以期助力廣西殘疾人就業從“輸血式”向“造血式”轉型。該策略兼顧國家共同富裕與數字化轉型雙重驅動,既具有廣西區域特色,又具備可推廣的實踐價值,為推動殘疾人高質量就業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政策參考。
關鍵詞:殘疾人就業;困境成因;可持續發展策略;廣西特色中圖分類號:D669.6;F24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5)09-0141-04
在全球經濟波動與國內經濟轉型背景下,殘疾人就業成為社會焦點。2022 年 3 月 25 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通過政府扶持政策、職業技能培訓和提升就業服務質量等措施,計劃實現全國城鄉新增殘疾人就業100 萬人,提高殘疾人就業創業能力和權益保障,營造理解、關心、支持殘疾人就業的社會環境[1]。同年 6 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出臺廣西行動方案,進一步落實殘疾人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提升就業服務質量和效益,目標是三年實現全區城鄉新增殘疾人就業 3.3 萬人[2]。目前,廣西已有 39.93 萬名持證就業年齡段殘疾人實現就業。隨著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發展,新興行業解決了殘疾人工作范圍和方式受限等問題,不僅將殘疾人納入勞動力市場、提升廣西本土經濟水平,還能幫助其融入社會,培養其積極健康的心態。
殘疾人就業研究歷經從職業康復到社會融合的范式轉變。早期國際研究聚焦殘疾人職業能力開發,提出通過教育干預提升就業能力。1944 年英國《殘疾人就業法案》開創比例安置制度先河,但相關數據顯示該政策執行后殘疾人就業率仍低于非殘疾人" ,促使學界轉向多維政策研究[3]。英國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政策[4],而中國則構建了漸進式政策體系。199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確立基本權利框架,2019 年就業服務升級推動職業培訓專業化,2022 年《行動方案》形成“政府主導、國企示范、民企協同、社會支持”的多維就業生態[5]。
研究視角的拓展催生了就業新范式。國際經驗表明傳統政策存在服務供給剛性,而國內實踐通過“千企萬人”助殘就業計劃等創新項目[6],將文創、電商等新業態與殘疾人技能特征深度耦合。以廣西為例,早期研究強調基礎技能培訓的突破性價值,2016 年后研究重心轉向為殘疾人提供就業職業培訓,以便殘疾人更好地參與就業和融入社會[7]。隨著數字技術興起,學界開始關注互聯網技能培訓對就業的提升作用[8],但實證研究表明,當前殘疾人就業仍集中于低技術領域,對直播電商、AI 數據標注等新業態參與度不足,折射出政策響應滯后與數字技能鴻溝并存的結構性矛盾。
二、廣西殘疾人就業現狀
在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戰略交織作用下,廣西殘疾人就業形態正經歷從“集中安置”向“多元靈活”的范
式轉型。本部分通過廣西總體就業狀況分析、新興就業情況解構與問題診斷的三維透視,揭示廣西區域特殊性對殘疾人就業發展的雙向作用機制。
(一)總體就業狀況
近年來,廣西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殘疾人事業的重要論述,扎實推進殘疾人就業工作,成效顯著[9]。截至2024 年 6 月 18 日,廣西 68.79 萬名持證就業年齡段殘疾人中已就業 39.93 萬人,就業率達" ,比“十三五”時期提高" ,如表1 所示[10]。殘疾人就業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殘疾人就業仍面臨諸多挑戰,需引起重視。
廣西殘疾人就業類型主要包括政府與殘聯、企事業單位、私營個體單位及靈活就業,如表 2 所示。新興行業如短視頻和直播電商快速發展,中網聯直播短視頻專委會發布《2023 年直播短視頻行業研究報告》統計,我國全網短視頻賬號數達15.5億,職業主播超1500萬人,傳統電商商家達1941.5萬個,直播電商每增加1億元交易額,可帶動就業崗位增長約 1 100 萬人[11]。科技推動新興行業發展,使殘疾人就業格局從被動等待政府安排轉向更加靈活的就業方向。
(二)廣西殘疾人新興行業就業情況
互聯網經濟發展推動廣西殘疾人靈活就業,通過“互聯網" 地方經濟”的模式帶動地方數字經濟的發展,殘疾人借助網絡直播、電商平臺、短視頻創作等方式實現就業,尤其在電商領域,通過開設網店、直播帶貨、快遞服務等獲得收入。隨著科技發展,靈活就業比例逐年增加,但該形式面臨較大不穩定性和風險。數據顯示,廣西殘疾人在靈活就業中的平均收入普遍低于全省平均工資水平,且因缺乏系統社會保障支持,部分靈活就業人員收入不穩定。
(三)廣西殘疾人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廣西殘疾人就業問題主要表現為就業率偏低、就業質量不高、就業環境不完善等。其中社會保障不足、技能培訓缺乏等問題,導致其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數字經濟環境。提高廣西殘疾人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需要依賴政府、社會組織和用人單位的多方合作,并在制度、培訓和技術支持上加以完善,使殘疾人更加適應靈活就業市場。
三、廣西殘疾人就業面臨的挑戰
廣西地區殘疾人就業面臨多重結構性矛盾,其形成既受區域經濟發展滯后的客觀限制,也折射出傳統
就業支持體系與數字經濟時代需求的結構性錯配。
(一)相關法規不完善
