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美菲“肩并肩-2025”聯合軍演正式啟動。此次演習持續至5月9日,是美菲兩國諸軍兵種聯合演習中的“重頭戲”。相比以往,此次聯合軍演參演國家多,持續時間長,指向性和針對性也更強。
對美國而言,菲律賓地理位置特殊,是可以用來撬動地緣格局的一枚重要棋子。美國給菲律賓吃下定心丸,繼而慫恿菲充當所謂“大國競爭”的馬前卒。2025年3月底,美國防部長赫格塞思任內首次亞太之行的第一站,就選在菲律賓,并與菲方簽署新的聯盟強化計劃,美菲“肩并肩-2025”聯合軍演便是該計劃的一部分。
從美國所謂的“印太戰略”視角來看,印度洋、太平洋如同兩扇大門,而南海恰好處于門栓的位置。美國妄圖在這個關鍵位置上加一把鎖,并且把鑰匙掌握到自己的手里。近年來美國在南海的軍事活動頻率越來越高,僅2024年一年就尤為明顯。
《菲律賓每日問詢者報》4月21日援引菲律賓武裝部隊的聲明稱,6000名菲律賓軍人和12000名美方人員參與演習,澳大利亞、日本等一些國家派出了規模較小的特遣隊,另有部分國家以觀察員身份參與。約2萬兵力集結南海咽喉要地,演習區域涉及菲律賓北部、西部,覆蓋呂宋島北部、巴丹群島至巴士海峽,劍指南海爭議海域。

此次軍演是在南海局勢持續升溫的背景下,美菲聯合多國在“印太地區”進行的攪局之舉,以所謂“保衛菲律賓”為名進行的實戰化預演,演練內容涵蓋海空聯合封鎖、反奪島作戰以及人工智能指揮系統運用,模擬“第一島鏈內快速反應”場景,以展示美國的區域控制能力。這既是美國“印太戰略”的作戰構想具體部署,也折射出菲律賓在區域博弈中的戰略焦慮。
美菲“肩并肩-2025”聯合軍演,被稱作“全面作戰測試”的“印太版超級碗”式軍事行動,規模創歷史新高,還會把在澳大利亞部署的2500人海軍陸戰隊也調往該演習區域。如此大規模的兵力部署,需要跨軍種進行融合,在聯合防御背景下開展多國、多軍種以及跨域聯合防御環島演習。演習課目涵蓋防空反導作戰、海空作戰、島嶼作戰,期間還擊沉菲律賓海軍退役的二戰老舊艦馬爾瓦號,借此展現多種場景下聯合戰力與決心。
美菲“肩并肩”聯合軍演始于1982年,演習主題和課目隨著美菲安全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調整,2015年后逐步由應對菲境內恐怖威脅和自然災害為主,向應對外部威脅和高端戰爭轉變。在美菲每年舉行的多場聯合軍演中,“肩并肩”聯合軍演規模最大、要素最全、綜合性最強,是觀察美菲軍事關系的風向標。
特別是隨著美國“印太戰略”的推進,軍演性質已悄然轉變。美菲極力拉攏其他盟友和伙伴參與“肩并肩”聯合軍演,企圖在西太平洋地區制造陣營對立,加劇西太平洋地區緊張態勢,謀求地緣政治和商業利益。
美國海軍陸戰隊中將格林21日在馬尼拉舉行的“肩并肩-2025”聯合演習開幕式上稱:“我們不僅將展示維護自1951年以來就已存在的共同防御條約的意愿,還將展示我們無與倫比的能力。”

從歷史脈絡來看,美國對亞太區域的軍事部署從未停止過調整和強化。早在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就已經將60%的軍事力量部署到了亞太地區,只是一直缺乏靠近中國的前沿支點。
美國作為菲律賓最主要的盟友“靠山”,雙方自1951年《美菲共同防御條約》簽署以來長期舉行聯合軍演。菲律賓過度依賴美國的安全承諾,而特朗普政府的“交易政治”更讓菲政府不得不尋求與日本、法國等國的多邊防衛合作。原本是美菲間的雙邊演習,如今日本自衛隊也堂而皇之地參與其中,企圖打造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安全合作框架。
近年來,菲律賓在美國的拉攏下,允許美國在菲擴建海空作戰基地。菲律賓向美軍開放的9個軍事基地中,有3個位于南海爭議區域。美軍F-35B戰機從菲律賓的這些基地起飛,可覆蓋黃巖島至萬安灘的全部爭議海域。美國妄圖借助菲律賓新增的4個軍事基地,形成“遠中近三層打擊網”:遠程是堤豐中程導彈系統,中程是巴丹群島等地的反艦導彈,近程則是海馬斯火箭炮。這是美國“太平洋威懾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美菲“肩并肩-2025”聯合軍演,重點聚焦于檢驗美軍向菲律賓群島進行快速部署和遂行機動作戰的能力。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瀕海作戰團計劃從夏威夷向呂宋島快速部署“呂宋瀕海輪駐部隊”,檢驗瀕海作戰團跨島鏈、遠距離部署能力。
演習中,美軍還動用海軍陸戰隊陸基反艦系統,與堤豐中導系統協同運作,共同構建多層次、高機動陸基火力精確打擊能力,達成“以陸制海”控制關鍵水道。演習結束后,該陸基反艦系統可能與堤豐中導系統一同滯留菲律賓。
近期菲律賓在南海的挑釁行為與美菲軍演形成“共振效應”。從仁愛礁非法坐灘軍艦的加固、炒作“中國水炮攔截”視頻、在國際輿論場塑造“受害者”形象,再到黃巖島水域“碰瓷”、馬科斯政府派漁船強闖中國領海。菲方動作頻頻,背后均有美國“暗授機宜”。另一方面,馬科斯政府國內支持率暴跌:最新民調顯示,其支持率已從52%跌至25%。因此,美菲“肩并肩-2025”聯合軍演也凸顯出菲律賓的政治算計,其企圖通過軍事挑釁,擺脫安全困境。
這次美菲聯合軍演,整個內容更接近多軍種聯合防空反導測試,也就是更多地想整合目前的堤豐新型系統。美國運到菲律賓的海軍陸戰隊輕型無人化反艦導彈平臺,以及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顯然,美菲將演習區域視為在南海周邊的新式導彈測試場。
堤豐是美國陸軍混裝“戰斧”式巡航導彈的系統,2024年就參加了美菲“肩并肩”演習,演練的是跨區域調度,即從美國本土跨越太平洋,緊急部署到菲律賓北部進行演練。堤豐系統射程可達1800千米左右。
現在美國海軍陸戰隊又把海軍打擊導彈的無人遙控發射車輛部署在菲律賓,與堤豐所發射的戰斧式巡航導彈相比,海軍打擊導彈射程較近,約185千米,但是部署的方式更為靈活。而堤豐系統整個發射平臺非常龐大,部署起來非常麻煩,所需時間也比較長。

