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自《遼寧日報》“群山回唱”主題策劃推出后,報道組足跡遍及北京、吉林、黑龍江及遼寧省內多地,先后采訪了20余位東北抗聯后代。他們帶著家族的記憶與使命,成為“我和抗聯”特別征集活動的首批深情講述者。
傳承是最好的紀念,擔當是最深的傳承。這些英雄的后人,正以各自的方式延續著先輩的榮光:他們身體力行,重走父輩戰斗過的白山黑水;他們言傳身教,宣講東北抗聯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馮仲云之女馮麗雯:“接過父親肩上的擔子”
“父親身材高大,戴著一副深度近視眼鏡,說話帶著江南口音——他是清華大學數學系的高才生……”馮麗雯寥寥數語,便勾勒出父親馮仲云的學者形象。然而,這只是他人生的一面。馮仲云的另一面是令敵人膽寒的職業革命家:中共滿洲省委秘書長、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政委—— 一位與日寇苦斗十四載的抗日英雄。
馮仲云,1908年生于江蘇常州。1930年,他北上哈爾濱開展地下工作。妻子薛雯,這位默默守護在他身邊的革命伴侶,肩負著抄寫、傳送秘密文件的重任,是中共滿洲省委的內部交通員。
在女兒馮麗雯的記憶里,父親的形象總是與“忙”字相連。“忙著開會、忙著寫材料、忙著到處出差。”難得的相聚時光,父親偶爾會講起密林中的游擊故事,但更多時候,他牽掛的是那些犧牲戰友的遺屬和仍在世的抗聯老兵。
這份深沉的責任與情義,化作了馮仲云主政松江省時的具體行動:他力主修建東北烈士紀念館、烈士陵園和烈士紀念碑,讓英魂安息,讓精神永存;他提議創辦了“東北烈士子弟小學”(今哈爾濱市繼紅小學校前身)。
“父親話不多,對我們要求極嚴,總叮囑‘必須多讀書、讀好書’。”馮麗雯回憶道。這份嚴厲背后是更深切的期許:希望子女接過他肩上的擔子,替他繼續探望、照顧那些犧牲戰友的家人,關愛抗聯老戰士及其后代。
這份囑托,馮家兒女銘記于心。2000年,馮麗雯的大姐馮憶羅歷經波折,終于找到曾冒死救助抗聯戰士的“東北抗聯呂老媽媽”梁樹林的后人。盡管自身也是工薪階層,馮憶羅仍堅持每年給老媽媽的女兒寄去心意,延續著父輩的深厚情誼。
樸素、低調、謙虛——這是馮仲云與薛雯夫婦一以貫之的家風。馮麗雯在傳承這種家風的同時,更自覺扛起了弘揚父輩精神的旗幟。她走進機關、學校、社區、鄉村,結合英雄事跡,深情講述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戰史和抗聯精神。
“如今,東北抗聯的老戰士們都已遠去,我們這些后代的年紀也越來越大,”馮麗雯的話語中帶著緊迫感,“正因如此,我們更要堅持講下去,把英雄的故事講給一代又一代人聽!”
趙尚志侄女趙戰利:“讓東北抗聯精神活起來”
驅車駛入黑龍江省尚志市,滿目蒼松翠柏。環島中心,一座銅像巍然矗立——那是以趙尚志名字命名的城市永恒的坐標。
趙尚志的侄女趙戰利深情凝望著銅像:“叔叔身騎戰馬,戎裝獵獵,他望向遠方的目光,仿佛在守護著這片用生命換來的和平的土地。”
1946年出生的趙戰利,父親是趙尚志的二哥趙尚樸。這片名叫“尚志”的土地,對她而言意義非凡——這里是叔叔浴血奮戰直至犧牲的地方。
趙尚志,1908年生于遼寧朝陽,1925年入黨,是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
“‘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這是日軍對趙尚志的評價。因為他善于打仗,他打仗總打勝仗。”趙戰利說。
行走在尚志市,尚志公園、尚志中學……抗聯的印記無處不在,英雄的名字回響不絕。看著這一切,趙戰利心中倍感慰藉。
“我從未見過叔叔趙尚志,但他的故事,我是聽著長大的。”趙戰利說。退休后,一種緊迫感油然而生:“我這把年紀了,有些事,后人可能真不知道。所以我特別理解李敏阿姨當年為什么廢寢忘食地宣傳東北抗聯!”
這種緊迫感,讓她加入了東北抗聯老戰士李敏牽頭成立的黑龍江省抗聯精神宣傳隊。李敏的兒媳王亦男、女兒李景梅,還有趙戰利……她們并肩作戰,宣講東北抗聯可歌可泣的光榮歷史,用歌聲傳唱東北抗聯精神。
“記得有一年,365天里,我們有270多天奔波在宣傳路上。”趙戰利回憶道。即使在李敏離世后,這支隊伍的演出也從未停止,對節目質量的要求反而更高。“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東北抗聯精神活起來!”趙戰利說,“把那段紅色歷史化作有血有肉、可感可觸的英雄形象,讓年輕人真正懂得并記住!”
周建華之孫鄧蘊超:“讓這精神之火永不熄滅”
在吉林省博物院,一對翠綠的花瓶靜靜地陳列著。它們不是尋常器物,而是承載著革命信仰的隱秘豐碑——這對國家一級文物,曾是中共吉林特支用于隱蔽文件的特殊容器。它們的主人是一對革命伴侶:丈夫鄧曉村,即東北抗聯第一路軍三師政委周建華;妻子閆慶蓮。
走進周建華之孫鄧蘊超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的家,他正伏案疾書,為即將付梓的《周建華傳》做著最后的校訂。“爺爺的精神,早已融入白山黑水,化作每一個中華兒女心中奔騰的血脈。”鄧蘊超開門見山,道出心聲,“作為后人,我的責任就是讓這精神之火永不熄滅,代代相傳。”
周建華,原名鄧曉村,1913年生于吉林。1937年,年僅24歲的他,在開原與清原交界處率部與日軍激戰,不幸壯烈殉國。
“奶奶常說,爺爺天資聰穎,勤學不倦。”鄧蘊超回憶道。或許遺傳了這個天賦,兒時聽過的有關爺爺的故事,鄧蘊超都過耳不忘。為挖掘整理周建華的英雄事跡,近年來,鄧蘊超的足跡遍布東北大地。在遼寧眾多專家學者的鼎力相助下——有的傾囊相贈珍貴檔案,有的慷慨提供塵封書信——周建華的形象日漸清晰豐滿,那些塵封的壯舉與犧牲,令人聞之動容,肅然起敬。
“在我心中,英烈的精神內核,就是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絕對忠誠。”鄧蘊超堅定地說。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他奔波于各地參加紀念活動,宣講抗聯事跡。而另一項傾盡心力的工作,正是即將問世的《周建華傳》。“這本書,是我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的種子——愿它生根發芽,長成對英雄的崇敬、對祖國的熱愛、對先輩的永恒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