廣西殘疾人就業在法律和社會保障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法律法規方面,主要依賴 199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和 2007 年頒布的《就業促進法》,前者建立殘疾人就業制度框架,強調集中就業和按比例就業,殘留計劃經濟色彩,后者構建市場化就業促進機制,側重公平競爭和自主創業,倡導自主擇業,弱化政府計劃分配政策。2022 年的《行動方案》政府扶持對殘疾人技能培訓和提升就業質量的措施,進一步落實中國殘疾人法律體系在頂層設計國際化、權利保障精細化、政策協同化方面取得突破,但存在配套法規缺失、執行機制薄弱、城鄉差異顯著等深層次問題。未來亟需通過立法補缺、技術賦能和資源下沉,實現從“形式平等”向“實質公平”的跨越。
(二)職業技能培訓不到位
2022 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超過
",抽樣調查顯示,2023 年廣西殘疾人中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僅
"(大專
"本科
")[13]。表明高等教育升學率存在斷層,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可見廣西地區殘疾人群體平均受教育水平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部分人對網絡、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能缺乏了解,進而堵塞后期職業技能培訓與數字素養的提升通道。“數字鴻溝”的出現使得許多殘疾人難以融入新興就業市場。對于傳統職業,如盲人按摩、打包運輸,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支持的鄉村“美麗工坊”等職業技能的培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持續的關注和投入。
(三)社會支持體系薄弱
殘疾人就業中,社會支持體系存在明顯薄弱環節。首先,殘疾人陪護需求較高,而部分地區缺乏專業護理和社區服務。其次,盡管政府在按比例就業方面有所規定,但企事業單位和私營單位在吸納殘疾人就業方面的潛力尚未充分挖掘,如稅收減免、社保補貼等政策尚未全面實施。此外,社會保障與服務體系不健全,難以滿足多樣化服務需求。因此,不能僅依賴“等、靠、要”的態度,而應加強殘疾人就業立法保障,多維挖掘企事業單位、私營企業及個體殘疾人的就業潛力,共同構建更完善的社會支持體系,為殘疾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保障。
(四)就業質量低收入不穩定
在廣西殘疾人就業中,低收入和就業質量低的問題突出。殘疾人多從事收入較低、工作保障不足的崗位,尤其在靈活就業中,工資往往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于缺乏合理工資保障,殘疾人就業的經濟壓力較大,難以維持基本生活開支。收入不穩定不僅影響了殘疾人的生活質量,也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降低了其社會參與度和生活滿意度。
四、促進廣西殘疾人就業的策略
在全球數字化轉型與國內共同富裕政策雙重驅動下,殘疾人就業支持體系正經歷從“輸血式”保障向“造血式”發展的范式轉型。廣西殘疾人就業既需回應數字經濟時代的技術賦能要求,又須破解低技術鎖定、政策執行力較弱的結構性困境。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五維策略體系,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殘疾人就業可持續發展路徑。
(一)拓寬就業渠道
近年來,廣西通過“互聯網
"助殘”模式,扶持共享經濟平臺,發揮社區作用,支持殘疾人從事非遺手工藝、新媒體等相關工作,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政府應積極推動電商、網絡直播、在線服務等新業態發展,為殘疾人提供個性化職業選擇。利用“院校
"平臺
"殘疾人”模式,開展線上線下培訓和實操培訓,實施寬進嚴出策略,提升殘疾人的職業技能和市場競爭力。鼓勵企業搭建殘疾人就業、互助平臺,提供就業信息匹配、項目對接和技能培訓,增強殘疾人的自我就業能力。搭建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合作機制,共同推進殘疾人就業項目,為其提供更多實習和就業機會。
(二)完善政策支持與法律保障
為提升殘疾人就業質量,需完善相關政策和法律保障。政府應制定并落實殘疾人就業的頂層設計和具體措施,如興賓區通過“三堅持三保障”策略,堅持公開選拔、崗前培訓、制度先行,與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結合。政府統籌推進、優先保障殘疾人兜底就業、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有效推動殘疾人就業。同時,需健全相關法規,明確殘疾人就業權益,保障其薪資待遇及職業安全。政府應提供稅收減免、補貼等優惠政策,激勵企業招聘殘疾人并設置無障礙環境;設立殘疾人就業服務中心,提供職業咨詢和就業推薦服務,全方位支持殘疾人就業。
(三)加強職業培訓,提升殘疾人職業技能
頂層政策保障與資金支持是提升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是根本。廣西根據殘疾類型和就業需求多元化與分層施教,結合“線上
"線下”的數字化賦能與 AI輔助創新培訓模式。同時,構建當地校企合作與就業直通機制,校企共建實訓基地進行無縫銜接訂單式培養,形成“殘聯