美國海軍陸戰隊“遠征艦艇攔截系統”是一種新型的無人化、小型化的遙控導彈發射車,可以利用C-130戰術運輸機進行快速投送,而且它也可以利用各種小型登陸艇或部分新型登陸艦,在島嶼之間進行靈活部署,演練全新的導彈戰術和導彈戰法。菲律賓是個群島國家,完全可以進行動態化部署。所以美國海軍陸戰隊遠征艦艇攔截系統本身就是跳島作戰動態部署的一部分。
遙控化的小型無人車可以搭載兩枚海軍打擊導彈,這是美國海軍陸戰隊首次擁有陸基發射的反艦導彈,其沿海和沿岸針對海上目標的打擊能力從零提升到了較強水平。但是,185千米的火力打擊距離,在真正的遠程綜合化的火力打擊系統面前,不僅稱不上“無與倫比”,只能說是聊勝于無。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中將之所以要用夸張的形容詞去描繪“海軍陸戰隊遠征艦艇的攔截系統”,不排除是借機向菲律賓推銷。如此一來,美制的武器裝備可以針對菲律賓的軍隊進行全方位滲透,進而讓美國的軍火商拿到更多的訂單。
菲律賓軍方人士說,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對于觀看綜合防空反導演習非常感興趣。美菲聯合舉行的軍事演習,對外號稱是“肩并肩”,但是實質上是“高低肩”,因為美菲的軍事力量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在這種狀態下,菲律賓為了強化和美國的防務合作,最近一直在從國外引進比較昂貴的武器。
美菲“肩并肩-2025”聯合軍演期間,美國海軍陸戰隊將數套“遠征艦艇攔截系統”從呂宋島運送到巴丹群島的多個島嶼,共同建立一個所謂的火力遠征前進基地。此外,美軍還在呂宋島北部部署了AN/TPS-80地面/空中任務導向雷達,監視周邊海空域,為遠征艦艇攔截系統提供情報支持。
演習中,菲空軍部署了2022年自以色列拉斐爾先進防御系統公司采購的SPYDER機動防空系統;而菲海軍則試射了法國制“西北風3型”防空導彈,該武器已安裝于導彈護衛艦黎剎號及魯納號上。美軍F-22猛禽戰機、F-35隱身戰機已進駐克拉克空軍基地,KC-135加油機同步部署,構建覆蓋南海的空中打擊網絡。
作為美國深入推進“印太戰略”的重要一環,菲律賓被美國視為重要島鏈支撐點和“最佳前沿地帶”。美國借“肩并肩”聯合軍演向菲律賓部署陸基反艦系統、高性能無人水面艇、瀕海作戰團等新型作戰力量,展示其“保護”盟友的決心,這明顯就是在激化地區矛盾、鼓動對抗,攪動亞太地區安全局勢。
美國尋求強化其在西太平洋地區的主導地位,因此有意制造緊張局勢,不斷鼓動菲律賓在南海進行挑釁。與此同時,菲律賓也選擇投靠美國,認為只要緊緊抱住美國的“大腿”,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但是,菲律賓把身家性命交給美國,這無疑是一場危險的賭博。因為從現實情況來看,美國不可能為菲律賓提供真正的安全保證。
美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在4月份抵達菲律賓時,曾表示將向菲律賓提供更多軍事支持,還重申了美國對菲律賓“如鋼鐵般牢固”的承諾。但是,美菲雙方各有盤算,美國對菲律賓的安全承諾難以信賴。一方面,菲律賓希望美國為其借外部勢力實現南海非法領土擴張的立場站臺,另一方面菲律賓要為美國介入提供借口,包括推動“肩并肩”演習的擴大化等等。菲方其實是要深度綁定美國這一軍事元素,來獲取一些所謂軍事上的好處。

當遠征艦艇攔截系統導彈的尾焰劃過巴丹群島的夜空,這場軍演照見的不僅是軍事技術的較量,更是國際秩序重構期的戰略博弈。美國的“島鏈鎖喉”與中國的“規則破局”形成尖銳對立,而菲律賓的“豪賭”或將加速其從“棋手”淪為“棄子”。美方將菲律賓推向前線,本質是復制“烏克蘭代理人戰爭模式”。馬科斯政府若執迷不悟,繼續充當美國“印太戰略”馬前卒,不僅會錯失發展機遇,更可能淪為大國博弈的炮灰。
目前,美國依然實力強勁,菲律賓不愿意讓出以前占領過的海域,便跟著美國博“一線生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美菲在亞太地區進行“肩并肩”聯合軍演,謀求地緣政治和商業利益,破壞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最終必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責任編輯:王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