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0 個節氣,一般在公歷"6 月"21 或"22 日。這一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中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時節,天氣炎熱,民間有“夏至不過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的說法。在傳統習俗方面,夏至有吃面的習俗,比如北京的炸醬面、山東的過水面等,民間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此外,還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等習俗。
唐朝詩人韋應物《夏至避暑北池》詩曰:“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詩中描繪了夏至日白晝最長,之后夜晚漸長,官員在公門閑暇時念及農民勞作辛苦,還描繪了夏日池邊的清幽景色。
從健康管理角度看,夏至后,氣溫逐漸升高,人體出汗量增加,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和水果。同時,由于晝長夜短,應注意調整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蟬鳴初起,半夏生,當烈日將白晝拉長至極致,夏至悄然叩響季節的門扉。這個特殊的節氣,不僅是天地間陰陽轉換的節點,更關乎我們體內微妙的氣血平衡。
夏至時節,陽極陰生,自然界陽氣達到頂峰后開始收斂,陰氣逐漸萌生。但此時陰氣尚弱,如同破土的新芽,脆弱易折。對人體而言,陽氣浮于外,而內里脾胃相對虛寒,加上暑熱與濕氣交迫,極易出現困倦乏力、食欲不振、心煩失眠等問題。就像夏日午后的倦怠,身體在陰陽轉換間發出了“求救信號”。
中醫常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至時節健康管理的核心,便是調和陰陽——不讓陽氣過亢耗散,也助力初生的陰氣安穩生長。一些應季的食物和中藥,恰似溫柔的守護者,幫助我們順應天時,呵護身心。
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食物,充滿了人間煙火氣。綠豆堪稱夏日的“解暑明星”。將綠豆洗凈,浸泡數小時后,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開轉小火慢熬,煮至綠豆開花,可依據個人口味加入少許冰糖。一碗清涼的綠豆湯,清熱解暑,還能利水消腫。西瓜翠衣也是夏至時節的寶貝,將西瓜皮外層硬皮削去,切成小塊,與薏米、紅豆一同煮粥,可祛濕利水、養護脾胃。
夏季出汗多,耗氣傷津,適當補充酸味食物很有必要。烏梅湯便是不錯的選擇。取烏梅、山楂干、甘草等,洗凈后浸泡"30 分鐘,然后大火煮開轉小火煮"30 分鐘,加入冰糖調味,晾涼后飲用,酸酸甜甜,生津止渴,還能收斂耗散的陽氣。
此外,夏至飲食宜清淡,避免過于油膩、辛辣的食物,以免加重腸胃負擔。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如黃瓜、西紅柿、苦瓜等,既能補充維生素和水分,又能清熱降火。
中藥方面,可遵醫囑選擇一些平和的中藥材。比如黃芪,性甘微溫,補氣固表,取黃芪、紅棗,加入適量清水,小火慢煮"20 分鐘,一杯黃芪紅棗茶就完成了。飲用此茶,能增強免疫力,抵御暑熱對陽氣的耗傷。再如麥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取麥冬和甘草,煮水代茶,可緩解因暑熱導致的咽干口渴、心煩不安。
夏至時節的健康管理,不只是冰冷的知識與程式化的操作,更是對自己和家人的深情呵護。當我們在灶臺前精心熬煮一碗湯羹,或是為家人準備一杯茶飲時,傳遞的不僅是健康,更是濃濃的愛意。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停下腳步,順應夏至的節氣變化,用簡單的食物和茶飲,為自己和家人打造一個健康的夏天。讓我們在一粥一茶間,感悟自然的饋贈,守護身心的平衡與安寧。
(作者系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醫院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