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用型本科院校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其勞動教育要聚焦知識深度不夠、知識廣度不夠、知識精度不夠、知識溫度不夠等現實問題和提升空間。從認識上,注重下好“先手棋”,防止應用型本科高校勞動教育教學效果竹籃打水;從資源上,注重架設“立交橋”,學校、企業、社會、政府聯動防止應用型本科高校勞動教育學生聽課一頭霧水;從教師隊伍和課程建設上增強“吸引力”,注重防止應用型本科高校勞動教育課堂氛圍一潭死水;從質量評價標準上防止“一刀切”,注重杜絕應用型本科高校勞動教育教師講課拖泥帶水。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勞動教育;提質增效
Abstract: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their labor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practical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space such as insufficient knowledge depth,insufficient knowledge breadth,insufficient knowledge accuracy,and insufficient knowledge tempera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derstanding,we should focus on making the \"first move\" to prevent the effectiveness of labo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s,we should focus on building \"overpasses\",and schools,enterprises,society and government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prevent students from being confused when studying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 team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we should focus on preventing the atmosphere of labor education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being stagna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s,we should focus on preventing the \"onesizefitsall\" and preventing the labor education teacher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being dragged on.
Keywords:Applied Talents;Labor Education;Quality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2024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結構性就業矛盾仍然突出。《意見》明確要求,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根據社會需要、產業需求、職業開發優化調整學科專業設置。2020年11月24日,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全面系統闡釋了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當前,我們正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各項目標,無論是產業結構調整,還是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都對勞動者的核心素養和能力模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廣大應用型高校而言,這既是發展過程中的挑戰,也是一個立足特色謀求發展的重要機遇。提升勞動教育的質量與成效,直接關系此類學校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的支撐作用與使命擔當。
一、應用型人才及勞動教育的已有研究述評
隨著時代迅速發展,未來是進入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還是進入一個與工業社會完全不同的后工業社會將是一個艱難而又漫長的博弈過程。在做出最終抉擇的過程中,高等教育的作用至關重要。
潘懋元等[1]指出,應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論規范指導下,從事非學術研究性工作,其任務是將抽象的理論符號轉換成具體的操作構思或產品構型,將知識應用于實踐。
另外,從社會需求來看,學術型人才的主要任務是致力于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客觀規律轉化為科學原理;應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務是將科學原理直接應用于社會實踐領域,從而為社會創造直接的經濟利益和物質財富。
有研究者從國際比較的視角分析了不同類型的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特征,并以英國的“新大學運動”為參照,把這類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學校稱為“新大學”。柳友榮[2]指出,“新大學”是指1998年至今,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實施中,通過升格、合并或新建方式設立的,以本科教育為主,面向區域經濟社會,以學科為依托,以應用型專業教育為基礎,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新型院校。
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其畢業生的“勞動意愿”“勞動能力”以及對“勞動價值”的理解,關系到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是否能夠與社會需求更契合。圍繞勞動的價值和如何推動勞動教育的發展,既有以往的經典論述,也有當今學者的豐碩研究成果。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
當代學者們從時代背景、人才需求、保障條件、資源特色等方面,對勞動和勞動教育的發展進行了廣泛研究,其中代表性觀點有:陳美華[4]認為,勞動解放不僅要以一定的物質條件為基礎,還需要勞動者自我解放意識的覺醒。這個覺醒既需要理論學習教育,更需要勞動教育。繆昌武[5]指出,在蘇霍姆林斯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理論中,勞動教育作為“五育”之一,是構成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育人”是貫穿整個教育理論的紅線。
從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理路來看,通過與學術型人才的對比突出應用型人才的特征,是研究者們的共同之處。勞動教育如何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確保提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怎樣通過師資隊伍、課程設置、資源保障、評價標準等方面的不斷完善,形成與社會需求和產業升級目標協同、能力協同、效果協同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新體系,成為高等教育系統的廣泛關切。
二、應用型人才勞動教育的提升空間
(一)知識的廣度不夠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從目前相關高校開設勞動教育的情況看,“壓縮餅干式”“嵌入式”“拼接式”、系列講座式等注重課堂傳授和理論講授的課程是主要形式;教學空間拓展到社會實踐、專業實習、企業實訓、志愿服務等方式尚在探索之中。勞動教育的培養目標、內容載體、評價方式、資源保障等方面還沒有完全跟進。應用型本科院校勞動教育還存在著“注水風險”。特別是國家的產業政策、行業發展、社會轉型的階段性任務、勞動的社會性等內容,還沒有完全進入勞動教育的覆蓋范圍。現有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知識視野的廣度與復雜多變的社會需求存在脫節的風險。
(二)知識的深度不夠
