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強則國家強,縣域經濟興則百姓富。縣域經濟是區域發展的基石,也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
實踐一再證明,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撐。在遼沈大地上,一些縣區乃至城鎮,作出了發展產業、做強經濟的示范,揭示了興業富民的密鑰——
連續多年上榜全國百強縣(市)的瓦房店市,憑借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大力發展海洋養殖業。其海參產業鏈涵蓋了養殖、加工、銷售全環節,年產值超百億元,吸收了大量勞動力就業。瓦房店不僅成為東北地區海參養殖規模最大的縣級市,而且還是全國最大的海參種苗生產基地。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正是瓦房店興業富民的密鑰。
曾經落后的蓋州市之所以能在“東北縣域經濟發展潛力十強”榜單上居于首位,是因為傾力發展溫泉加康養旅游產業,引來了八方賓客,帶動了農家果蔬和海產品暢銷不衰;同樣是縣級市的興城市,泳裝產量占據了全國的四成;佟二堡雖然僅為燈塔市的一個鎮,其裘皮服裝銷量卻占全國市場份額的六成左右,被譽為“中國皮草之都”,成為鄉村振興的標桿。
綜觀上述成功案例,無不是立足本地資源、要素、區位等優勢,對產業精準定位,因地制宜、錯位發展,堅持不解地培育壯大獨特優勢產業,以特色化、差異化、協同化的產業謀發展,傾力打造縣域地標產業“金名片”,從而形成了產業核心競爭力,讓“興一個產業、活一城經濟、富一方群眾”成為鮮活生動的實踐,用智慧與汗水書寫了精彩紛呈的振興發展故事。
當然,興旺產業、發展縣域經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任又一任決策者前赴后繼地艱難探索,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與擔當跑好興業富民的“接力賽”。在縣域產業謀劃上,切忌好高騖遠,急功近利,追逐脫離本地實際的“高精尖”產業;力戒“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致使產業過多過散,無核心乏優勢,疲弱無力,在市場競爭中一敗涂地。只要找準并牢牢握住發展密鑰,“興一方產業、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望必將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