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紅,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教育局教研室初中語文教研員,浙江省優秀教研員,寧波市名教師,寧波大學碩士研究生兼職導師。
在寫作中,我們往往會有敘述籠統、場景模糊、人物單薄、情感空洞、主題淺顯等一系列問題的困擾。那么,如何讓蒼白的文字變得細膩生動、意蘊豐富,引起共鳴共情呢?
法國文豪巴爾扎克認為:“唯有細節將組成作品的價值。”我國著名作家賈平凹認為:“細節是生動的,像春天的樹干上生出的綠葉和花朵。有了它,文章就有了生氣。”
編故事容易,寫細節卻難。如何對景物、人物、事件等表現對象進行細微刻畫?我們有哪些可以采用的寫作技巧和注意事項呢?
本期的寫作課堂為同學們介紹幾種細節描寫的方法
一、激活各種感官,讓細節具象可感
精彩的細節往往不是人為編造、AI合成的,而是來自真實的生活。我們需要激活自己的各種感官,從形、聲、色、味、質感等多角度描繪自己從外在事物上獲得的體驗,從而讓抽象、籠統的表述變得具象可感
教材是最好的學習材料,讓我們讀一讀朱自清《春》中的兩段文字: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花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嗪亮地響。
作者沒有籠統地用“繁花似錦、春風和煦、生機盎然\"等語言去形容春天,而是在激活各種感官的細節描寫中,讓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激活視覺,對所見之春花進行細致描寫,包括名稱、顏色、形狀、大小,包括花下的蜜蜂、蝴蝶。激活聽覺,對聽到的蜜蜂嗡嗡聲、鳥聲、風聲、流水聲、笛聲等進行描寫,寫出聲音的高低、強弱、節奏等細節。激活嗅覺,把聞到的新翻泥土、青草、花等各種氣息、氣味一一列出。激活觸覺,包括春天里風的溫度、空氣的濕度、“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的舒適度等,并通過感官聯覺,生發出“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的聯想。
寫景如此,寫美食等也可以運用此方法。比如,你要描述你那天吃的午餐,你會怎么說?
句1:午餐吃了雞腿,很好吃。
句2:午餐吃了炸雞腿,金 黃酥脆,咬下去“咔喀”一聲,香 氣一下鉆進了鼻腔。
句2是細節描寫,激活視覺(金黃的色彩)、味覺(酥脆的口感)聽覺(“咔察”的聲響)、嗅覺(鉆進鼻腔的香氣),比句1的籠統介紹更有享用美食的體驗感。
二、運用慢鏡頭和特寫鏡頭,讓細節駐足停留
細節往往存在于環境的局部以及人物的動作、神態、外貌、語言的細微之處。我們可以借用影視作品中的慢鏡頭和特寫鏡頭這兩種視覺表現手法,將一瞬間、一剎那轉化為可凝視的定格。
方法一:分解動作,慢鏡頭呈現。寫作時嘗試捕捉動態,用動詞代替形容詞,將動作一一分解。
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這段文字用了“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等動詞,作者通過細化動作、延長過程的方法,還原了“捕鳥”的現場。
比如要表現一個同學的球技高超,我們來比較下面兩種表述:
讓我們來讀讀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片段: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
句1:他接到球,把球迅速地投進了籃筐。
句2:他躍起,雙手接住飛來的球,然后身子一閃,晃過對方球員,腳尖蹬地,跳起,同時手一撥,球鉆進籃筐。
句2選用“躍”“接”“閃”“晃”“蹬”“跳”“撥”等動詞,代替句1中的“迅速”,細化了投籃的過程,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方法二:聚焦局部,特寫鏡頭觀察。寫作時將焦點集中在某個特定的物體或人物面部,對其局部特征進行放大、定格,用來突出細節或情感。
比如莫懷戚《散步》一文中對場景的特寫: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順小路望過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
作者的視線聚焦在鄉村小路具體的景物 菜花、桑樹、魚塘。“金色”呈現色彩,“水波粼粼”呈現的是光影,“整齊”是形態,而數量詞“兩行”“一口”,更是讓人如臨其境。場景特寫,不僅體現了“小路有意思”,也暗示著老人對生命的向往。
特寫鏡頭還可以運用在人物外貌、動作、對話等描寫上,比如有同學這樣寫母親的手:
她的手指關節像竹節般凸起,食指第二指節有一道月牙形燙痕,那是油鍋飛濺的印記。手掌心粗糙的繭子能鉤住毛衫,但撫過我額頭時卻又是那么地柔軟。
作者聚焦手的細微處,定格在手的關節形狀、燙傷的疤痕、手掌的繭子、觸碰的皮膚感覺等局部,將粗略變為詳盡,由直觀催生關于母親辛勤勞作、和子女關系親密等聯想
三、避免孤立和堆砌,讓細節承載意義情感
細節是作者主動選擇的結果,具有主觀意圖,我們不能為了細節而寫細節,要努力避免孤立或堆砌的細節描寫。在運用細節描寫時,要想一想目的:是為了刻畫真實感?為了傳遞情感?
