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過程中,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有力補充,在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培養創新創業思維、塑造創新創業人格、提升實踐應用能力等方面具備獨特優勢。針對目前第二課堂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的主要問題,從加強社團建設、建好“雙師型”隊伍、搭建實踐平臺、優化服務保障等措施入手,構建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教育新路徑,促進第二課堂創新教育活動項目化、體系化、制度化、規范化,從而不斷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關鍵詞:創新創業能力;第二課堂;培養路徑
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既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也是推進高校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快培養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提出,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充分表明黨和國家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也為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
第二課堂泛指除日常授課等教學活動以外的其他一切活動的總稱,包括思想成長、社會實踐、志愿公益、創新創業、文藝體育等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作為第一課堂的有力補充,第二課堂在完善知識體系、培養創新性思維,塑造創新型人格、提升應用能力等方面具備獨特優勢??茖W建設第二課堂,對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第二課堂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課堂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客觀需要,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教育教學環節,具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功能全面、自主靈活等獨特的育人功能,在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教育作用。
(一)第二課堂有利于完善知識體系
豐富完善的知識是開展創新創業的扎實基礎和重要支撐。第二課堂舉辦的專家報告、專題講座、專業論壇、各類培訓等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供給,可以向學生傳遞學科前沿和發展動態,有利于深化專業知識,拓寬知識領域,開闊視野,增長見聞,使大學生在接受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教育中潛移默化地積累有關創新創業的專業技術知識、經營管理知識以及其他綜合性知識,自主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為做好創新創業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第二課堂有利于培養創新性思維
創新性思維是創新創業能力的核心,包括聯想、發散、逆向、審辯等多元思維模式。當下以標準、統一、選拔為核心的教育體制側重學生知識的傳授與應試能力的培養,限制了個體多元性和獨特性的發展,也束縛了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相比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更具豐富性、靈活性、實踐性,學生在第二課堂中可以充分發揮主體地位,發掘自我興趣和優勢,在設計和參與活動中拓展思維和更有創意地解決問題,不被“權威”“慣例”所束縛,促進創新性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第二課堂有利于塑造創新型人格
創新型人格是從事創新創業工作所必備的精神品質,主要包括堅持探索、不惟權威的獨立人格,標新立異、破除框格的批判精神,不拘陳見、富于變通的靈活態度,博采眾長、海納百川的廣闊胸懷等[1]。第二課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時間地點相對靈活,學生在第二課堂活動中享有較為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在開放、包容、自由的良好氛圍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極大激發,有利于樹立創新創業意識,提高溝通表達能力,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創業個性品質。
(四)第二課堂有利于提升實踐應用能力
實踐是創新創業的關鍵因素和重要環節。第二課堂為學生搭建了科研競賽平臺、模擬實訓平臺、社會實戰平臺等多元實踐平臺,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參加各類學科以及創新創業競賽,入駐“眾創空間”“大學生創業園”等創業實戰基地,實現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此外,高校社團活動的開展可以極大地助力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任何在大學生社團資源建設、能力建設和運作模式方面的創新嘗試,都能在實踐中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起到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2]。
二、第二課堂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的主要問題
盡管第二課堂在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方面作用顯著,但仍存在諸多問題,一定程度制約了其效果的充分發揮,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活動隨意零散,未能形成完備的項目體系
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活動普遍缺少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一是項目設置不盡合理,未能與學科專業融合互通。高校第二課堂活動供給類型中,思想成長、文體活動類占比較大,創新創業、科研訓練活動占比較少,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受到限制;二是活動開展盲目性和隨意性較強,系統性和連貫性不足。目前高校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教育主要集中在專題報告、創業競賽、校園文化氛圍營造、少量項目扶持等方面,多數是零星的或一次性的[3],沒有形成完善的系列性活動,活動設計未體現梯度式遞進,難以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需求。
(二)第二課堂創新創業師資力量薄弱,難以提供有效的專業指導
部分高校創新創業師資隊伍人員較為短缺、結構不盡合理,難以給予學生有效的專業性指導。一方面,我國高校承擔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教育指導的師資大多來自學生工作隊伍,包括輔導員、學生處、學校團委等部門的老師,專任教師較少主動參與到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中,學生缺乏專業性的幫扶指導,不能很好地將專業知識融入創新創業活動中。另一方面,校內創新創業指導教師普遍缺少在企業工作的實踐經驗和自身創新創業的實戰經歷,對學生的教育指導往往停留在課本知識講解的理論層面,難以提供給學生實際的、有針對性的幫助和指導。
(三)第二課堂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有限,沒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
首先,高校針對創新創業的實踐活動針對性不夠,深入性不足,多以講座、會議、座談等活動代替實踐活動,學生的實踐能力無法得到真正鍛煉和提高;其次,第二課堂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數量有限,形式較為單一,主要為團委、教務處組織的如“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等,更多的是創新思維層面的訓練,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并未配備齊全,大學生創業實戰能力難以得到培養和訓練;最后,校內創新創業類社團建設力度不足,學術科技、創新創業類型的社團數目不多,舉辦的相關活動數量有限且層次不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難以在社團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提升。
(四)第二課堂創新創業制度保障乏力,無法激發師生的廣泛參與
