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國慶節(jié)期間,影片《鋼鐵意志》上映,作品講述了共和國鋼鐵工業(yè)搖籃鞍鋼煉出新中國第一爐鐵水的故事。故事中一些真實的英模人物,特別是老英雄孟泰的形象,打動了眾多觀眾。
孟泰愛廠如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在恢復和發(fā)展鞍鋼生產(chǎn)中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譽滿全國的鋼鐵戰(zhàn)線勞動模范。
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是孟泰最鮮明的形象。為了讓那些布滿鐵銹的零件光潔如新,要用玻璃砂打磨零件,孟泰心疼手套被磨壞,就徒手打磨,兩只手劃滿了大大小小的口子,疼得都不敢碰水。
出生于1935年的孟慶珍是孟泰的長女。早在工作前,她就對父親公而忘私、甘于奉獻的品格耳濡目染,十分了解。孟慶珍說:“我父親以廠為家,愛高爐如命,常說要用生命去報答黨和國家的恩情……在1948年冬到1949年秋鞍鋼修復高爐的日子里,我父親經(jīng)常不回家,把全部身心和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1952年,孟慶珍進鞍鋼機修總廠當了一名鉗工。入廠之前,當時在煉鐵廠的孟泰對女兒說:“以后,工人就是你的身份。工作為主,一定干好。”
這句話,孟慶珍記了一輩子。在她心中,父親就是一面旗幟,自己作為勞動模范的后代,絕對不能給父親添一點兒麻煩。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她因為掌握不好打大錘的力度,經(jīng)常把手砸得青一塊紫一塊。為了盡快提升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孟慶珍就每天提前進車間,生爐子、打掃衛(wèi)生、準備工具、提前練習……慢慢地,孟慶珍從“技術小白”成長為“業(yè)務大拿”。
當時的年輕人追求進步,孟慶珍生下孩子56天后就回到工作崗位上,女兒黨曉萍則由姥姥一手帶大。對于姥爺孟泰,黨曉萍印象最深的是“肺部不好,犯病時連說話都困難,但還是經(jīng)常偷偷地爬起來,帶著我們?nèi)タ纯锤郀t”。
孟泰去世后,他的子輩和孫輩繼承了他的事業(yè),絕大多數(shù)留在了鞍鋼。有了前輩的榜樣,加上同事們的關注,他們工作起來更多了一份責任和壓力,不敢有絲毫馬虎,無論在什么崗位上都認認真真鉆研、勤勤懇懇工作,不計較個人得失。
直到今天,每一年鞍鋼新員工入職后,都要參觀廠史館,在老英雄孟泰的塑像前重溫他的事跡,追尋他的足跡。孟泰留下的不僅是好家風,還是鞍鋼的好廠風,更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好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