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通草花制作技藝,是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也是中國最早的人工制花類工藝之一。通草花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表現形式,結合了自然之美與工藝之精,吸納并融合了傳統的繪畫藝術、雕塑藝術和盆景藝術之長,發展出多種風格。
通草花是由通草紙經過剪裁、揉捏、染色后組合而成的一種人造花,能長久保存,且有以假亂真之效。《山海經·中山經》載“其草多寇脫”中的寇脫,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通脫木,它的莖髓便是通草。通草花以植物為原料,通常仿照自然花卉進行一比一還原制作,成品質地細膩,顏色自然,葉片碧綠,花朵鮮艷,在外形上足以與新鮮花卉相媲美。
因為與真花極為相似,通草花又有“像生花”的雅稱。蘇軾在《四花相似說》中提到,“茶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蠟花,海棠花似絹花,罌粟花似紙花”;清代戲曲
作家孔尚任更以“顛倒花侯竊天意”之句贊之,足見其巧奪天工。
悠久的制作歷史
通草花有著悠久的制作歷史,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期。兩宋時,頭戴鮮花成為一種風尚,楊萬里以“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之句描繪元日人人戴花的盛況。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仿真花飾品盛行一時,通草花作為其中一個重要品類也在此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時期出現了以制作通草花為生的職業手工藝人,他們通過大量實踐,逐步摸索出一整套從采集通草到加工烘干,再到裁、捏、捻、粘、上色的通草花制作工藝。
到了明清時期,通草花更加受歡迎,這在當時的各種文學作品中都有所體現。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寫道:“只見兩個婦女,吃得面紅頰赤。上手的提著一瓶酒,下手的把著兩朵通草花。”《紅樓夢》中元妃省親一節描繪大觀園蓼汀花淑一帶風光時說:“上面柳杏諸樹,雖無花葉,然皆用通草綢綾紙絹依勢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懸燈數盞。”時值冬天,百花凋零,因此榮國府以通草花作為裝飾,為元春獻上一幅“冬日百花圖”。清人李漁的《閑情偶寄》中也記載:“近日吳門所制像生花窮精極巧,與樹頭摘下者無異。純用通草,每朵不過數文,可備月余之用。絨絹所制者,價常倍之,反不若此物之精雅,又能肖真。”這表明當時的制花工藝已非常成熟,制成的通草花十分逼真。
(供圖:菓子KASHI)
揚州地處富庶的江南地區,制花業興盛,店鋪、作坊林立,自宋至清都有大批手工藝人以此為生。但到了清末,由于戰亂頻繁,揚州經濟開始衰退。抗日戰爭爆發后,制花藝人流散各地,改行轉業,通草花技藝傳承出現斷層。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揚州創辦了制花工廠,內設專門的通草花制作車間,許多通草花手工藝人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努力開拓創新,讓揚州的制花工藝走向新生。
然而,近些年來,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通草花的發展又陷入新的危機之中。一方面,由于制作要求高、工序復雜、花費時間長、售賣價格較高等原因,通草花逐漸失去了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愿意學習通草花制作技藝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其傳承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如今,揚州通草花制作技藝已被列入省級非遺項目予以保護,我們希望有朝一日它能重煥生機,在傳統文化長河中繼續閃耀奪目的光彩。
