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本書中,我窺探到了人們形形色色的生活;從一行字里,我品味到了人與人之間相互溫暖的觸感。作者吳洲星的創作深植于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作品的整體基調則圍繞小橋流水、田園村舍、古鎮小城展開,訴說著孩子們的欣喜、純真與惆帳。成長中,家人的關懷、同伴的陪伴以及陌生人友善的微笑,給予了他們滋養,而他們則用稚嫩的雙手傳遞真善美。
《幸福里》以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穿插著歐小桃與艾揚、豆與灰樹、淺草與貓奶奶的故事。通過“貓\"這一聯結物,這群原本陌生的人相遇了。在大結局時,他們一起坐在桂花樹下品嘗貓奶奶做的桂花糕,并感悟到幸福的真諦原來是——陪伴。
這本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開頭提到米線身上有三條白線,而結尾處豆瓣向歐小桃介紹自己的貓 一“我的貓很特別,身上有三條白線。”跨度如此之大的首尾呼應,不禁讓我重新回想起他們所經歷的種種故事,心中涌起對故事落幕的依依不舍。
文章的主線是“找貓”,是尋找幸福里社區中的“幸福”,但它不僅僅是一部描繪“幸福”的書。歐小桃因為妹妹的出生而被忽視;艾揚的父母常年在國外,缺乏對他的關愛;豆瓣的父母盡管彼此深愛,卻因房子問題而經常爭吵;淺草從農村來到城市,始終難以融入。這些問題反映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困擾。作者筆下的故事帶有一定的童話色彩,但更多的是對社會現狀的真實反映。如:豆瓣的父母之所以爭吵,正是因為房子問題;豆瓣的父親曾主動辭去鍋爐工工作,改行送外賣,盡管不愿意,但為了養家糊口,他不得不做出這個決定。他所展現的是內心的善良與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即便面臨困境,他依然笑著回家,說自己會更加努力去找工作。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普通的兒童讀物,也是一封告誡書。它不僅向孩子們展現了“幸福里”這個溫暖的大家庭,還呼吁家長關注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隱性需求。關于青少年的教育從古至今都是人們關注的話題。這本書中的觀點也是我認同的:最能影響孩子的,恰恰是家長。我們在牙牙學語時所吸收的理念,往往來自父母。就像2到4歲是語言學習的最佳時期一樣,這個階段的孩子如同一塊白布,父母賦予他們的色彩決定了他們的未來
《幸福里》是兒童文學的新起點,以新視角曉喻青少年和家長,或許能促使更多家庭開始重視兒童教育。不信的話,你就翻開讀讀看!
老師評
這篇書評用詩性筆觸剖開《幸福里》的文學肌理,像一面放大鏡一樣,帶我們看清了書中那些藏在童話里的現實光芒。作者用找貓的故事串起外賣員叔叔、留守兒童、二胎家庭這些熟悉的場景,就像把新聞里的大人話題變成了同學們日記本里的故事。這篇書評就像架在童話與現實之間的彩虹橋,既教我們如何讀懂好書,也讓我們明白:原來我們每天經歷的小煩惱,也能寫成值得大人思考的大文章。
(指導教師:劉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