"企業
"職校”模式,縮短求職路徑。為殘疾人提供定制化職業技能培訓,特別是在互聯網等快速發展的行業,幫助其掌握所需技能;推進信息技術培訓,解決數字鴻溝問題,開展信息技術和數字素養培訓,幫助殘疾人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提升其就業競爭力。當前手段以政策托底、數字賦能、校企聯動為核心,未來需進一步強化精準性、區域協調與技術適配,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賦能一生”的目標。
(四)提升社會支持
增強社會支持是促進廣西殘疾人就業的重要基礎。完善家庭與社區支持網絡,提供心理咨詢、社會互動和職業指導,幫助殘疾人克服心理障礙,盡快融入社會,提升其就業信心和能力;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確保公共交通、辦公場所和居住環境適應殘疾人需求,降低出行和工作障礙;增強社會宣傳與教育,開展殘疾人就業宣傳活動,提高社會對殘疾人能力的認知,減少偏見,促進其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五)鼓勵企業和公益組織參與
鼓勵企業設立殘疾人專門崗位,并將企業利潤的一部分用于支持殘疾人就業相關的公益項目;加強公益組織的作用,政府應支持和資助地方公益組織開展殘疾人就業援助項目,為殘疾人提供咨詢、培訓、就業推薦等服務;開展企業與公益組織合作項目,促進二者合作,通過共同開展培訓項目、實習機會等方式,幫助殘疾人更好地融入勞動力市場,實現自我價值。
五、結束語
本研究全面探討廣西殘疾人就業的現狀、困境與策略,聚焦于如何通過就業幫助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通過分析廣西殘疾人就業的現狀與困境,提出拓寬就業渠道、完善政策支持、加強職業培訓、提升社會支持體系等具體策略,為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提供實踐參考。這些策略不僅有助于提高殘疾人的就業率和生活質量,還能促進社會包容與共同富裕,為其他地區提供可借鑒的經驗,為推動殘疾人就業、實現社會公平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思路。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EB/OL].(2022-03-25)[2025-04-29].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4/08/content_5684090.htm.
[2]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廣西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2—2024年)[EB/OL].(2022-06-22)[2024-11-04].http://www.gxzf.gov.cn/html/zfwj/zzqrmzfbgtwj_34828/2022ngzbwj/t12657694.shtml.
[3] Jones M,Wass VJ.Understanding changing dzability-related employment gaps in Britain 1998-2011[J].Work,Employment and Society,2013(6).
[4] 許潔明,劉蘇榮.英國的殘疾人就業政策及對我國殘疾人事業的啟示[J].思想戰線,2012,38(1):129-130.
[5]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EB/OL].(2022-03-25)[2024-11-12].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4/08/content_5684090.htm.
[6] 郭金鵬,孔維京,寇光.為企業助力為百姓謀福:棗莊市“千企萬人”公共就業服務促進計劃紀實[J].中國就業,2017(2):26-27.
[7] 沈麗娟,包學雄.廣西殘疾人就業問題與對策研究[J].管理工程師,2016,21(5):36-39.
[8] 聶楨海,包學雄.殘疾人靈活就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以廣西為例[J].綏化學院學報,2022,42(4):150-154.
[9] 廣西壯族自治區殘疾人聯合會. 關于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關于進一步推進扶殘助殘文明實踐活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2-06-16)[2025-04-07].http://www.gxdpf.org.cn/contents/939/37426.html.
[10] 羅業委.廣西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編制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1.
[11] 一文讀懂 《2023年直 播短視頻 行業研 究報告》[EB/OL].(2024 -08 -13)[2024 -11 -13].https://gongyi.cctv.com/2024/08/13/ARTINrxBe6uuVmd89KfvWJOJ240812.shtml.
[9] 張曉薇.論殘疾人高等教育權保護的立法完善[D].濟南:山東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