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29日上午,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召開緬懷抗戰英烈座談會,楊靖宇將軍之孫、吉林省靖宇縣東北抗聯研究會名譽會長馬繼民深情講述爺爺楊靖宇領導東北抗聯艱苦卓絕的歷程,并現場展示了一件珍貴的物品:“這塊樺樹皮是爺爺的一份寶貴精神財富,也是我們家的傳家寶。”
馬繼民回憶說:“樺樹皮是1958年爺爺安葬的時候,我的父親從吉林省靖宇縣保安村西南的三道崴子山(楊靖宇犧牲地)帶回來的,是東北抗聯老戰士送的。小時候,母親常用這塊樺樹皮教育我們,抗聯將士們吃的是草和樹皮,抵抗日本侵略。”楊靖宇不僅留下了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高尚的愛國情操、偉大的犧牲精神,也為馬家人樹立了“嚴要求、重責任、懂知足”的九字優良家風。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生于河南省確山縣,著名抗日將領,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政委。1929年,受黨中央的委派到東北開展革命工作,8月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1940年2月23日,就是在三道崴子,在向日本侵略者射出最后一發子彈后,楊靖宇壯烈殉國。
1958年2月23日,在楊靖宇殉國18周年紀念日,國家隆重舉行公祭儀式。楊靖宇的兒子馬從云和兒媳方秀云從遙遠的河南確山縣來到東北參加公祭大會。馬從云作為家屬代表發言,立志要像父親一樣頂天立地,做個對國家和民族有用的人。公祭儀式結束后,馬從云把這塊樺樹皮帶回家中珍藏起來。
為了繼承先輩遺志,馬從云和方秀云為子女分別起名馬繼光、馬繼先、馬繼傳、馬繼志、馬繼民,并要子女遵守“嚴要求、重責任、懂知足”的家訓,教育他們繼承革命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從此,這塊樺樹皮和這九字家訓就成了馬家寶貴的紅色傳承。
馬從云因病早逝后,方秀云獨自辛苦撫養著5個孩子,靠給別人看孩子、做手套、納鞋底,省吃儉用供孩子讀書,卻堅決不向組織請求幫助。
方秀云靠著自己微薄的收入,硬是把5個孩子拉扯大了。兄妹五人長大成人后,也始終牢記母親的教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本分工作,盡職盡責,低調生活,從來沒有向政府索要優待。
如今,楊靖宇已經犧牲85年了,他的后人中有鐵路職工、教師、醫生、軍人等,他們大多在平凡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工作著,將這種樸實無華又飽含大愛的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