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清朝歷史上有兩個叫于成龍的,他們都是朝廷大員,也都是有名的清官。第一位于成龍是山西人,字北溟,號于山,曾經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另一位于成龍字振甲,號如山,比山西的于成龍小21歲,所以,人們都習慣稱他為“小于成龍”。小于成龍1638年8月14日生于遼東蓋州(今屬遼寧營口市)。本文講述的就是這位小于成龍的故事。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的一個早晨,北京通州南關外,接送官員的車輛剛剛駛出城門,就看見城外黑壓壓地圍著很多人,沿著官道兩邊長長的隊伍排到了長亭外。原來這是通州的老百姓為他們愛戴的知州大人小于成龍送行來了,一看見車馬出城了,鄉親們紛紛擠上前來,有人一把拽住了車輪,大聲喊:“大人留下吧!”一時間,挽留的聲音此起彼伏,場面非常感人。
小于成龍生在窮人家,深知百姓疾苦。任職通州期間,他賑災民,建義學,固河堤,事事親力親為;嚴遵律,公斷案,外縣盜賊聞聲不敢入通州盜竊;愛百姓,不畏強,甚至為保百姓過路橋,敢于抗圣旨,故而深得百姓愛戴。
當年小于成龍剛到通州上任,當地就發生了一場大地震,不少老百姓的房子都被震倒了,知州衙門也塌了。小于成龍沒有整修衙門,而是住在臨時搭起的草棚里,白天組織抗震救災,夜里點蠟燭處理公文。
一場地震之后,老百姓最缺的就是吃穿。小于成龍把自己的俸祿全部拿出來,還派人到以前任知縣的河北樂亭去募捐。在樂亭縣小于成龍早就積攢了很高的人氣,老百姓一聽說是原來的于知縣發起救災募捐,二話不說紛紛掏腰包支持他的善舉。
太監張晉和盜匪勾結,長期為害老百姓。這事兒被小于成龍揭露出來以后朝野震驚,康熙皇帝下詔對這些十惡不赦的惡徒處斬抄家以平民憤。所以,直隸的社會風氣大為好轉,旗人和漢民也能夠和睦相處了。
廉潔愛民的精神品格,在小于成龍以后的仕宦生涯中一直保持了下來。因為長期清正廉潔,小于成龍54歲攜家至京時,竟沒有足夠的錢財為其一家購置居室,致使他們一家人不能共居一處,而是星散以居。康熙皇帝嘉其清廉并賜予宅第,才解決了問題。
小于成龍的人品和官品對于后世官員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有詩贊曰:“愛民清官于成龍,高風亮節豪氣頌??滴醮蟮鄱喟劊辶俚掠纻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