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性服務業是促進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保障生產活動有序進行的服務行業,是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加速融合的關鍵環節,具有專業性強、關聯性高和知識密集等特點。《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聚焦重點環節分領域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發展產業互聯網平臺,破除跨地區經營行政壁壘,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行業分類,生產性服務業可分為10個大類、35個中類、171個小類,包括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信息技術、金融服務、現代物流和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等。近年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在規模、創新、融合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也要認識到,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應進一步夯實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基礎,增強生產性服務業供給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適配性,加強培養和引進生產性服務業高端人才。
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作為現代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產性服務業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其高質量發展能夠有效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高整體經濟運行效率。
有助于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生產性服務業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生產性服務業通過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為制造業企業提供研發設計、物流倉儲、信息技術等服務,進而從效率、升級、創新等方面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增強制造業市場競爭力。生產性服務業通過提供技術創新、供應鏈管理和市場營銷等專業化的中間服務,推動制造業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供應鏈效率,進而增強市場競爭力。二是促進制造業高端化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通過提供專業化分工和價值鏈延伸等服務,為制造業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研發設計、物流運輸、金融服務等,推動企業產品向高附加值攀升,進而實現產業高端化發展。三是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術、工業設計等服務為制造業提供了強大的創新支持,促進了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開發應用。
有助于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生產性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有助于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其通過專業化、高效化的服務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一是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中,信息技術與科技研發等專業化的生產性服務可以幫助相關企業優化生產流程,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最有競爭優勢的環節,進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企業核心競爭力。二是擴大生產要素適用范圍。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業既能為制造業提供高效的基礎性產品和服務支持,又能將人力資本、知識、技術等嵌入各個生產環節,有效實現資源要素再配置。另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業有助于形成產業鏈縱向延伸和企業間橫向協同的生態體系,幫助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更好地發揮生產力效應,從而擴大生產要素的適用范圍和應用效率。三是促進產業協同發展。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正處于從價值鏈中低端向高端攀升的重要階段,生產性服務業貫穿產業鏈各個環節,能夠打通上下游企業的信息、資源壁壘,形成高效協同的產業生態。
有助于增強國際合作與競爭優勢。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入,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領域,高質量的生產性服務業是提升國家和地區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一是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生產性服務業的質量與效率是一國產業競爭力的核心支撐,高質量的生產性服務業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資和高端產業入駐,提高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地位。同時,隨著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工程咨詢、技術服務等國際合作既帶動了相關設備和產品出口,還提升了我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二是培育國際合作新優勢。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是提升國家和地區國際合作的關鍵因素,研發設計、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具有較強的跨境屬性,能夠深化各國在產業分工中的協同合作,推動國際資源更加高效配置,培育國際合作新的優勢。同時,我國有望在數字服務、專業服務等新興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形成新的國際競爭新優勢。三是推動國際合作模式創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數字服務的發展促使跨境服務貿易更加便捷,催生了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新型國際合作模式,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領域和空間,有助于重塑國際合作與競爭優勢。此外,發展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業,可以促使我國獲取更大的國際分工利益,進一步增強我國的國際話語權。
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面臨四大問題
盡管近年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發展態勢良好,物流運輸、研發設計服務水平有所提升,工業互聯網平臺、智慧物流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涌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在規模、質量、結構、國際競爭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亟需解決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挑戰。
總體發展水平不高、比重較低。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數據顯示,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較高。其中,美國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達到65%左右;歐盟生產性服務業占比也達到50%左右。盡管近年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取得了顯著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總體發展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目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偏低,制造業產業鏈分工尚未充分向服務環節延伸,特別是對研發設計、科技咨詢、知識產權服務、供應鏈管理、品牌營銷等生產性服務的需求尚未充分激發,這導致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總體規模偏小,占服務業的比重僅為30%左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潛力尚未充分釋放。同時,我國區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發展水平較高,集聚了大量優質資源和企業;東北和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市場規模、創新水平和服務能力等與東部地區存在較大差距。
