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非洲廣袤的土地上,百年不遇的干旱正撕裂著千萬人的生活。2024"年,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駐非洲南部辦事處代理主任洛拉·卡斯特羅向世界發出警告:“非洲南部正面臨由厄爾尼諾天氣現象引起的"100 年來最嚴重的干旱,很有可能顆粒無收。”
在津巴布韋、贊比亞的鄉村,兒童饑餓的哭聲與牲畜倒地的悶響交織;城市里,水力發電站因缺水而停轉,長達數日的停電成為常態。非洲大陸南部的五個國家——馬拉維、納米比亞、贊比亞、津巴布韋和萊索托——相繼宣布進入國家級災難狀態。
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發布的《2024"年非洲氣候狀況》報告描繪了一幅嚴峻的圖景:2024 年成為非洲有記錄以來最熱或第二熱的年份,而過去"10 年是最熱的"10 年。
干旱區域在迅速擴大,西至博茨瓦納和安哥拉,東及莫桑比克和馬達加斯加。據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報告,目前南部非洲有近"2000 萬人面臨糧食危機。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ADC)的統計更為嚴峻,顯示約有6800"萬人需要援助,占該地區人口17%"。
干旱引發的災難在南部非洲各國形成連鎖反應。在津巴布韋,全國8%以上地區的降雨量低于正常水平,谷物產量下降53%"。贊比亞情況同樣嚴峻,中部和南部"100 萬公頃玉米作物枯萎死亡,幾乎占該國玉米種植面積的一半。南部非洲整體谷物產量下降了30,主糧即將耗盡,1100"萬人面臨斷糧威脅。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南部非洲地區發言人湯普森·菲里表示:“這場歷史性干旱天氣將引發嚴重糧食危機,并使該地區上千萬兒童面臨營養不良問題。”
干旱帶來的影響遠不止糧食危機。卡里巴湖水位已降至歷史新低,這座非洲最大的人工水庫水位下降導致水力發電量驟減,引發長期停電和經濟中斷。
津巴布韋、贊比亞等國不得不頻繁采取限電措施。更為嚴峻的是,缺水問題加劇了霍亂疫情的蔓延。世界天氣歸因組織報告指出,在贊比亞和津巴布韋,水資源短缺加劇了霍亂和其他水傳播疾病的暴發。
關于這場災難的成因,科學界進行了深入分析。世界天氣歸因(WWA)研究小組發現了一個令人意外的結論:“厄爾尼諾現象而非氣候變化是主因”。
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喬伊斯·基穆泰解釋道:“南部非洲干旱這似乎是受厄爾尼諾現象主要影響的一個罕見事件。”研究數據顯示,隨著地球變暖,該地區的降雨量實際上有所增加,但氣溫升高導致水分蒸發增多,使得有效降水量保持不變。
然而,厄爾尼諾現象帶來了降雨減少,顯著增加了發生嚴重干旱的可能性。當前的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在"2023 年中期,其影響持續加劇了南部非洲的干旱狀況。
面對嚴峻形勢,南部非洲各國展開了大規模自救行動。津巴布韋總統姆南加古瓦呼吁國際社會緊急提供"20 億美元援助,同時敦促每個家庭節省食物以應對糧食危機。
贊比亞政府采取了更為直接的行動,派遣軍隊支持糧食生產,包括搶收玉米、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并用軍用水車緊急調水供人畜飲用。
在水利基礎設施相對較好的南非,政府已派遣專家前往各受災地區評估損失情況和耕作條件,并與金融機構合作,為受災最嚴重的農業企業和個人提供援助。
國際援助也在緊急展開。中國積極籌措向包括津巴布韋、馬拉維、贊比亞在內的"20 多個非洲國家提供緊急糧食援助,并啟動援建津巴布韋"300 口水井項目。
面對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事件,非洲國家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正幫助提升氣象預報能力。
尼日利亞氣象局利用數字平臺發布農業資訊;肯尼亞通過移動應用程序向農民提供天氣預報;南非氣象局整合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預報工具和現代雷達系統。
科學利用水資源被視為減少氣候變化影響的關鍵一環。非洲糧食安全的國際農業專家小組強調:“滿足灌溉需求必須成為非洲的首要政策,許多非洲國家擁有豐富的地下水儲備,但尚未得到合理開發利用。”
聯合國糧農組織制訂了《拉尼娜前瞻行動和應對計劃》,幫助南部非洲采取防災行動。該組織指出,最迫在眉睫的是落實該行動計劃所需的資金支持。
(綜合整理自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聯合國新聞、人民網、國際時報、光明網、環球網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