還是隱喻主題?細節與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懷息息相關。
方法一:以少勝多,選擇最有表現力的字詞
請看《阿長與lt;山海經gt;》中,魯迅對阿長形象的細節描寫:
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
擺\"字極具畫面感,既呈現阿長舒展四肢的動作過程,又暗示其毫無顧忌的睡態“大”,是通過兒童觀察到的夸張睡姿,這個字將動態的過程轉化為靜態的視覺,不僅暗示人物大大咧咧的性格,也折射了舊社會底層婦女的生活狀態。細節貴在精而不在多,有時候一個字、兩個字就已夠表現力。我們要學會觀察,也要注意煉字。
方法二:區別斟酌,選擇與主題相呼應的表達
魯迅的《我的兄弟》《風箏》中都寫自己不喜歡兄弟做風箏玩耍,但對毀壞風箏過程的描寫卻不同。
《我的兄弟》:我便生氣,踏碎了風輪,拆了竹絲,將紙也撕了。
《風箏》:我即刻伸手抓斷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
《我的兄弟》僅表現幼時兄弟之間的沖突,但《風箏》要揭示的是長者對幼者的精神虐殺,是“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意兒”這類陳舊觀念對于童心的摧殘。因此,《風箏》中“抓斷”“擲”“踏扁”等用詞比《我的兄弟》里的“踏碎”“拆”“撕”要重、要狠,讓讀者感覺到被“抓斷”與“踏扁”的不只是風箏,更是小兄弟的心。讓細節服務于主題表達
方法三:個性表達,選擇合適的動詞和修飾語
作家池莉認為:“不同的時空,不同的人群,擁有絕對不同的細節。”確實如此,比如要求為“我從老師那里拿了試卷放好”一句補充能表達情緒心理的細節描寫。不同的同學就有不同的心理描寫:
句1:老師發試卷了,我等著叫我名字。然后我快步上前,笑著從老師手里接過試卷,膘了一眼分數,滿懷欣喜地放好試卷。
句2:老師發試卷了,我好像看到老師町了我一眼,我微微顫抖著用手接過卷子。一拿到,我一下子先把分數蓋了起來,看看錯得多不多,再緊張地瞄一眼分數,考得并沒有我想象的差,于是我把卷子折起來,吁了口氣,輕輕地放在了桌子上。
句3:老師把批好的試卷發了下來,我驚恐地膘了一眼,一把捂住了試卷,像燙手般塞進了抽屜里。
不同的人面對發試卷有著不同的情緒和心理。句1通過“等”“快步”“笑”“膘”等動詞以及“滿懷欣喜”這個修飾語的運用,體現了對成績的自信。
句2使用“看”“接”“蓋”“瞄“折”\"吁\"“放\"等動詞,并連用“好像”“顫抖”“緊張”“輕輕”等修飾語,人物的自我懷疑、想看又不敢看分數的忐忑心理躍然紙上。句3中,“膘”“捂”“塞”的動詞和“驚恐”“一把“像燙手般”等修飾語的配合使用,使那種看到不理想成績的慌亂情緒以及害怕心理讓人共情。
方法四:象征隱喻,選擇能以小見大的修辭
好的細節,盡管細微,但有分量,充滿張力,能深刻反映主題。修辭的選擇也很重要
比如《山地回憶》中對洗菜女孩的外貌描寫:
風吹紅了她的臉,像帶霜的柿葉,水凍腫了她的手,像上凍的紅蘿卜。
“柿葉”“紅蘿卜\"是北方農村常見的物象,讓讀者瞬間于細微處見時空背景。“帶霜的柿葉”,是歷經風霜的堅韌;“上凍的紅蘿卜”,是苦難環境下的質樸溫情。二者與戰爭中百姓的頑強生存形成呼應,于細微處見時代,滲透著作者對土地、對人民的深沉敬意。這里的細節之妙在于以小喻大。
細節之所以稱之為細節,并不是顯而易見、唾手可得的。愿大家細致觀察、用心感受、智慧地思考,從而發現并記錄生活中的細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