健全完善的制度是保障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活動長效運行的有力法寶,然而目前第二課堂創新創業制度保障仍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學校層面,高校缺乏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相應的資金、場地、設施保障,也缺少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活動相應的管理辦法。教師層面,對參與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活動的教師缺乏相應的考評和監督體系,無法充分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層面,考核評價方式較為單一,通常以學生的科技成果為依據給予第二課堂創業類別活動加分,在學生評獎評優等方面予以側重。現實情況是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學科及創新創業競賽均具有一定難度,獲獎概率有限,導致很多學生望而卻步,沒有興趣和信心參與相關活動。
三、基于第二課堂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路徑
針對當前第二課堂在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方面的不足和發展困境,高校應從社團建設、師資隊伍、實踐平臺、保障激勵等方面著手,構建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教育新路徑,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一)加強學生社團建設,夯實第二課堂育人載體
學生社團是第二課堂育人的重要載體,高校應充分發揮社團的積極作用,助力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1)完善社團運行和管理建設。尊重成員的主體性和多樣性,確保成員間的平等溝通和交流,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團隊形成的民主環境。(2)規范社團管理。建立完善成員和負責人考評制度,設置相關激勵制度,加大對社團發展的資金投入,加強專業教師對社團活動的指導,協調配給場地資源,為社團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提供支持。(3)打造專業品牌社團和創新創業型社團。發揮學科專業優勢,將社團活動與科技創新、專業學習、就業創業緊密結合,使學生在社團活動中提升專業素養和創新創業能力。
(二)提升教師實踐能力,建立“雙師型”師資隊伍
教師隊伍的水平是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關鍵因素。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性特征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理論知識,還要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和商戰實操能力。高校要對創新創業教師進行定期學習和培訓,及時更新知識。推進校企校地深度合作,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選派教師到企業進行定期的學習實踐鍛煉,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和課題研究,在實踐中掌握一手數據和前沿動態,根據社會需要改進教學和科研,掌握單位用人理念和需求,并將相關信息及時向學生反饋,成為“雙師型”(教師、技師)人才。同時,也要將優秀創新創業人才請進來,把政府經濟部門專家、企業家、風險投資家、孵化器管理專家、法律專家、職業經理人等納入高校創新創業教師隊伍,作為校外導師和創業顧問,定期來校做知識、技能講座和培訓,為創新創業者提供實戰指導和寶貴建議。
(三)系統開展競賽項目,搭建知行合一實踐平臺
隨著高校內涵建設的不斷深入,第二課堂與學生專業教育教學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課外科技學術競賽活動作為教學活動的延伸,實現第二課堂和第一課堂的有效銜接,也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有力抓手。高校要發揮學科優勢,匯聚資源,分類整合,建立“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體系”,科學系統地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提升實踐與創新能力,具體包括五項計劃。(1)科研訓練計劃。鼓勵學生申報科研課題、遴選學生參與教師課題研究、技術發明,組織學生開展學科創新性實驗等活動;(2)學科競賽計劃。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技能大賽和其他專業技能比賽,如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等;(3)創新創業計劃。組織開展“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鼓勵學生在學校提供的創業園創辦注冊公司、自主創業運營;(4)素養提升計劃。組織開展校園文化節、人文知識講座、文藝演出和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知識水平、思維能力、溝通能力、人際關系等;(5)職業培訓計劃。鼓勵學生參與職業資格、專業技能的培訓和考證活動,增強求職擇業能力。將上述五項計劃以學分形式納入第二課堂人才培養方案中[4],推動競賽培訓過程體系化、內容普及化、作品成果化,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不斷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四)持續優化服務保障,健全完善雙創支持體系
高校優化創新創業服務,需要從政策宣講、資金支持、設施完善等角度入手,為學生提供常態化保障支持。一是緊抓政策宣講,幫助學生了解創新創業形勢與國家政策。高校應定期開展創新創業形勢分析研討會、創新創業政策梳理會,邀請學生主體意見領袖參與會議。依據會議討論結果,面向全體學生分專業、分主題地開展政策宣講會、座談會等,幫助學生系統了解創新創業形勢和政策,為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提供有效參考。二是提供資金支持,建立創新創業獎勵機制。設立創新創業專項基金,用于創新創業項目訓練、活動、實踐以及孵化。設立科研基金,依托科研平臺,鼓勵有意愿的師生結合專業,開展技術創新實踐,并對創新創業工作表現突出的師生給予表彰獎勵。加強產學合作,設立“校企專項”研究項目,增列企業專項經費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努力將社會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三是完善場地設施,建立固定的校內外創新創業實踐場所。如建立大學生創客空間、大學生創業園等,并依托科技園區等建立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面向大學生開放共享,開展專業化孵化服務。四是健全考評體系,制定科學評價標準。針對第二課堂創新創業項目設置具體與可量化的指標,包括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次數、時長,參與的項目級別、貢獻程度、取得成果、所獲榮譽等,綜合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科學評價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同時,制定相應制度和措施激勵全體教師參與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指導,根據指導工作量和學生科研成果進行獎勵,并作為績效考核和評職晉級的重要依據,進一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提高其參與度[5]。
第二課堂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有效載體,高校要依托第二課堂育人平臺,通過加強社團建設、建好“雙師型”隊伍、搭建實踐平臺、優化服務保障等措施,構建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教育新路徑,促進第二課堂創新教育活動項目化、體系化、制度化、規范化,從而不斷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
[1]韓忠霄,賈俊禮,程桂花.談高職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3(21):3234.
[2]高桂娟,蘇洋.學校教育與大學生創業能力的關系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01):2430.
[3]熊富強,金潔南.高校共青團服務于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長效機制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7,8(05):1619.
[4]李偉.高職計算機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學報,2023,44(03):7376.
[5]遲明善,于洋,劉剛,等.基于第二課堂的航海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路徑[J].航海教育研究,2023,40(03):9095+109.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北方學院2024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第二課堂的‘一二三五四’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建設研究”成果,主持人:付文娟,項目編號:JG2024015
作者簡介:付文娟(1986— ),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