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彪炳史冊、光耀千秋的東北抗聯精神,是我黨領導抗聯將士在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中表現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品格的集中體現,其內涵可高度凝練為忠誠于黨的堅定信念、勇赴國難的民族大義、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為大力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助力遼寧實現全面振興新突破,本欄目特推出“東北抗聯精神的時代解讀”專題,本期為您解讀——

英雄,代表著一個國家最巍峨的精神豐碑,承載著一個民族最偉大的精神信仰。英雄氣概,是為了維護國家和民族尊嚴而永不屈服的崇高品質和磅礴力量。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中,在硝煙彌漫的東北戰場上,抗聯將士一往無前、不懼危難,用“爭自由,誓抗戰。效馬援,裹尸還”的氣節和風骨,彰顯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一往無前
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主要是因為廣大將士始終保持著一往無前的革命斗志。在東北14年抗戰中,無論形勢多么險惡、戰爭多么殘酷,抗聯將士一直秉持著義無反顧、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與全副武裝的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一次次驚心動魄的殊死較量,即使為國捐軀也在所不惜,寧可犧牲生命也要勇往直前,“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軍長王德泰作戰勇敢、指揮有方,率部戰東滿、下南滿,打得敵人丟盔卸甲、聞風喪膽。1936年11月,王德泰率部在小湯河屯與日偽軍遭遇。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王德泰沉著應戰,指揮部隊從正面頂住敵人的進攻,并以部分兵力迂回攻擊敵人側后方。當兩名機槍手相繼中彈犧牲后,王德泰端起機槍,向敵群掃射。很快,迂回到敵人側后方的同志發起了進攻,敵人遭前后夾擊,頓時亂作一團。王德泰高喊:“戰友們,沖啊!為犧牲的同志們報仇!”率領戰士沖下山去,消滅敵人200多人。正當王德泰率軍乘勝追擊敗逃之敵時,忽然被子彈擊中肋部,不幸壯烈犧牲,年僅28歲。王德泰雖然犧牲了,但他堅持抗戰、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激勵著千千萬萬抗聯將士沿著英雄的足跡不斷奮勇前進。
不懼危難
中國共產黨將星星之火匯聚成燎原之勢,無數先烈迎難而上,用聰明才智和浩然正氣筑起了牢不可破的鋼鐵長城。在艱苦的抗戰歲月里,東北抗聯將士爬冰臥雪、風餐露宿,在現代人類幾乎無法生存的艱苦環境中,與全副武裝、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苦斗14年,靠的就是不懼危難的意志品質和直面危險的革命精神。
1935年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一師第二團政治部主任趙一曼率部于哈爾濱以東地區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11月,部隊在左撇子溝被600多名日偽軍包圍。趙一曼讓團長帶隊突圍,自己掩護,不幸腿部中彈被俘。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和種種酷刑,趙一曼始終堅貞不屈。后來,被敵人打得遍體鱗傷的趙一曼被送到哈爾濱市立醫院進行監護治療。奄奄一息的她仍不忘宣傳抗日反滿思想,并且做通了護士和看守的工作,逃出了醫院,后因體力不支又被敵人抓了回去。敵人見威逼利誘無效,便以死相脅,于1936年8月將趙一曼押往珠河縣(今黑龍江省尚志市)準備處死示眾。在通往珠河的火車上,趙一曼仍無畏敵人、無畏生死,她給遠在南方未滿周歲的兒子寫下了一封遺書,告訴孩子“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希望孩子“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敵人押著趙一曼來到珠河縣小北門外,勸她只要畫出第三軍活動的一張草圖,或者寫上“從此不再反滿抗日”幾個字,就可換回她的生命。趙一曼輕蔑地看了敵人一眼,高唱《紅旗歌》,高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從容不迫地走向刑場……犧牲時年僅31歲的趙一曼以滿腔熱血和錚錚鐵骨展現出與敵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當前,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處于最為重要和最為艱巨的階段,面對越來越尖銳的利益取舍難題,面對許多繞不過的“硬坎”,迫切需要全體黨員干部充分發揚東北抗聯將士不懼危難的革命精神,“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奮力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解決深層次的社會關系和利益矛盾,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戰爭,從來都不僅僅是武力的對抗,更是意志與信念的較量。改革,不僅僅是經濟、社會領域的“戰斗”,更是文化、科技等綜合實力的“斗爭”。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抗聯將士每時每刻都面臨著餓死、凍死和戰死的威脅,面臨著受傷、被俘、流血、犧牲的考驗,在慘烈的自然條件和險惡的戰爭環境中,他們以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終于取得了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次抗擊外敵入侵的最終勝利。如今,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全體黨員干部要充分發揚東北抗聯精神,一往無前、不懼危難,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