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務業是運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圍繞科技創新全鏈條發展、科技成果高效率轉化,向社會提供智力服務的新興產業,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和技術的快速發展,制造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工業制造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緊迫任務。作為推動制造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的關鍵支撐力量,科技服務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如何發揮科技服務業的創新引擎作用,助力制造業突破瓶頸、邁向高質量發展,成為亟待探討的課題。
制造業承壓前行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當前,我國制造業正面臨著較大的下行壓力,在增速放緩的同時也顯現出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的緊迫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1-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 6.3% ,展現出較強的韌性。但這一增速仍遠低于新冠疫情前的平均水平,且部分行業如鋼鐵、建材、傳統裝備制造等面臨著需求不足、利潤下滑等問題,傳統制造業增長動能持續減弱;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7204.3億元,同比下降1.1% 。其中,雖然高技術制造業保持了較高的增長態勢,增加值同比增長9.0% ,增速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高3.2個百分點,但這些新興產業在整個工業中的比重有限,尚不足以完全對沖傳統產業放緩的影響,僅5月單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達9.1% 。與此同時,全球產業鏈重構加速,新興經濟體憑借其低成本優勢搶占市場,我國制造業面臨著嚴峻的競爭態勢。在此背景下,推動制造業加快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破局關鍵。
科技服務業是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專業化服務的產業,主要包括研發服務、專業技術服務、科技推廣與應用服務等,通過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制造業注入創新活力,并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
當前,制造業與科技服務業的融合互動,正成為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一方面制造業企業日益依賴外部的專業科技服務,將研發設計、檢驗檢測、信息系統運維等業務外包給專業服務機構,從而不斷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科技服務類企業不斷深入制造業生產全流程,為智造業提供定制化工業軟件、智能制造系統集成、供應鏈優化等解決方案,推動制造業企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邊界日益模糊,正逐步形成深度耦合、相互滲透的現代產業生態體系。

此外,在全球范圍內,制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制造化的趨勢愈發明顯。發達國家制造業企業紛紛聚焦制造業高附加值環節,通過拓展提供技術咨詢、維護保養、融資租賃等科技服務環節,推動制造業實現價值鏈升級和競爭力提升。當前,我國正積極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早在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就制定了《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以期通過發展服務型智造,打造中國制造競爭新優勢。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更是明確提出,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融相長、耦合共生。
總之,科技服務業在制造業價值鏈中扮演著“賦能者”和“加速器”的角色,是連接科技創新與產業應用的橋梁,也是制造業價值鏈中的高端環節,是推動制造業從低端加工向高端制造、從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關鍵力量。未來,隨著我國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對科技服務的需求將更加強勁,這不僅有利于制造業提質增效,也將拓展服務業的發展空間,制造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將加速形成。
科技服務業發展現狀與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科技服務業發展迅速,規模持續擴大,服務內容不斷豐富。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2019年至2023年間,規模以上科技服務業企業營收年均增長 12.3% 。2024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6.8萬億元,同比增長 11.2% ,連續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提前完成了《“十四五”技術要素市場專項規劃》確定的5萬億元目標。同時,我國科技服務業的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2023年,全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法人單位211.8萬個,已形成類型多元、廣泛覆蓋的服務網絡。截至2025年5月,我國已建成以3大技術交易所、12個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420家重點技術轉移機構為支撐的技術轉移體系,擁有各類科技型企業孵化載體1.6萬家,建成覆蓋全國 95% 縣級以上地區的孵化服務體系。總體來看,雖然科技服務業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仍處于成長階段,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總量相對較小,全球占比較低。根據智研咨詢發布的《2023——2029年中國科技服務行業市場運行格局及前景戰略分析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科技服務業規模僅占全球的 13% ,遠低于美國 41% 的占比。從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來看,2023年,我國科技服務業占GDP比重為2.98% ,美國達到 9.3% ,德國、日本等國家達到 5% 或更高。
其次,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競爭力相對較弱。目前,我國科技服務行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大量科技服務公司人員規模在幾十人以內,尚未形成類似硅谷銀行、德國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臺灣工業研究院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和龍頭機構,對科技企業孵化和支撐能力偏弱。例如,在全球排名靠前的檢驗檢測機構中,我國僅有華測檢測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知名度較高。“小散弱”的發展格局導致行業集中度低,難以提供覆蓋全產業鏈的綜合服務。
