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然而,人才如何得來?是靠“伯樂相馬”,還是通過“賽馬”去發現?這看上去只是一個選人方式的問題,實則是新時代如何廣開進賢之路,把各方面優秀人才吸引過來、凝聚起來,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根本性問題。
縱覽我國歷史,慧眼識英才的例子不勝枚舉。但如果今天我們仍要將其作為選用人才的主要機制,那就顯得狹隘和落后了。“伯樂相馬”,是“人治”在選人用人上的一種表現,與選人者的品質、學識和情感密切相關,并不是最佳的選才方式。
偉大的斗爭、宏偉的事業,需要許許多多高素質的干部,絕非靠“伯樂相馬”能夠實現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賽馬”制度,才是廣泛集聚各方面優秀人才的科學制度。
“相馬”與“賽馬”,看上去只是一字之差,本質上卻是選人用人制度的一次革命。“賽馬”制度保證了選人用人的公開、公平、公正,真正體現了五湖四海、任人唯賢。“賽馬”要賽出真本領,必須研究真問題,形成真榜、實榜。只有切實奔著最緊迫的問題去,研究真問題、真研究問題,才能體現競爭、擇優的“賽馬”規則,真正選出“千里馬”,實現從萬馬齊暗到萬馬奔騰。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改“相馬”為“賽馬”,不僅要割舍既得利益,而且要勇于同舊的用人觀念作斗爭,堅持事業為上,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堅持正確用人導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破解‘四唯’難題,著力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優化選人用人環境。”只有建立“賽馬”規則,把各方面人才凝聚起來,才能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