服務供給難以滿足制造業轉型升級需求。近年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深度不夠、融合進程較為緩慢,對制造業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尚未充分體現,這與我國生產性服務業供給與制造業轉型升級需求不匹配有較大關系。一方面,我國生產性服務企業規模較小、技術較弱,在制造業生產過程中的投入占比較低,尤其是在研發設計、信息技術服務等關鍵環節,難以為制造業企業提供研發設計、工業軟件、信息技術和智能制造等生產性服務需求;另一方面,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數字化轉型支撐不足,制約了生產性服務業通過數據賦能制造業發展。同時,我國在高端研發設計、科技咨詢、知識產權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供給不足,部分核心技術和服務依賴進口,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難以滿足國內產業高端化發展需求。此外,跨行業數據共享標準缺失也導致了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難以形成數字化協同網絡,一定程度上影響制造業創新能力的提升。
結構不合理疊加市場競爭不充分。盡管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速度較快,但其內部結構存在傳統服務業占比較高、新興服務業發展滯后等不合理現象。其中,物流運輸、金融服務規模較大,但創新能力不足,難以滿足經濟發展的多樣化需求;科技服務與信息服務等總體規模較小,尚未形成強大的產業競爭力。生產性服務業結構不合理嚴重制約了整體功能發揮,難以有效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同時,生產性服務業還存在市場競爭不充分、部分行業準入門檻過高等現象,這不僅限制社會資本進入,也阻礙市場競爭機制有效發揮,而地區之間的市場壁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生產性服務業的資源優化配置與協同發展。此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高端和專業人才短缺。生產性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支撐,但目前我國從事生產性服務活動的人員大多數屬于中低端人才,創新能力不足。同時,相關領域的教育體系不夠完善,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培養的人才在知識結構、實踐能力等方面難以滿足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特別是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量子工程等新興和高端領域的生產性服務業高精尖專業性、復合性人才缺乏,2024年我國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缺口高達500多萬人,但在校生僅4萬人左右,嚴重制約了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發展和服務水平的提升。
三重發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針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挑戰,應進一步夯實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基礎,增強生產性服務業供給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適配性,加強培養、引進生產性服務業高端人才,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高端化、國際化方向邁進。
進一步夯實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基礎,關鍵在于從規模提升、結構優化、開放賦能三方面協同發力。一是提升總體發展水平和比重。加大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政策支持力度,設立專項產業發展基金,鼓勵企業擴大規模、提升效益。加強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統計和監測,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為政策制定和評估提供準確依據。二是優化調整產業內部結構。制定生產性服務業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明確鼓勵發展、限制發展和淘汰的產業類別,引導資源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領域集聚。同時,進一步放寬生產性服務業市場準入限制,破除市場準入壁壘,探索開展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吸引更多經營主體參與競爭。三是構建更加開放的發展生態。進一步縮減生產性服務業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主動對標CPTPP、DEPA等國際經貿規則中關于服務貿易條款。依托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貿港、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等載體,設立生產性服務業開放創新試驗區。支持舉辦全球性服務業展會、論壇,促進技術、人才、管理經驗的跨境交流,形成“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內外聯動發展格局。
增強服務供給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適配性。增強服務供給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適配性,關鍵在于加快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打破產業間的壁壘與隔閡。一是打造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體系。鼓勵和支持帶動能力強的鏈主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協同創新體系。二是構建“制造+服務”一體化產業生態。打破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邊界,搭建產業融合平臺,鼓勵制造企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開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個性化定制等創新業務,形成產業鏈上下游、跨領域協同聯動的良性循環。三是推動被動服務轉向主動賦能。引導生產性服務企業圍繞制造業轉型升級需求,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服務解決方案,加強研發設計、技術轉移、檢驗檢測等服務供給,促使生產性服務業更加精準地嵌入制造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
加強培養和引進高端人才。實現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培養一批具有跨學科知識、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高端人才。一是實施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加強生產性服務業創新人才建設,定期組織舉辦生產性服務業高端人才研修班,鼓勵相關高端人才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同時,根據生產性服務業高端人才條件,采取量身定制方法,制訂個性化培養方案。二是完善專業人才成長機制。依托高校、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加強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優化課程設置,培養一批既懂技術又懂管理、既熟悉國內市場又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三是加大引進海外高端人才力度。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國內其他行業的優秀人才投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編輯:陳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