再次,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不暢。當前,我國已經構建了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工程技術中心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雖然每年產生大量科研成果,但“實驗室一市場”環節斷層明顯,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同時,中試孵化環節薄弱,全國中試平臺覆蓋率不足,大量成果卡在“死亡谷”。此外,技術交易市場效率較低,全國技術交易區域分割嚴重,跨省交易占比較低,技術定價缺乏標準,同類專利交易價差較大。
最后,科技服務業產業生態有待完善。一是人才相對匱乏,尤其是高端研發服務、知識產權運營、科技金融等領域的專業人才不足,制約了行業服務水平的提升;二是一些科技服務機構服務質量不高、信譽不佳,存在著無序競爭、虛假宣傳等現象,影響了行業整體形象;三是政策支持和監管有待進一步加強,以營造有利于科技服務業健康發展的環境。
做大做強科技服務業需要從五大方面重點發力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制造業轉型升級需求,做大做強科技服務業是大勢所趨。為充分發揮科技服務業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重點發力。
一是強化新質生產力和原創技術供給,做強研發服務業。首先,應加快構建完善的研發平臺體系。充分利用全球完備的實驗室體系,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集聚優勢科研力量,開展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為制造企業提供源頭技術供給。其次,應創新科研組織模式。大力推行科技創新重大專項、“揭榜掛帥”等機制,把需要攻關的重大技術項目張榜公布,吸引全國乃至全球的科研團隊前來競標攻克,加快新科技取得原創性突破。最后,應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和產學研合作平臺。鼓勵建設創新聯合體,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與龍頭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產業研究院,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市場化運作的研發機構,開展定制化研發服務。
二是強化標準引領與品牌賦能,做大專業技術服務業。加快實施“標準引領和品牌提升行動”,發揮標準化和品牌化在助力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引領性作用,促進專業技術服務業提檔升級,在更高層次上服務制造業,打造“中國智造”國際名片。在檢測認證領域,支持企業加大檢測技術攻關力度,建設高能級檢測服務平臺,通過國際權威認證,增強全球互認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檢測認證品牌。同時,拓展檢測認證服務覆蓋范圍,從單純的產品檢驗向研發、生產、測試、運維等全流程、全生命周期質量控制,賦能制造企業全過程質量管控體系,增強產品可靠性和市場競爭力。在工業設計領域,推動工業設計與產品創新深度融合,構建制造業“設計+”價值增值體系,重點發展工業產品功能、結構、外觀、流程等全產業鏈工業設計,培育智能設計、虛擬設計、眾包設計等新業態,打造更多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設計品牌,推動制造業從“制造產品”轉向
“創造產品”。在工程技術服務領域,應鼓勵工程技術服務企業加快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推動BIM(建筑信息模型)、CIM(計算機集成制造)、仿真模擬等技術研發與集成應用,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同時,支持工程設計企業“走出去”,采取成立子公司、聯合運營、并購重組等方式,面向“一帶一路”、歐洲、東南亞等區域拓展國際服務市場,積極尋找新的經濟效益增長點。
三是打通從技術到產品的商業化通道,做強科技推廣與應用服務。首先,應建設全國統一技術大市場,打破區域壁壘。依托我國‘ ?3+12+4203 ,即三大技術交易所、12個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420家重點技術轉移機構的技術轉移體系,構建統一技術交易規則體系,建設國家統一技術交易服務平臺。同時,應鼓勵發展線上技術交易市場,持續培育一批集技術合同登記、成果評價、供需匹配、在線結算等功能于一體的專業化、特色化的技術轉移機構,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在更大范圍流動,形成“全國一盤棋”的科技成果轉化格局。其次,應大力發展概念驗證和中試孵化平臺,解決科技成果轉化堵點卡點。建立健全“概念一技術一產品”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服務體系,加速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支持各高校、科研院所及創新型企業建設概念驗證中心,為實驗室成果提供技術可行性和商業化論證,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同時,鼓勵各類創新主體面向產業需求建設一批中試基地、孵化器、加速器等產業孵化基地,提供工藝驗證、中試孵化等服務,提升產品批量化生產能力,突破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最后,應健全優化技術轉移服務制度配套。支持成立科技服務業協會、聯盟等中介機構和社會組織,加快制訂技術轉移機構等服務主體相關標準和行業規范,不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技術交易標準等技術市場基礎制度,促進行業規范化發展。同時,充分發揮全國36個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作用,聚焦重點產業加快培養技術轉移專業人才,持續壯大技術經理人隊伍。
四是強化要素支撐,完善科技服務發展產業生態。首先,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支持以重大科技工程和重點科技創新項目為載體,有目標、有針對性地引進、培養和集聚區域發展亟須的科技服務人才。在實踐中鍛煉、培養及打造一批高層次、專家型的領軍人物。支持高校和職業院校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優化相關專業設置,加強對研發管理、技術轉移、知識產權、科技金融等方向的人才培養。建立產學研聯合培養機制,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企業聯合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定向輸送實用型人才。圍繞高端人才需求,搭建企業家俱樂部、創業人才俱樂部等學習交流平臺,打造識才、愛才、重才、用才的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其次,拓寬融資渠道,提供資金保障。面向企業不同成長階段的投融資需求,按照“政府引導、市場為主”的原則,應用好用活現有各類產業基金、科創基金,可爭創設立一批科技服務業投資引導基金,建立覆蓋企業種子期、初創期的科技服務產業投融資體系。同時,立足科技服務業輕資產多、中小企業多的現狀特征,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應科技服務企業特點的供應鏈金融等信貸產品,拓寬科技服務企業的融資途徑。此外,支持保險機構創新科技保險產品,開發適合科技服務企業的相關產品,為科技服務業企業分散創新創業風險。最后,強調空間保障,打造科技服務業特色集聚區。應鼓勵各區域圍繞主導產業,加快建設一批特色鮮明、企業聚集、功能完善的科技服務業專業樓宇和產業園區,不斷完善園區硬件基礎設施,打造研發、測試、中試等公共服務平臺的軟環境,從而吸引和集聚更多科技服務業企業,匯聚科技服務資源,形成產業積聚效應,打造科技服務業特色產業集群。
五是強化政策保障,完善科技服務業發展政策體系。支持各區域立足產業現狀和發展訴求,加快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聚焦加大研發投入、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構建協同創新體、構建完善標準體系、科技孵化器建設、技術交易及合同認定、場景打造、國際國內創新合作等領域,制訂出臺符合區域特色的科技服務業發展政策措施,形成中央和地方聯動、各部門協同的政策支持格局,破解科技創新鏈“研發與開發、小試、中試、產品化、商品化、產業化”等環節的卡點。同時,應建立政策實施評估機制,強化動態管理,積極對政策實施情況進行跟蹤監測、實時分析,密切注意國內外科技服務產業發展的新動態,如有必要適時調整政策措施。
(作者單位:中關村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