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傷千年人文厚”,從秦始皇置烏傷縣起,屬于義烏的時間齒輪便開始運轉,歷經千年,經久不衰。今日烏傷,正向世人展示著它獨特的文化魅力。
我以為最具義烏文化魅力的,不是聞名世界的“世界小商品之都”,不是那有名的“雞毛換糖\"故事,也不是在農村改革中大放異彩的李祖村,而是那散發著文化底蘊的佛堂老街。
其實,第一次到佛堂老街時,我并未被它吸引,而是感到詫異:“為什么別的村子都在進行舊村改造,唯獨它無動于衷?”沿路看去,幾乎看不到繁華的商業街。遠處是各大快遞中轉站,繁忙的交通與老街的安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兩年后,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再次來到了佛堂古鎮。一走進老街,我頓時就呆住了。老街兩旁屹立著的房屋與古鎮內沒什么區別,卻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感覺在我的身體中流過。佛堂老街的房屋保留著古老的建筑風格,有些木頭柱子看起來似乎馬上就要斷裂,實際上,牢固得很,它們依然默默支撐著老屋。腳下的鵝卵石沒有棱角,十分圓潤光滑,似乎在默默訴說著老街的故事。腳踩在鵝卵石上,我仿佛感受到了跨越時空的呼喚。

老街兩旁開著各種店鋪,我隨便走進其中一家,順手拿起墻上掛著的一個撥浪鼓,輕輕轉動了幾下,“咚咚咚”的聲音便傳入耳中。老板介紹說,他家的店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他家世代做各種傳統手藝。我看到展柜上有一只竹蜻蜒,出于好奇,便向老板請教是如何用細木枝制作的,老板爽快地答應了。在制作過程中,老板對于細節一絲不茍。看似簡單的操作過程,實則充滿手藝功底。老板輕車熟路,很快就制作完成了。從精致的竹蜻蜒中,我看出了老板對傳統手工藝的堅守,對傳統手工藝質樸、純真的愛。老板說,展示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帶動如今佛堂鎮的經濟,也是他的奮斗目標。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看到佛堂的文化、義烏的文化。
我帶著竹蜻蜓走出小店,我用手輕輕一搓,竹蜻蜓便飛向天空。它帶著義烏人的夢,一起向高空飛去。
經過石拱橋,我看到了斷壁殘垣,上面依稀還留著殘缺的彈孔。它告訴我們,這里曾經歷過什么。看到如今的老街正用自己的方式讓世人認識它,我的心中不免泛起一陣漣漪。“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老街就像苔花一樣,雖然沒有牡丹花那么奪目,但依舊努力展現自己。從老街的發展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老街的發展觀,還能感受到佛堂古鎮乃至義烏市的發展觀。義烏通過自己的發展正在悄悄影響著中國對義烏甚至世界對義烏的看法。
暮色降臨,離開老街,來到古鎮上。古鎮上各式各樣的霓虹燈皆已點亮。這一刻,古鎮的魅力被盡情釋放。我忽然明白,古鎮的美,同老街是一樣的。它們都遵循著傳統文化所帶來的魅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帶動鄉村振興,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文化。
一陣晚風拂過,我站在街上,閉上眼,靜靜感受著古鎮的魅力。我愿接過傳承文化的旗幟,讓更多人了解它。
離開古鎮,我心中的波瀾久久不能平息…
(指導教師:金翔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