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一生的時間到底值多少錢,或者說,掙夠多少錢才算是幸福?投資人兼作家薩希爾·布盧姆的《人生五種財富:設計你夢想生活的轉變指南》一書里有很多關于人生財富的洞察。
怎樣才算是富足的生活呢?布盧姆舉了個身邊的例子,他的一位朋友把公司賣掉,到手1億美元,于是租了一艘豪華游艇出海慶祝。可是這個朋友剛到碼頭幸福感就立刻消失了,原因是在他預訂的那艘游艇旁邊有一艘更大、更豪華的游艇。這個現象在心理學層面叫作“抵達謬誤”。說白了,就是一山望著一山高。
按照布盧姆的觀點,人的實際財富不只是金錢,它包括五種,分別是時間財富、社交財富、精神財富、身體財富以及財務財富。
布盧姆認為第一重要的是時間財富。他算了一筆賬,假設我們每個人都能活到80歲,那么現在20歲的你,人生還剩下20億秒,假如你已經50歲了,那么你的人生大約還剩下10億秒。
假如一個人來到北上廣深杭這樣的大城市工作,每年精心挑選1到2個假期回家看望父母。假設父母已經60歲了,按照預期壽命80歲來計算,他大概還能見父母20次,最多也就是40次。因此,布盧姆的建議是,專注在真正對你有價值的事情上,不要浪費生命中的時間。你能自主支配的時間越多,你在時間財富這個維度上就越富有。當然,布盧姆說的自主支配,是你想創造價值就創造價值,你想休息就休息。它指的是自由,而不是閑著。
第二個,社交財富。布盧姆說的不是所謂“人脈”,而是基于情感的聯系。他建議我們用“關系地圖”來審查自己的人際關系。比如,寫下你人生中最重要的10到25段關系,然后評估你們之間的關系是互相支持還是互相貶低。再比如,設想一個場景,在深夜突然生病,你會第一個給誰打電話?又或者,假設你要為自己設計一場葬禮,你希望誰坐在第一排?這些人就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
布盧姆排在第三位的財富是精神財富。布盧姆的定義是,精神財富提供你的內在動力,讓你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往哪個方向努力。當你面對生活中那些不確定性的時候,精神財富會讓你不那么脆弱,對生活有自主權,對未來有篤定感。精神財富的積累并不容易,布盧姆的建議是,保持你的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是一切精神財富的基礎。
第四位的財富是身體財富,也就是你的健康。這個財富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它會自然衰退,必須積極維護。
布盧姆本人就是個狂熱的健身愛好者,他從16歲起就開始健身,還經常參加馬拉松比賽。
布盧姆排在第五位的是財務財富。這是生存的基礎,沒有一定的經濟條件,就很難有夢想、健康,以及陪伴家人的時間。但布盧姆強調,財務自由是手段,而不是終極目標。
最后,布盧姆說,真正富足的生活并不是讓這五種財富總量最大化,而是保持動態平衡。具體來講,可以使用這么三個方法。
首先,給自己設置一個“反目標”系統。反目標是指你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絕對不希望發生的事情。說白了,就是那些無法承擔的代價。比如,你希望你在職業上取得成功,但你的反目標是不能因為工作而錯失陪伴家人的時間。再比如,你希望你能多賺錢,但你的反目標可能是不希望因此而損害身體健康等。
其次,建立高杠桿系統,把你的努力花在那些真正重要且會帶來高回報的事情上。說白了,就是做事情不應該均勻用力,而是要把功夫用在最關鍵的地方。
布盧姆最后的建議是,不同人生階段的側重點不同,但一定要留足“安全區”。布盧姆提出了一個概念叫作“人生季節論”,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關注的財富重點不同。比如,20歲時你可能更在意財務上的財富,到了40歲你可能更看重人際關系財富,而到了80歲你可能希望擁有身體財富。布盧姆說,無論每個階段更關注哪種財富,一定要讓其他財富保持在安全范圍之內。因為,假如在20歲時由于專注于財務自由而放棄時間、人際關系、健康等財富,那么到了下一個階段就很難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