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年7月1日攀枝花鋼鐵廠煉出第一爐鐵水。
三線建設是共和國歷史上一段華路藍縷的偉大歷程。從1964年到1980年,在我國中西部進行了一場以備戰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遼寧作為“共和國工業長子”,責無旁貸地成為支援三線建設的主力軍。按照“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指示精神,遼寧毫無保留地將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等工業實力雄厚城市的優秀干部、技術骨干和先進設備陸續遷往四川、貴州、甘肅、寧夏、青海等地,涉及軍工、鋼鐵、機械、化工、電力、醫藥等多個重要行業,對內地經濟建設和工業布局產生了深遠影響。遼寧援建者秉持“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為了黨和國家利益,義無反顧地從生活便利的大城市奔赴邊遠山區,面對困難不退縮,舍棄小家為國家,為我國打造了堅實的后方基地。
勇擔重任:遼寧積極響應援建三線號召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基于對嚴峻國際形勢與戰爭威脅的判斷,為改善工業布局、加強戰備作出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其核心是將工業重心從沿海一線向戰略縱深的后方 (三線)轉移,重點建設以軍事工業為骨干的重工業基地。遼寧作為當時實力雄厚的工業核心區,被賦予了支援全國大三線建設及建設本地小三線的雙重任務。
1964年5月,毛澤東主持了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作出了“集中力量、爭取時間建設三線,防備外敵入侵”的戰略決策,并要求“調整一線、加強二線、建設三線”,以改善我國工業布局的戰略部署。所謂一、二、三線,是按我國地理區域劃分的:沿海地區為一線,中部地區為二線,后方地區為三線。三線分為兩大片,一是包括云、貴、川三省及湘西、鄂西地區的“西南三線”;一是包括陜、甘、寧、青四省區及豫西、晉西地區的“西北三線”。
中央戰略決策甫定,遼寧便聞令而動。1964年5月,在國務院和東北局的部署下,遼寧省迅速成立三線建設領導小組,各地區、各企業、各部門抽調精干力量,專門負責這項關乎國家安危的偉業。
1965年,遼寧省正式編制了《遼寧省地方經濟第三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了支援大三線、建設小三線的指導思想,并強調要貫徹“平戰結合”原則,即戰時能堅持生產且能獨立作戰,平時則要打好生產仗,多出產品、多積累,以便支援國家建設。由于當時對國際戰爭危險的估計較為嚴峻,導致該計劃及隨后的三線建設整體向“戰備”傾斜。而遼寧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核心,地處沿海沿邊,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實力雄厚,是國家“一五”計劃建設的重點地區,工業總產值長期位居全國前列,因此被賦予了支援全國三線建設的重任。
傾力支援:遼寧扎實履行三線援建使命
在共和國工業版圖向西延伸、構筑戰略后方的壯闊史詩中,遼寧傾其所有,將最精良的設備、最頂尖的人才、最核心的技術,源源不斷地輸向三線腹地,以鋼鐵般的脊梁扛起了最沉重的使命。
在三線建設中,遼寧支援力度之大,涉及行業之廣,搬遷設備、援建人員之多,持續時間之長,在全國各省區市中位列前茅。據檔案記載,僅1964年至1970年,遼寧就有11個市(地)123家廠礦企業支援全國三線建設項目,占全國380個項目的32.37% ;共遷走職工99800人,占全國遷走職工145000人的 68.83% ;計劃搬遷設備6420臺(套),實際搬遷設備20644臺(套),占全國搬遷設備38000臺(套)的 54.33% 。
遼寧的援建之路,核心在于“建”與“遷”—或是派遣精銳在內地白手起家建新廠,或是將部分設備與人員直接遷往他鄉扎根。這樣的壯舉在遼沈
大地上處處可見:
沈陽的壯別。1965年3月,沈陽滑翔機制造廠把原廠一分為二,部分遷往四川成都,建立了四川滑翔機制造廠;沈陽信號廠也一分為二,部分遷往陜西西安,并入西安信號廠。同年,沈陽中捷友誼廠的部分技術人員和設備遷往寧夏中衛,建立了中衛鉆床廠;沈陽橡膠三廠部分設備和人員遷到寧夏銀川橡膠廠。1965年,遼寧支援三線建設的城市、行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其中,遼寧省機械研究所的全部真空設備和沈陽高中壓閥門廠的部分設備遷往甘肅蘭州。當時支援三線建設的沈陽企業和科研單位還有沈陽低壓開關廠、沈陽電動工具廠、沈陽微電機廠、沈陽機器廠、沈陽化工研究院、沈陽第四橡膠廠等。
鞍鋼的擔當。作為新中國第一個恢復建設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鞍鋼在三線建設中挺起了鋼鐵脊梁。中央提出三線建設戰略部署后,鞍鋼就掀起了支援三線建設的熱潮。傾力援建了甘肅酒泉鋼鐵公司,鼎力支持了包鋼、白銀有色、武鋼的生產建設,更讓智慧和力量助力攀鋼、水城鋼鐵廠的崛起。特別是鞍鋼將第二中板廠的全部家當和460名員工整體并入重慶鋼鐵公司,在那里建起了一個專門生產國防急需的靶板、不銹鋼板、防彈板等特種鋼材的基地。
