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真正見到、摸到被稱為“東北三寶”之一的“鹿茸”,是在吉林長春雙陽的鹿鄉鎮。參觀中國雙陽梅花鹿博物館時,我親眼見到了許多鹿文化藏品,身臨其境感受鹿文化,讓我萌生了深入了解與研究鹿茸的念頭。
一、本草典籍中的鹿茸印記
最早關于鹿茸的記載可追溯至東漢早期的《神農本草經》:“味甘,溫。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益氣強志,生齒,不老。角,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留血在陰中?!?/p>
明代《本草蒙筌》則提到:“味甘、咸。又云苦、辛,氣溫無毒。山林俱各有生,捕獲亦堪馴養。小者名鹿,大者名麋。茸欲取待角將生時,繩先系致血不耗散。陰干多臭,火干才宜?!鼻宕S宮秀在《本草求真》中指出:“(獸)鹿茸專入命門督,兼入肝。甘咸氣溫,稟純陽之質,含發生之氣。號為山獸,性淫而游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明確鹿茸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習稱“花鹿茸”,后者習稱“馬鹿茸”,具補督脈、助腎陽、生精髓、強筋骨之效,主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等癥,可益氣、強志、生齒、延緩衰老。其性溫,味甘、咸,歸腎、肝經。盡管歷代本草對鹿茸的性味歸經記載略有差異(如短暫出現“酸”味,或有文獻提及歸“脾”經),但其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等核心功效始終在傳承中不斷完善。
二、市場視角下的鹿茸生態
走進雙陽鹿鄉的交易市場,琳瑯滿目的鹿產品令人震撼:形態各異的鹿茸(二杠、三岔等)、鹿角,以及鹿血、鹿心、鹿鞭、鹿肉等。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鹿產品交易模式也日益多元,直播銷售已成為常見的營銷方式。市場中售賣或直播銷售的鹿茸多為鮮鹿茸,即剛從鹿身上鋸下的原態茸。根據鹿的種類、取茸方式、加工方法及茸型差異,鹿茸可分為多種類型與規格:
? 按鹿的種類:花鹿茸(黃毛茸)、馬鹿茸(青毛茸);
? 按茸型:“花二杠”“花三岔”“花初角茸”“花再生茸”“馬蓮花”“馬三岔”“馬四岔”“馬五岔”“馬初角茸”“馬再生茸”等,市場上還有“怪角”(畸形茸的俗稱);
? 按加工方法:鮮鹿茸、干鹿茸、帶血茸、排血茸。
其中,二杠茸因茸體飽滿、茸血充盈,既避免了毛桃茸的稚嫩(有效成分未完全合成),又未像三岔茸般開始鈣化(導致營養流失),尤其是頭茬二杠茸,堪稱形態與藥效的完美結合,故價格較高。市場中,雜交鹿茸(主要為花鹿茸與馬鹿茸雜交)也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從農業生產角度看,雜交品種存活率更高,產茸量提升,具有優勢;從基因組學和表觀遺傳學角度看,這種優勢可促進基因相互作用,改變調控網絡,進而促進生長,提高抗逆性與適應性。但對于中藥鑒定、質量評價及藥理研究而言,仍需進一步收集更多證據。
鮮鹿茸保留了最原始的形態,而干鹿茸則通過若干次水煮、烘干等工藝制成,更便于使用與保存。干鹿茸不同部位切制的飲片名稱與價格差異顯著,其中蠟片價格最高,其次為粉片,再次為血片、骨片。筆者曾采購優質粉片,其口感鮮嫩,頗具肉質感。
三、鹿茸的現代研究進展與突破
鹿茸溫補腎陽、益氣養血的功效廣為人知。其無機成分(尤其是微量元素)在機體代謝、生長發育、生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有機成分(氨基酸、多肽、蛋白質、黏蛋白、黏多糖、葡萄糖、磷脂、中性脂類、脂肪酸、類固醇、前列腺素、硬蛋白及膠原蛋白等)則是其抗炎、抗氧化、抗疲勞、抗骨質疏松、增強免疫力等藥理作用的物質基礎。
隨著研究的深入,骨科專家提出:鹿茸干細胞的特殊再生能力結合現代醫學技術,有望為骨科再生醫學研究提供新思路,促進骨折后骨骼肌軟組織的生長與修復,突破人體自身再生能力的局限。此外,鹿茸還是理想的抗癌模型,其獨特的生長機制或可為腫瘤靶向治療提供啟示。

從整體、器官、組織、細胞、分子水平分析,鹿茸具有十大生物學特性,包括“哺乳動物器官完全再生”“角柄巨型傷口無疤愈合”“組織超速生長從不癌變”等?;谶@些特性,鹿茸未來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可用于器官完全再生、無肢癥治療與器官缺損癥矯正,助力開發無副作用消炎藥物,修復破損關節軟骨,消除臨床疤痕,逆轉絕經期及老年骨質疏松癥進程,等等。這一自古以來的血肉有情之品,正為人類健康及疑難重大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可能。
四、鹿茸的保健與應用場景
鹿茸既是中藥飲片,也是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質(如馬鹿茸)。含鹿茸的中成藥種類豐富,例如:龜鹿二仙膏,具有溫腎益精、補氣養血之效;全鹿丸作為含鹿茸的復方制劑,主要用于治療老年陽虛、婦女血虧等癥。
在保健食品領域,通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詢平臺檢索“鹿茸”關鍵詞,相關保健產品注冊信息達233條,劑型涵蓋酒劑、丸劑、膠囊劑、片劑等,保健功能以緩解疲勞、增強免疫力為主??梢姡谷椎谋=r值已深入人心,市場需求廣泛。
從本草典籍的理論積淀到市場實踐的直觀認知,再到現代科研與保健需求的深度挖掘,鹿茸的獨特功效與應用潛力令人驚嘆。作為中藥文化的璀璨瑰寶,這一擁有千年歷史的血肉有情之品,正歷經時代演繹,為人類健康事業續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