獨特的制作工藝
第一步:制備通草紙
按明代名醫陳嘉謨的說法通脫木“白瓢中藏,脫木得之故名通脫”,其“白襄”,即內莖,便是通草。將通草取出曬干,用專業工具沿側邊環切成寬窄,厚薄適度的片狀,裱平后便得到了制作通草花的必備材料——通草紙。之后將通草紙放入清水中,加適量的漂白粉進行漂白。
第一步:捏報
先將通草紙放入潮濕的毛巾中潤濕,這一過程需把握好濕度,過干則通草紙易碎,過濕則會導致其彈性太強難以塑形。然后在紙上畫好花瓣的圖樣,對照著圖樣用通草紙剪出相應的瓣片,再捏成管瓣、匙瓣、松針形等各種花瓣形狀。這些花瓣要卷曲有度,長短搭配適宜,莖紋清楚,細巧。花卉的葉片也以同樣的方式制成。
第三步:粘
用木乳膠將花瓣由外向內一片片粘貼在由紙漿包裹塑造的植物枝干上,組合成各種花形,如含苞待放的,半開的,盛開的等等,再粘上葉片。完成一枝通草花往往需要精心粘制數百片花瓣,在此過程中還需注意花朵的自然結構,要有疏有密,從而使塑造出的通草花的形態與真花相近。
第四步:染色
用油畫顏料調配出需要的顏色,并用松節油稀釋,再為晾干后的花瓣染色。若為雙色花瓣,則需在粘瓣前先染好一面,粘瓣后再補染另一面。花瓣的著色要求濃淡相宜,鮮艷有度,保證通草花具有自然花卉的光澤。
第五步:栽盆
將花朵和花葉組合在一起,需注意其生長結構,要有疏有密。最后視花型繁簡,選用形狀、大小、材質合適的花盆作盆栽之用,才能賞心悅目。
非遺傳承人手記
通草花女孩:用青春“蘊”養非遺璞“玉
在江蘇揚州,有一位“95后”的年輕女孩叫王蘊玉,她用自己的青春和熱忱,為古老的通草花藝術注入了新的蓬勃活力,成為非遺傳承與創新道路上的一顆璀璨新星。
王蘊玉與通草花的緣分始于她11歲那年。那一年,像大多數孩子一樣,王蘊玉也到了選擇興趣班的年齡,但不同于其他家長給出的舞蹈、樂器之類常見的選項,父親向她展示了一些非遺物件,其中有精美的揚州刺繡、絨花,還有一朵揚州通草花。這是王蘊玉與通草花的第一次接觸,她被通草花以假亂真的美麗深深吸引,一眼就選中了它。經父親的朋友介紹,她拜通草花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戴春富為師,就此踏上學藝之路
當時,揚州通草花制作技藝的傳承正面臨難以為繼的困境。戴春富的技藝習自姐夫錢宏才,錢宏才出身于賣花之家,他首創的通草菊花盆景,曾經聞名中外,開拓了通草花藝術的新領域。錢宏才過世后,只有其妻弟戴春富與胞弟錢宏仁兩人傳承了他的技藝。二人在清貧的生活中苦苦堅持,盡管有人慕名前來學習制作技藝,但由于通草花始終難以在市場上打開銷路,很少有人能夠堅持下來,兩位傳承人都面臨著技藝后繼無人的難題。
王蘊玉制作通草花
王蘊玉正是在此時向戴春富拜師學藝的。每天放學后,她都直奔師父處,跟隨師父學習花瓣的捏、捻、搓等技法,一學就是幾個小時。制作通草花需要對植物自然本真的面貌有非常精準的認識,花朵是蓓蕾初吐還是肆意盛開,是一枝獨秀還是數枝并茂,花葉是新生嫩綠還是枯黃萎縮,甚至連花葉上的蟲蛀痕跡和花枝的彎曲程度都需要制作者用心體會、表現,才能讓制作出來的通草花惟妙惟肖、形神兼備。為此,王蘊玉利用閑暇時間穿梭于公園、植物園,反復觀察各種花卉花瓣和枝葉的形狀,悉心揣摩植物的紋理,將每一處細節銘刻于心。制作每一枝通草花時,王蘊玉都會在腦海中提前構思花瓣位置與整朵花的大致模樣,力求做到精準無誤。
隨著自身制作技藝日臻成熟,王蘊玉開始不滿足于傳統制作模式。她敏銳地意識到,傳統技藝要在現代社會延續發展,必須通過創新吸引年輕人的目光。于是,她開始嘗試將通草花與各式配飾相結合,經過無數次設計、試驗,以通草花制作工藝制成的耳環、胸針等別出心裁的作品相繼誕生。這些通草花配飾既保留了傳統韻味,又融入了時尚元素,實現了傳統與時尚的“美美與共”,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廣大年輕人的青睞。特別是近些年,隨著漢服的廣泛流行,越來越多的人從與漢服搭配起來有相得益彰之效的通草花配飾中,領略到了通草花的獨特魅力。
通草花配飾
為了讓通草花被更多人知曉,王蘊玉還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精心錄制并分享通草花制作教程。視頻里,她耐心講解通草花制作的每一道工序,細致展示每一個操作步驟,讓無法親臨現場學習的人也能感受到通草花制作技藝的魅力。王蘊玉的這些努力,讓古老的通草花以全新的輕盈姿態走進年輕人的世界。2024年年底,王蘊玉意外接到了河南衛視春晚的邀約,將通草花送上了更大的舞臺。
