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確認識“暑”
暑為夏季的主氣,為火熱之氣所化。夏至之后,立秋之前,凡具有炎熱、升散、兼濕特性的致病外邪,稱為暑邪。暑邪致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黃帝內經》云:“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
暑濕指感受暑濕病邪所致的一種急性外感熱病,主要表現為發熱、頭脹、胸悶、關節疼痛等癥狀。暑熱則是由外感六淫之一的暑邪所致的熱證。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葉香巖三時伏氣外感篇》提到:“暑熱深入,伏熱煩渴。”
夏季氣溫高、濕度大,人體容易受到暑濕和暑熱之邪的侵襲。一方面,高溫與高濕的外界環境導致人體汗液排出不暢,濕氣在體內積聚;另一方面,人們在炎熱天氣中過度貪涼(如長時間待在空調房或大量食用冷飲等),也會損傷脾胃陽氣,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從而加重體內的濕氣。此外,熬夜、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導致人體正氣不足,更容易受到暑濕和暑熱的侵害。
暑濕和暑熱容易引發感冒等疾病。例如,暑濕感冒患者通常會出現頭痛、發熱、肢體酸痛、鼻塞流涕、咳嗽痰黏等癥狀,嚴重時可能會危及生命。因此,了解暑濕和暑熱的預防方法,合理使用藥物進行防治,對于維護夏季身體健康至關重要。
二、如何有效預防暑濕和暑熱
1.避免高溫時段外出
夏季應盡量避免在高溫時段(如正午前后)外出。若必須外出,需做好防曬措施,佩戴遮陽帽,使用遮陽傘,涂抹防曬霜。同時,隨身攜帶防暑藥品,如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等,以防中暑。
2.合理使用空調
使用空調時,溫度不宜過低,建議設定在 26°C 左右。避免長時間待在空調房中,應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同時,注意避免空調冷風直吹,防止寒氣侵襲人體。

3.保證充足睡眠
夏季人體容易疲勞,保證充足的睡眠對于恢復體力和增強免疫力至關重要。適當午休也能緩解疲勞,讓大腦和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從而提升下午的工作和學習效率。
4.適當運動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幫助排出體內濕氣。但是,需要注意控制運動強度和時間,避免在高溫時段進行劇烈運動。建議選擇散步、慢跑、打太極拳、做瑜伽等有氧運動。
5.注意飲食
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防損傷脾胃。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清熱解暑作用的新鮮果蔬,如西瓜、黃瓜、冬瓜等。適當多食用一些清熱、健脾、利尿、祛濕、益氣、養陰的食物,如蓮子、百合、薏苡仁、絲瓜、芡實、扁豆等,可以幫助調節脾胃功能,祛除體內濕氣。
此外,可以飲用一些具有消暑作用的飲品,如綠豆湯、荷葉茶、冬瓜茶、綠茶等。綠豆湯能清熱解毒,消暑利水;荷葉茶能清熱解暑,升發清陽;冬瓜茶能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綠茶則能提神醒腦,清熱解暑。需要注意的是,冷飲雖然可以暫時緩解暑熱,但過量食用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因此,建議控制冷飲的攝入量,從冰箱里取出來的食物應在常溫下放一會兒再吃,并且一次也不宜吃太多。
6.保持良好的心態
夏季天氣炎熱,容易引發煩躁、焦慮等情緒。可以通過一些寧心安神的活動來調節情緒,如練習書法、插花、下棋、繪畫、釣魚等。同時,應避免與他人激烈爭執,以免引發頭痛或血壓升高等健康問題。
三、防治暑濕和暑熱的常用藥物
1.中藥代茶飲
西洋參補氣養陰,清熱生津;太子參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炒麥芽、山楂、烏梅、甘草健脾開胃,滋陰生津;陳皮、青皮理氣疏肝,化痰祛濕。可將上述中藥按適宜比例配伍,用開水沖泡后代茶飲用。
2.藿香正氣類藥物
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軟膠囊等是防治暑濕的常用藥物,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暑濕感冒。在高溫環境中,如果出現輕微頭暈、乏力等不適癥狀,可以適量服用藿香正氣水或藿香正氣軟膠囊。
3.治療暑濕感冒的藥物
如果出現暑濕感冒的癥狀,如頭痛、發熱、肢體酸痛、鼻塞流涕等,可以遵醫囑使用藿香正氣散或者新加香需飲等加減方進行治療。暑濕感冒顆粒也是常用的藥物之一。它具有解表化濕的功效,通常用于治療因夏季氣候悶熱引起的頭痛、發熱、頭暈乏力、惡心嘔吐等癥狀。
4.解暑藥物
如果發現中暑,應立即將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解開衣物,用濕毛巾擦拭身體降溫。同時,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給患者服用一些解暑藥物,如清暑益氣湯、白虎湯、十滴水、人丹等。這些藥物能夠幫助緩解因中暑引起的頭暈、惡心、腹痛、胃腸不適等癥狀。
5.退熱藥物
當出現發熱(體溫超過 37.5°C )時,可以使用退熱藥物進行對癥治療。常用的退熱藥物有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在使用藥物時,應嚴格遵循醫囑或者按照說明書規定的劑量和用法服用,避免過量用藥。同時,適量增加飲水量,以補充身體因發熱而丟失的水分。
暑濕和暑熱是夏季常見的健康問題,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只有做好暑濕和暑熱的預防與治療工作,我們才能在炎炎夏日中保持健康的體魄。愿大家都能度過一個健康、愜意的夏天。物與人
溫馨提示
為了有效應對暑濕與暑熱,建議從生活習慣飲食和心理調節等多個方面入手,調整作息,適量運動,合理安排飲食,保持良好的心態。在藥物防治方面,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具體的癥狀和病情謹慎選擇藥物,確保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注意藥物的用法和用小量,避免濫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