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社區是黨在城市工作的基礎。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持續推進賦能減負,完善治理服務體系,努力建設組織有力、治理有效、服務有質、鄰里有愛、平安有序的“幸福新社區”,是今年全省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欄目于本期推介阜新市、盤錦市的典型做法,供各地區參考借鑒。

早晨7時30分,阜新市新邱區繁榮社區的老黨員鄧鳳軍準時站在68號樓前。當四樓那扇熟悉的窗簾緩緩拉開,他立刻在社區愛心志愿者群里發出信息:“8月2日,平安。”
這場始于2022年的“窗簾之約”,源于獨居老人李淑蘭那句“怕給社區添麻煩”的低語。如今,這道每日起落的窗簾,已成為社區與高齡群體間無須言說的默契。
從窗簾開合間讀懂民生所需,在萬家呼聲里校準治理方向。近年來,阜新市以黨建為引領、以服務為核心、以共治為抓手,將散落的“民聲碎片”鍛造成民生工程的“指南針”,讓“民有所呼、政有所應”的暖流浸潤每個社區的日常。
把準“為民”脈搏
社區黨組織是連接黨和群眾的橋梁,只有精準把握民眾需求,才能讓治理工作更貼合民心。為打造組織有力的“幸福新社區”,阜新市制訂了《關于深入推進幸福新社區建設的實施方案》,提出5個方面11項工作舉措,通過責任捆綁機制破解基層治理難題,推動194個社區實現均衡發展。
繁榮社區是阜新市典型的“三多一少”社區:老齡人口多、殘疾人多、低保戶多,年輕人少。不同群體有著不同的需求,為了把工作真正做到群眾心坎上,社區將2418名居民納入5個網格黨支部、10個樓棟黨小組的服務網絡中,114名黨員如“毛細血管”分布在社區各個角落,誰家有特殊情況需要幫扶,社區都會在第一時間到場協調處理,精準對接群眾訴求。
孫家灣街道構建的“四級組織架構”,進一步提升了傾聽民聲的精度。街道黨工委統籌協調、社區黨委具體落實、網格黨支部一線服務、樓棟黨小組精準對接,144個網格實現黨組織全覆蓋。969名老黨員組成的“三心服務隊”,在小區巡邏、矛盾調解中釋放余熱,成為收集民聲、化解民憂的重要力量。
辦好“利民”實事
百姓的“關鍵小事”就是社區黨組織的“心頭大事”。辦好一件件利民實事,才能讓民眾真正感受到溫暖。阜新市建立清單化推進機制,有主次、有節奏地穩步推進居家養老、幼兒托育、就業保障等重點工作,變“難點堵點”為改革“著力點”,切實解決民眾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中午11時,細河區玉新街道金地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飄出飯香。78歲的老人張桂蘭拿著餐卡排隊,“一葷一素一湯,才5塊錢,比家里做省事”。這個由“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個人出一點”支撐的食堂,是阜新22個社區食堂之一,解決了許多老年人做飯難、吃飯貴的問題。即便是行動不便者也不用為就餐擔心,由黨員、志愿者組成的“先鋒騎士”團隊會為失能、獨居老人等群體送餐上門,這一貼心服務如今在阜新市日均覆蓋2000余名群眾,15分鐘助餐圈已輻射全域。
就業是社區家庭穩定的關鍵。作為傳統工礦區的棚改區,孫家灣街道下崗職工、無業人員多,且普遍存在年齡偏高、文化素質偏低等問題。面對就業困境,街道創新實施“134”工作法,以1個街道培訓基地為核心、3個社區培訓點為支撐、若干個就業輸出平臺為延伸,整合多方資源送政策、培訓、崗位、服務,打造家門口就業陣地。線上也同步開設就業直播間,開通“送工進家門”直通車,精準幫扶困難群體。今年以來,孫家灣街道已促成就業2000余人,有效緩解了這些居民的家庭經濟壓力。
延伸“便民”觸角
民生工作從來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持續回應需求的過程,阜新市把“民聲”作為出發點,緊盯城市治理空白點與薄弱環節,創新組織設置方式,通過數智賦能、群眾參與、多方協同,構建起“政府主導+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共治模式。
志愿服務隊伍是推動社區居民“幸福圈”逐步擴大的有力群體。在新發屯街道,電動自行車充電樁前總是一片忙碌景象。居民趙師傅掃碼充電時感慨:“以前飛線充電心里總不踏實,現在街道12個小區都有了充電樁,實在是太方便了!”為了推進這59套“常來充”設備落地,街道聯合住建部門、小區物業反復勘察,最終在轄區內織就“3分鐘充電圈”。每度電0.62元的費用包含基礎電費、服務費及保險保障,從源頭上消除安全隱患,讓居民充電既安心又便捷。
同樣在新邱區,“逢六說事”已成為百姓心中解決難題的重要平臺。這項由物業領導班子、轄區“兩代表一委員”、駐區企事業單位等多方參與的議事機制,自去年6月以來,共解決171個民生問題,占社區辦結總量的29%,讓“社區吹哨、物業報到”從機制變為常態。
“阜政通”APP的開通讓百姓訴求渠道更加暢通:網格員和群眾可直接反映訴求,平臺按類別向職能部門“派單”,形成自上而下調度機制,實現訴求“1天受理、1天交辦、7天辦結”,較傳統模式壓縮60%以上時間。目前,平臺辦結訴求3.8萬件,300名“移動網格員”反映問題613件,化解率達98.08%。
從居家養老到社區食堂,從就業幫扶到政務服務,阜新市這些具體而微的改變,從不是浮于表面的喧囂,而是扎根民心、于歲月深處托舉著百姓安穩與希望的堅實力量——它讓每一份安寧都有了依托,讓每一步前行都有了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