勞動教育如果缺乏空間和場景、脫離全真環境的支持和保障,將會因為知識深度的缺失影響應用型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應用型人才是階段性狀態,既能從事實踐性較強的工作,也可以從事研究工作。對于應用型人才而言,未來發展存在很強的可塑性。進一步而言,可以獨立從事應用性研究;退一步而言,可以從事操作性工作,所以我們要強調畢業生在畢業時“核心能力”的穩定性、適應社會分工的可塑性以及職業發展的持續性。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的知識深度不夠,無法滿足應用型人才未來角色轉變和能力轉型的需求。
(三)知識的精度不夠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尊重應用型人才和學術型人才的差異至關重要。應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基于理論知識實踐應用的橫向拓展能力、轉化能力、遷移能力。應用型人才的優勢在于知識與技術的結合更快、轉化更快、市場回報更快;從學習者到勞動者轉型更快,過程更短;對生產活動的適應過程更快,獨立承擔具體工作的準備時間更短。目前,部分校企合作缺乏對勞動過程全周期的統籌,實踐環境的弱化,勞動過程的起點和終點無法為學生提供成長所需的全程體驗。
(四)知識的溫度不夠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高等院校義不容辭的剛性任務。了解社會需求、參與社會發展、創造社會價值是每個大學畢業生的分內之事。對于我國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通過高質量的勞動教育,幫助學生關注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總體規劃、階段性和結構性特征、區位優勢、產業布局及發展趨勢、人口結構、軟環境優勢、人力資源需求,準確聚焦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展變化,從學校的優勢學科出發,通過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強化人才培養過程,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與本地區需求的契合度。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生源結構和畢業生就業面向方面均存在“本地化”占主導地位的現實情況,通過勞動教育,加強對本地區人才需求的預判,有利于應用型本科院校更加充分地為地方經濟建設發展服務。以全面發展為目標的勞動教育,有利于提升學生參與社會發展的硬實力和責任感,其專業知識和綜合素養將以更有溫度的方式回報社會、創造價值。
三、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提質增效的“四個注重”
(1)從認識上,注重下好“先手棋”,防止應用型本科高校勞動教育教學效果竹籃打水。應用型人才和學術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在評價標準、評價主體和評價周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首先,評價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標準主要是產品物化的程度,以物質載體投放市場的受歡迎程度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適切性為依據,強調知識運用的橫向廣度;評價學術性人才工作質量的標準,在于推動人類認識世界的程度,側重知識發展的縱向深度。其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和應用型人才工作水平的評價主體是以產品的使用價值為載體的消費者和非專業性社會群體;學術型人才的評價主體是以研究科學原理發展的連續性和規律性為主的學者群體和專業人士。最后,評價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周期相對較短,應用型人才的價值實現具有即時性;而評價學術型人才培養質量的周期相對較長,學術型人才的價值實現具有滯后性。
(2)從資源投入和保障方面,注重架設“立交橋”,學校、企業、社會、政府聯動防止應用型本科高校勞動教育學生聽課一頭霧水。無論是基于教室空間范圍內的知識講授,還是拓展到校園之外的勞動教育,都需要建立在學習者自身主動參與的基礎上。由于勞動教育的內容相對廣泛,并且在很多學生看來,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內容與自身增強就業競爭力和升學競爭力的需求并不完全契合,因此,學生主觀參與學習的熱情不高,從而導致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只有打通學校、企業、政府、社會之間的聯系通道,了解各方合理關切,才能防止由于勞動教育內容廣泛、教師本身缺乏勞動教育的經歷及體驗,教師在學生心中“知識權威”的形象在勞動教育的環境中被削弱,從而導致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無法投入足夠的精力,結果一頭霧水。
(3)從教師隊伍和課程建設上增強“吸引力”,防止應用型本科高校勞動教育課堂氛圍過于“靜默”。受制于教育資源總量有限的現實困擾,大學班級規模較大,特別是勞動教育師資相對缺乏,不得不大合班上課,勞動教育在學校層面的落實中,因師生交流有限而影響師生深度交流的實際效果。勞動教育的課程不同于注重信息共享和知識傳遞的傳統課程,需要講授者自身具備一定的閱歷,如職業經歷、社會經歷、年齡之間的差別等方面與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優勢,才能吸引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課堂的互動和討論需要科學設計,合理安排,并且要擠占本來就十分緊張的教學時間。當然,我們必須看到,有很多教師在參與勞動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精心準備,甚至別出心裁,大膽創新,能夠令學生耳目一新,收獲頗豐。但這樣的情況,與勞動教育教師隊伍整體相比,在數量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同時,很多高校的勞動教育承擔主體是“兩課”教師,而且以青年教師為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注重師資隊伍和課程資源這兩個關鍵點,有利于防止課堂氛圍過于沉悶。
(4)從質量評價標準上防止“一刀切”,注重杜絕應用型本科高校勞動教育教師講課拖泥帶水。作為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的組織者,教師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扮演著“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客觀地看,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師隊伍本身,對勞動教育的內涵、特征、內容、方式、效果等方面,也處在探索之中。由于缺乏相關經驗和前期積累,部分教師難免在教學過程中力不從心。原有課程的知識含量和教學實踐以及評價標準,經過多年運行已經相對成熟;加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路徑依賴”,從而導致教學內容重新組織和填充的過程中,原有內容和勞動教育相關內容、知識容量和既定教學時間、教師知識結構和勞動教育客觀需要之間存在著矛盾。因此,教學內容容易出現碎片化、非體系化甚至專業知識與勞動教育“各說各話”現象。優化評價標準,使其更加科學和多樣性,有利于防止教師講課拖泥帶水。
總之,應用型本科高校勞動教育的提質增效需要從此類院校人才培養的特征和優勢出發,密切研究社會需求的新變化、新趨勢,不斷增強系統思維,從“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角度出發,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激發當代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從而讓大學生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在未來工作崗位的價值創造中,在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價值的勞動過程中,真正做到心系國之大者,建功偉大時代。
參考文獻:
[1]潘懋元,石慧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歷史探源[J].江蘇高教,2009(01):710.
[2]柳友榮.中國“新大學”:概念、延承與發展[J].教育研究,2012,33(01):758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4]陳美華.恩格斯論勞動及其現實意義[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1(01):8086+108.
[5]繆昌武.“個性全面和諧發展”視閾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問題芻議[J].江蘇高教,2020(04):6063+90.
作者簡介:黃成亮(1979— ),男,漢族,遼寧鐵嶺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