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鹿島,隸屬于丹東東港市孤山鎮(zhèn)。1894年,中日甲午黃海海戰(zhàn)就爆發(fā)在其附近的海面上。130余年過去,海風早已吹散了海戰(zhàn)的硝煙,海浪也早已撲滅了熊熊的戰(zhàn)火,大鹿島已發(fā)展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但是,對于島上的居民以及慕名而來的游客而言,這里的大海和長夜依然激蕩著忠魂浩氣。
島上的鄧世昌塑像威武高大,左手按刀,右手緊握望遠鏡,威嚴目光遠眺大海。距離塑像10余海里處,正是他指揮“致遠”艦冒著炮火沖向敵艦被擊沉的地方。那段被甲午壯士用鮮血染紅的歷史,學者是這樣描述的:在這次海戰(zhàn)中,北洋艦隊以弱敵強,鏖戰(zhàn)近5個小時,重創(chuàng)日艦多艘,將日本艦隊擊退,使其受到一次沉重打擊。中國廣大海軍將士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愛國主義精神將永遠彪炳史冊。但是,北洋艦隊卻有“致遠”“經(jīng)遠”“超勇”“揚威”四艘戰(zhàn)艦在海戰(zhàn)中或沉或焚,而且犧牲了600多名官兵,其中包括像鄧世昌、林永升這樣優(yōu)秀的愛國海軍將領(lǐng),損失不可謂不重。(戚其章著《甲午戰(zhàn)爭史》,上海出版社出版)
島上的甲午英烈陵園,正中間是2米高、0.6米寬的墓碑,上書四個大字“鄧世昌墓”,墓碑后面背景墻上“甲午英烈永垂不朽”八個字格外醒目。墓碑左側(cè)另有兩塊方正的墓碑,均刻有“甲午海戰(zhàn)無名將士墓”。靜默于墓碑前,耳畔仿佛猶有穿越歷史煙云的高呼:“吾輩從軍為國,早置生死于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
鄧世昌的墓碑下面單獨埋著一具遺骸,是1938年從沉入海底的“致遠”艦上打撈上來的。當?shù)卮迕駡猿终J為這就是鄧世昌的遺骸,文物部門則認為缺乏足夠證據(jù),但可認定是甲午英烈的遺骸。當?shù)刈骷以篱L貴在文章《不沉的致遠艦》中寫道:“有說是鄧世昌的,也有說是林永升的,也有說是無名的,但既然是從甲午沉艦上移來的,當然就是鄧世昌、林永升式的甲午壯士。他們的價值在于在神州大地祭起民族招魂之幡,用自己的血肉為中華民族筑起新的長城,證明這個民族是不可征服的?!?/p>
1996年,大鹿島中日甲午黃海大海戰(zhàn)古戰(zhàn)場,連同島上的甲午英烈陵園、鄧世昌雕塑廣場被確定為“國家級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后被命名為“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遼寧省國防教育基地”。一年四季,總有人前來緬懷英雄先烈。歷史不會忘記海戰(zhàn)風云,中華民族將永遠記住1894。
推"薦
趕海:退潮時,各種魚蝦貝類滯留在海灘上,成為大鹿島趕海人的收獲。
看海鷗:大鹿島有個特殊工種——海鷗投喂員。他們每天定時定點在海邊投喂,海鷗呼啦啦圍將過來搶食的情景成為島上的獨特景觀。
環(huán)島騎行:租輛自行車或電瓶車,沿著海邊騎行,沿途可經(jīng)過礁石迷宮、紅墻燈塔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