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陳修元、王波寫作出版的非虛構歷史人文作品《羅江鄉村記憶》,是《四川省鄉村歷史文化叢書》系列中的一部作品,旨在為鄉村立傳、為鄉愁塑形,在文化層面上助力全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作者熟悉鄉村,對鄉村深懷感情,筆下的文字有詩意、有溫度、有感染力。
關鍵詞:羅江鄉村記憶;非虛構長篇作品;書評
最近,讀到陳修元、王波創作的非虛構歷史人文作品《羅江鄉村記憶》(中國文聯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掩卷沉思,寫下一些讀后感想。
探尋歷史真相:為鄉村立傳
近年來,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各地都在開展鄉鎮史和村史的編寫,這對于查找塵封的鄉村歷史資料,重新梳理鄉鎮和村社的歷史,激活村民的歷史文化記憶,提振生活在鄉村人民的文化自信,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因為振興鄉村的主力軍是廣大的生活在故鄉故土的農民,他們對于鄉村有著天然的熱愛,這是他們生于斯長于斯、一生命運相系的所在。
《羅江鄉村記憶》是為四川羅江地區而寫的一部歷史人文作品。這不同于某個具體的鄉鎮或村級的史志,也不同于某個具體區域的縣志。如果僅僅是史志的編撰,那就是編年體式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人文地理的客觀而全面的編寫。而在《羅江鄉村記憶》一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作者走遍羅江的山水、羅江的鄉鎮村社的田野調查,在掌握大量翔實之歷史資料的前提下,通過實地走訪、考察考證等方式,洞幽燭微,以歷史細節呈現歷史事件,還原歷史場景的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書寫。其目的是盡力探求歷史真相,為整個羅江縣域鄉村立傳。
羅江(2017年撤縣改區)自古為出川入蜀的交通要道、物資集散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史稱為“三國險阻之區,實兩川咽喉之地”。羅江區因悠久的文明史和建城史,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清代四川三才子之一的李調元系羅江人,其以詩、劇、史成就享譽蜀中。要把羅江的歷史人文進行全面梳理,探尋羅江的歷史人文真相,為羅江立傳,其間案頭閱讀的史料之多、名勝古跡的探訪之多,以及與有歷史記憶的當地老專家和鄉民的訪談,工作量之大,難以想象。
作者要查找和梳理羅江歷史人文的真相。真相是指事物或事件的正確、真實的情況或狀態。真相是具體的、個案的,可以通過調查、觀察、實驗證明或證實。真相是對具體事實和情況的了解和解釋。作者站在當今時代,以今天的文化學者、作家的眼光回溯羅江的歷史,以鄉鎮為寫作單元,收集、辨析大量的羅江歷史人文資料和記憶碎片,去偽存真、去粗取精,萃取羅江的歷史地理和人文精華,這十分考驗作者的歷史眼光和人文素養。于是,我們看到,在《羅江鄉村記憶》中,作者重新審視了羅江縣城萬安鎮的前世今生,對當下引起國人關注的羅江段白馬關蜀道的的價值和意義進行了富有創意的解讀,對李調元“一門四進士、兄弟三翰林”文化巨匠的當代解讀,甚至對新盛鎮艾家壩留下的有關張獻忠的民間傳說的真偽也進行了辨析。
本書大量的史料閱讀、實地走訪和深層次思考,反映出作者深厚的歷史文化情懷和素養,這是值得稱道的。
發現歷史真諦:為鄉愁塑形
探尋歷史真相,這是對區域歷史文化寫作者求真精神的基本要求。本書作者對每一個史料或文化遺跡或口述記憶,都不盲信,而是多方印證,然后落筆成文。這反映出作者可貴的執著探尋歷史真相的精神,換句話說也是作者對歷史文化負責的精神。其對歷史的書寫能夠看出作者的社會擔當精神和歷史使命感。