軍工的赤誠。肩負特殊使命的軍工企業在援建中更是凸顯其赤膽忠心。航空工業的骨干企業四一○廠,先后對內地兩個航空工業基地實行包建、包遷、包投產,從設備、技術和管理上給予全面支援。從1958年到1976年,四一〇廠先后支援內地大、小三線廠各類人員8880人、機床設備118臺、工模具12598套 (件)。同樣貢獻卓著的還有五二三廠的炮彈體加工車間,全部遷往湘西,建設中口徑炮彈體廠,部分設備則遷往甘肅建設專用設備廠;三七五廠的二苯胺車間遷往四川瀘州的二五五廠;七二四廠的部分設備和人員遷往四川,進行大口徑炮彈筒的裝配工作;一一九廠也在三線建設中為內地輸送了大批干部和技術人才。
協作的偉力。在三線建設中,遼寧還和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合作,共同支持內地建設。比如,沈陽冶煉廠的高純金屬車間與上海九O一廠金屬粉末車間共200人遷往四川綦江一〇三廠;沈陽蘇家屯加工廠的鉛材加工車間與上海九O一廠的鋼管、鋼棒車間以及上海慎昌鋼管廠共200人遷到甘肅白銀廠;大連汽輪機廠與上海先鋒電機廠、哈爾濱汽輪機廠的部分設備以及壓縮機研究所共1050人一并遷往貴州惠水地區,生產核物理試驗設備及中頻電機;遼寧錦西化工公司機械廠的中壓閥門車間與北京化工試驗廠的高壓閥門車間以及天津化工機械廠生產壓縮機配件車間共1129人一并遷往四川瀘州天然氣化工廠;大連鋼廠的一、二鋼絲車間精密合金車間的部分設備與北京鋼鐵研究院的精密合金研究室的部分設備和人員共950人一并遷往陜西,建設了一個特殊金屬制品廠,生產國防尖端和電子遙控設備的關鍵金屬材料。
碩果累累:遼寧援建帶來滄桑巨變
半個世紀的風雨洗禮,見證了遼寧在三線腹地播撒下的工業火種,使其從無到有、由弱變強,最終燎原成勢。那些曾經荒蕪的山川,因遼寧傾注的設備、技術與熱血,崛起了一座座現代化的工業新城;那些沉寂的土地,因遼寧兒女的汗水澆灌,成為鋼鐵洪流與機械轟鳴的時代交響。
遼寧援建的省份主要是四川、貴州、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陸續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鋼鐵企業、化工企業、煤礦企業等,同時也建成了一批配套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如四川攀枝花原來就是一個只有幾戶居民的偏僻小村莊。1966年年初,中央決定遼寧省和鞍山鋼鐵公司包建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此后,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從1970年高爐出鐵到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我國西部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和品種結構最齊全的無縫鋼管生產基地,攀枝花也由原來的小山村變成了如今著名的鋼都。還有,如貴州的六枝、盤縣、水城被列為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遼寧省和鞍山鋼鐵公司從1966年開始包建貴州水城鋼鐵廠,1998年貴州水城鋼鐵公司達到了“年產100萬噸鐵、60萬噸鋼、55萬噸鋼材”的生產能力,并成為我國19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之一,從而使六盤水這塊封閉的偏遠地區發展成為一個以能源原材料為主、經濟門類齊全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再如,1966年11月,沈陽低壓開關廠干部職工帶著設備、技術到甘肅天水建成長城控制電器廠,后來該廠成為國家機械工業部定點生產低壓電器元件和成套電器設備的大型重點骨干企業。1969年沈陽二一三機床電器廠部分搬遷到天水,于1971年建成天水二一三機床電器廠,經過8年的發展,收回國家投資,形成了9個系列、11個品種的機床電器元件和7種機床控制柜,躋身全國機床電器骨干企業行列。
遼寧援助西部地區的基本是先進設備和技術骨干人員,增強了西部的科技力量,為西部建設注入了新鮮血液,使中國西部地區一批企業和新興城市在荒山野嶺中拔地而起,推動了西部地區的城市化進程,特別是為調整我國東西部工業布局和改革開放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了能源、交通和基礎設施保障,對國民經濟的穩步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遼寧援建三線建設的壯舉已沉淀為共和國的工業發展記憶。當年的技術骨干、青年工人用雙手在深山峽谷中筑起廠房和鐵路,也將遼寧人的堅韌與匠心刻進祖國西部的土地上。今天,當我們聆聽親歷者的口述,那些關于遷徙、奮斗與鄉愁的故事,不僅是對一段崢嶸歲月的還原,更是對“國之大者”的生動詮釋。三線建設的歷史是中國工業精神傳承的鮮活教材。回望這段歷程,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工業版圖的重構,更是一個民族自力更生的精神史詩。這種精神穿越時空,仍為新時代的奮進征程提供著不竭的精神動力。
(遼寧省檔案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