如今,王蘊玉任職于揚州博物館,每逢周末社教活動,她便帶領孩子們制作一些簡單的通草花手工。她十分熱愛這份工作,總是不厭其煩地指導孩子們。她深知這是在孩子們心中播撒非遺種子的寶貴機會,也期待未來這些孩子能加入通草花的傳承隊伍。
談及對通草花藝術傳承的理解,王蘊玉認為,它不僅是制作技藝的繼承,更意味著文化內涵與匠心精神的賡續。從老一輩手工藝人身上,她學到的是“萬物為師,精益求精”的匠心。在她看來,通草花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與情感,只有用心去傳承,才能讓這項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光彩。同時,傳承不能固守舊法,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形式與內容,回應現代審美需求。一枝獨秀不是春,她也熱切期盼更多年輕人投身到通草花制作技藝的傳承中來,共同為這一古老的非遺技藝注入新活力,讓通草花在新時代更加絢爛地綻放。
河南衛視春晚上,演員手捧通草花
王蘊玉教小朋友制作通草花(本文圖源:“非遺揚州”微信公眾號,“還有生活”微信公眾號)
素材積累
片段寫作
保持傳統技藝的生命力,需要既守得住根脈,又開得出新花。老手工藝人錢宏才、戴春富和錢宏仁在通草花制作技藝瀕臨失傳時,如守護火種般堅守傳統技法,將通草菊花盆景做到極致。王蘊玉則將通草花與各類配飾相結合,并借助新媒體等手段進行傳播,讓千年非遺技藝煥發時代光彩。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守正”不是因循,“創新”也非顛覆,而是以通草紙的柔韌承接歷史厚度,用鮮艷的顏料為傳統著新色。傳承至今的通草花正以新的姿態續寫“木化繁花”的傳奇,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創作者只有順應時代的潮流,不斷創新,才能使非遺技藝賡續綿延。
片段寫作
從錢宏才首創通草菊花盆景,到戴春富、錢宏仁對技藝的堅守,再到王蘊玉用青春續寫非遺新章,三代匠人共同詮釋了手工藝人的責任與擔當。戴春富眼中的通草花每片花瓣都有生命,這種對傳統技藝的敬畏,讓他在清貧中堅持四十余載;王蘊玉在博物館教孩子們捏制通草花時,將自師父那里傳承而來的“萬物為師”的匠心再次注入新芽。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文化基因的傳遞一非遺傳承不僅需要技藝的承襲,更需要以敬畏之心守護文化密碼,如此方能讓通草花在民族記憶的長河里永遠鮮活、瑰麗。
片段寫作
通草花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是工匠精神的注腳。王蘊玉為塑造出花瓣的自然弧度,不斷觀察真花、反復試驗;為使花瓣的色彩盡量與真花接近,一遍又一遍調試顏料,精益求精以期完美。這種“慢工出細活”的執著與智慧,讓通草從平平無奇的植物內莖搖身一變成為永不凋謝的藝術之花。與通草花相伴十幾年歲月,王蘊玉獲得的不僅是高超的技藝,還有老一輩匠人“擇一事終一生”的堅定信念。
片段寫作
通草花藝術將自然花草易逝的美麗定格成永恒,令每一個見到它的人都為之驚嘆。“藝術是生活的鏡子”,傳承非遺技藝也要使其符合時代發展潮流,貼近大眾審美。通草花不應是曲高和寡的工藝品,而應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大眾與藝術的紐帶。在傳承通草花制作技藝的同時,傳承人還需思考如何使大眾意識到通草花的藝術價值,以及如何將非遺技藝與日常生活結合,讓藝術與生活更加緊密相連。
詩詞積累
簪花習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受生長周期、開放時令、儲存條件等因素限制,鮮花有時無法完全滿足妝飾需求,于是通草花等仿真花飾品應運而生。在歷代文人墨客筆下,我們時常能夠發現仿真花的身影。
剪荷不似制,為花如自生。低枝拂繡領,微步動瑤瑛。(沈滿愿《詠步搖花》)
舞徹伊州,頭上宮花顫未休。(張先《減字木蘭花·垂螺近額》)
頭上宮花妝翡翠,寶蟬珍蝶勢如飛。(趙佶《宮詞·其三》)
(編輯:葛杰、鄭習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