在《羅江鄉村記憶》一書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作者孜孜以求探尋歷史文化真相的努力,更感受到作者發現歷史文化真諦的眼光和能力。真相和真諦是有區別的。真諦指的是事物存在的本質或根本的道理。它是事物真實的本質和內涵,是不變的、普遍的、客觀存在的真理。
作者書寫一個地域歷史文化真相的目的,是從探尋真相到能夠發現并揭示出該地的歷史文化真諦。這需要作者對一個具體地域的歷史文化存在和意義進行深層次思考。這十分考驗寫作者的閱讀面和閱讀量,以及對問題進行深層次思考的能力。
探尋羅江歷史文化真相的目的,是為發現羅江歷史文化的真諦。而發現羅江歷史文化真諦的目的,是為羅江鄉愁塑形,為羅江鄉村振興助力。何為鄉愁?鄉愁包含三個層面的情感與意義。第一是個人對家鄉的深切思念與情感寄托,第二是對家鄉文化及人際關系的眷戀,第三是精神層面對自我根源的追尋與人生方向的反思。一個人在外地工作生活中的思鄉之愁,表現為偶然聽到鄉音引發的悸動,源于對家鄉地理環境、生活場景的熟悉感與安全感。同時鄉愁表現為文化認同層面的集體歸屬。鄉愁不僅指向物理空間,更承載著對特定文化符號的依戀。一個地方一些特定的具象化載體讓鄉愁升華為對文化基因的守護,維系著群體間的精神紐帶。從生命哲學層面的精神溯源,在存在主義視角下,鄉愁也成為現代人尋找精神原鄉的隱喻。通過追溯文化根脈來確認自我價值坐標,在懷舊中構建面向未來的精神支點。
何為“塑形”?塑形本意是指通過運動、飲食控制或其他方法來改善身體形態和外觀。而為鄉愁“塑形”,則是一個比喻的說法,通過對“鄉愁”所涉及的各個歷史階段、各個層面的人、事、物的書寫,以文字的方式將鄉愁生動形象化、溫情可感化,從而引起閱讀者的情感共鳴和思想震動。
在閱讀《羅江鄉村記憶》一書時,我感到作者通過對羅江歷史文化的梳理,努力為羅江獨特的歷史文化進行定性、定位、定調的思考和把控。比如在《羅江縣志》中,作者發現了羅江歷代縣令中,有多位縣令在羅江任職期間,修縣志、建書院、辦學傳道,賡續文脈,以及建造(維修)太平廊橋、鼓勵農桑等,為后代官員所仿效,其中最有聲譽的是清朝乾隆年間的縣令楊周冕。而清朝一代文星李調元一家“四進士三翰林”現象,成為歷代羅江人引以為傲、并在官方和民間形成一種文化傳承與建設的自覺行為。本書作者正是把羅江地理區域范圍內的山川形勝、風流人物、人文古跡、志書史料、民間傳說、豐美物產等獨特的具有羅江文化辨識度的歷史、地理、人文民風等融通之后,提煉出羅江人獨有的“勤勞勇毅”的精神氣質,使之成為羅江永續發展的強大的精神動力。
傳揚人文精神:為鄉村助力
從作者處得知,《羅江鄉村記憶》是四川鄉村文化藝術院組織創作出版的《四川省鄉村歷史文化叢書》系列中的一部作品,宗旨是為鄉村立傳、為鄉愁塑形,在文化層面上助力全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要求是注重史料性、思想性,突出可讀性、文學性,成為有一定權威性的鄉村歷史文化讀物。
因此,這部書既不能為史而史,拘泥于考古似的辨析,也不能天馬行空、想象性、抒情性的文學書寫。因此,本書對作者提出了閱讀、走訪、思想、文字表達等綜合能力很強的要求。
特別是在當下,文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作為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的鄉村文化振興中,文學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與作用。作者通過對羅江歷史文化的史學與文學的跨界長篇書寫,使《羅江鄉村記憶》一書成為對內滋養羅江人心靈、激勵羅江人奮進,對外宣傳羅江良好形象、為羅江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的具有一定權威性的優秀讀物。
本書的兩位作者陳修元和王波都是知名的詩人。兩人曾為在中國農村改革中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被譽為“天下第一鄉”的四川廣漢向陽鎮創辦過《向陽花》雜志,反響良好。作者熟悉鄉村,對鄉村深懷感情。閱讀該書,時時讓人感到作者筆下的文字有詩意,有溫度,有感染力。
作者:《文史雜志》編輯部原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