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在當下經濟變革發展中,國企應主動進行數字化轉型,對內通過智慧化管控建設提升管理效能,對外通過場景應用建設推動主業數字化發展,以數字化轉型推動區管企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提高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本文從上海靜安區國有企業近年來的信息化建設實踐出發,總結成效和發現不足。
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因素
國有企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盡快以數字化轉型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是國有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是內部驅動:面向市場和客戶需求,主動實施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需要多方協同、資源共享。越是大企業,需要協同的問題越多,可以共享的資源也越多,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收益也越大。國企規模相對較大,因此數字化轉型更有價值。
二是環境驅動:國際國內環境變化要求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國際方面,國家間的數字化競爭已不可避免。國內方面,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要求國企以數字化轉型激發創新活力,提高發展質量與效益。
三是政策驅動:政策發布加速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2020年8月,國務院國資委正式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導國企系統性推進數字化轉型。《通知》指出,在建設基礎數字技術平臺方面,“運用5G、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北斗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探索構建適應企業業務特點和發展需求的‘數據中臺’‘業務中臺’等新型IT架構模式,建設敏捷高效可復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基礎設施,加快形成集團級數字技術賦能平臺,提升核心架構自主研發水平,為業務數字化創新提供高效數據及一體化服務支撐。加快企業內網建設,穩妥推動內網與互聯網的互聯互通。優化數據中心布局,提升服務能力,加快企業上云步伐”。
靜安區國企信息化發展歷程
上海市靜安區、閘北區于2015年11月“撤二建一”,合并后新靜安區內有13家區屬國企(含4家上市公司)、1家區國資委委管國企,合計400多家下級子公司,總資產規模約1400億元。
2016年至2018年為打基礎期。2016年,靜安區國資委推出系列改革,其中一條是廢除原委派財務總監制度,推行總會計師制度,總會計師同時是集團黨委委員、董事,分管財務工作。在責權對等基礎上,區國資委要求總會計師負責建立財務中心,實現集團財務集中管控。當時靜安區國企多半財務分散,各層級公司均設立獨立財務部門,甚至內部的財務軟件也是五花八門,一個集團內都不能做到信息實時共享,區國資委更加不能及時取得各集團的數據。從2017年開始,靜安區國資委開始推行全面預算管理。區內國企在2018年底基本完成了財務集中管控,至同年底,各集團已可以做到在全面預算系統上試行全員全額編制2019年的全面預算。
2019年至2022年為全面預算管理系統建設期。靜安區國企在推行全面預算管理的基礎上,完成了全面預算主中心和分中心的建設,其中主中心實現了全面預算的編制和子模塊基礎數據的標準化,實現了財務預算、業務預算融合。分中心是對接主中心的全面預算編制體系,以全面預算管理為主線,覆蓋房產、費控、合同、人事、工程項目、投資等管理要素的企業集團級綜合管控平臺。
2023年至今為深化發展及數字化轉型期。14家國企的全面預算管理系統進入不斷深化應用階段,實現業財融合、業財一體化,實現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全覆蓋。具體而言,房產管理模塊實現了對房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對異常經營事項實現預警和跟蹤;費控管理模塊實現了費用管理的制度化和標準化,形成費用管理的可控與合規;合同管理模塊實現了合同的全覆蓋、全生命周期管理,不僅包括流程審批等簡單功能,還將合規內控、預警提示等功能系統化落地;人事薪酬管理模塊實現了厘清人事基礎、管控工資總額、實時管理人事動態等重點工作系統化;工程項目管理模塊實現工程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對重大事項進行合規化管控;投資管理模塊實現了投資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強調事中事后管理,做到合規化管控重大事項。
國企信息化瓶頸與數字化轉型方向
現今,靜安區國有企業的信息化大多停留在部門級和條線級,部分業務系統數據游離在外,沒有實現數據的整合和集成,無法滿足內部管控、對外服務以及國資治理等場景應用需求,形成了數據孤島。有的集團的制度和流程還缺乏整體性,與國資委的有關制度不完全匹配。
對此,首先,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要體現綜合效益。在社會效益方面,一是創新城市治理方式,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結合靜安區治理及服務需求,逐步落地數字養老、數字園區、數字托幼、數字菜場等場景應用,通過數字技術,創新城區治理模式,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二是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將現實的物質空間與虛擬的網絡空間有機地結合,全方位實時監測國資國企運行狀態,有效減少監管的資源消耗。
在經濟效益方面,促進基礎資源共享,減少重復建設,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減少國資數字化轉型成本。隨著國資數字化平臺的持續建設,越來越多的系統及數據會接入,集約化平臺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會越來越顯著。打通各條塊信息孤島,促進協同,減少協調溝通環節,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各類應用的部署為管理者提供新思維和新工具,有利于管理方式的進一步改進與完善。
其次,實現國資國企智慧管控,提升管理效率。在房產分析方面,分析各類房產相關指標,充分挖掘數據潛力,增設空置率、產出率、收繳率等,整合各集團房產數據,部分信息可以集團間共享;在投資分析方面,分析各投資項目相關指標,例如投資回報率、跟蹤完整率等,為投資事中事后跟蹤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在費控分析方面,分析成本費用構成、三公經費使用情況、部門占比、同比環比等各類指標,為加強費用控制、提升管理效率提供數據支撐;在合同分析方面,分析合同執行進度、合同類別占比、部門占比、主體排名等內容,為改進合同管理過程提供決策依據;在預實分析方面,利用預實分析,動態、實時、直觀地展現企業經營指標現狀,協助企業高管及時糾偏,保障企業高效、有序地運營;在財務分析方面,從財務報表和業務經營的多維視角,可視化展現月度、季度、年度各項財務指標,建立全面易用的指標監控體系;在“三重一大”管理方面,當事項達到“三重一大”標準時,系統強制要求關聯已通過的議題,徹底打通“三重一大”會議模塊各環節。
最后,集團主業實現數字化轉型。通過場景應用,建設支撐每個集團主業的基礎平臺,初步實現數字化轉型。在區屬國企中選擇養老、物業、資金三個主業,率先建設智慧場景,通過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應用場景,后續在其他集團企業進行推廣。
在數字養老方面,基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服務網的整合和搭建,以靜安區凱成公司現有養老模塊為基礎,向下打通資金通道,向上打通監管通道,向外延伸智能設備,向內推廣養護院,實現信息互通、資源互補、服務網絡全覆蓋,包括老人/親屬APP、養老院管理系統、服務人員APP、政府監管系統和用戶自助中心。
在數字物業方面,以靜安置業集團初步建設的物業模塊為基礎,融合智能傳感器,實現設施設備的智能報修、智能維保、智能更新等功能,未來可以適時引入機器人進入物業管理,完成數據實時接入。
在數字資金方面,為確保國企資金安全、切實降低資金成本、改善資金使用效率,實現資金預算、盈缺預測、融資管理、理財管理、票據管理、抵押擔保等各類資金相關業務功能。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靜安區國企的總資產規模已超過2000億元。整個國資系統的信息化建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隨著新一輪的國資國企改革,國資國企數字化轉型已迫在眉睫,要以數字技術為引領打造數字新能力,引領和帶動傳統產業創新變革,催生新業態、新產業,構建數字時代新商業模式,發掘數字經濟新價值,為靜安區成為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