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為筆
松木里藏下鋒芒
勾畫深處
隱隱有林濤與號角的嘶鳴
字跡從木紋里躍出
化作密營深處躍動的篝火
這兩塊門板是東北抗日聯軍著名將領李兆麟將軍青少年時使用過的書箱門板。書箱門板橫28厘米,縱21厘米,分別刻著“運思出奇”“橫掃千軍”,字跡是李兆麟年少時用小刀親手刻上去的,現珍藏在東北烈士紀念館內。
李兆麟,1910年出生于今遼寧省遼陽市,祖父為他取名李超蘭,取自“四君子——梅蘭竹菊”,希望他品德高尚,小名長生。在抗日戰爭期間,為了斗爭需要,他化名張壽篯,這個同樣寓意長生多福的名字被使用了長達十余年,響徹東北抗日戰場。東北光復后,他改名李兆麟,投身到建設鞏固東北根據地的斗爭中,直至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6歲時,李兆麟進入本村私塾讀書,接受啟蒙教育。后考入當地高級小學,因家校相隔較遠,年僅10歲的李兆麟便開始在學校寄宿,兩三周才能回家一次。聽老師講課期間,李兆麟對大禹治水的故事很感興趣,他認真研讀相關文獻記載,竟按古書中的記述畫出了一幅《禹治水事績(跡)圖》,而且方位精準,水系眾多,標識明確,字跡端正,讓人贊嘆!
李兆麟自幼好學不倦,熱愛讀書,家里的書看遍了,就借別人的書看。別人送給他的書,他視如珍寶,就連放牛時,都會帶著書本。李兆麟有一個心愛的裝有兩扇小門的木質書箱,書箱里面放滿他看過的書,書箱門板上“運思出奇”“橫掃千軍”八個字正是他親手鐫刻的座右銘,時至今日依然能看到鐫刻時的刀鋒印記。八個剛勁有力的大字跨越時代,見證著李兆麟的崇高志向和偉大功績。高小畢業后,由于家境困難,李兆麟無法繼續升學。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學習,在家半耕半讀。19歲時,他因有勇有謀、秉公辦事,被推舉為副村長,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正是這種求知若渴的勁頭和剛正不阿的精神,為他以后滿腔熱血投入到抗日救國壯舉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卅運動的爆發,讓李兆麟“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禮和政治上的教育”。在共產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他不斷積累斗爭經驗,逐漸成熟。九一八事變后,他立即投身抗日斗爭,夏短冬長、夜雨霜天的十四年間,始終征戰在抗日戰爭的第一線。
在家鄉遼陽組織領導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第二十四路軍工作時,李兆麟不懼犧牲,堅持宣傳黨的抗日救國政策,他靈活變通地在民眾間進行抗日宣傳。1932年農歷四月十八,他組織散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人誓死不做亡國奴”等口號的傳單一千多份,影響廣泛。他曾任中共滿洲省委軍委負責人,參與創建珠河反日游擊隊,長期與趙尚志一起于北滿地區從事抗日游擊戰爭的領導工作。在他們的組織下,游擊隊展開了攻打賓州、三岔河突圍戰等數次戰斗,其中三岔河戰斗予敵人以重創,徹底粉碎了敵人“東北已無抗日部隊”的謊言。
東北冬季漫長,夜晚極冷,在如此惡劣條件下,抗聯戰士們熬過了無數忍饑挨寒的日子。1936年,李兆麟率部冒嚴寒、蹚積雪,急行軍兩晝夜,長途奔襲敵窩點老錢柜,因機智勇敢,取得以少勝多的典型勝利,由此小興安嶺湯旺河一帶成為東北抗聯第三軍、第六軍可靠的后方基地。抗聯部隊還創辦政治軍事學校,李兆麟擔任學校教育長,領導第一期教務工作。辦學條件艱苦,他們就用樺樹皮代紙張,用燒黑的木炭棒代筆。從少年時期的“小秀才”到東北抗聯部隊優秀的領導人,此時的李兆麟也僅有26歲。
1939年,東北抗聯第三路軍成立,李兆麟任總指揮。他指揮所部在敵人殘酷鎮壓抗日運動的極端困難條件下,堅持開展游擊戰,利用青紗帳起的有利條件和騎兵擅長突襲的特點,在廣大群眾的幫助下,在松嫩平原上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強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戰。
東北烈士紀念館珍藏的這對書箱門板,不僅鐫刻著愛國少年的初心,更見證了以李兆麟為代表的抗聯將士用信仰的篝火照亮東北暗夜的決心。東北大地上,兆麟街、兆麟小學、兆麟村等以先烈命名的地點都在無聲且永恒地紀念著這對書箱門板的主人。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斗爭鑄就的東北抗聯精神正激勵著后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忠貞、英勇、堅韌、團結。
(作者單位:東北烈士紀念館)
(編輯·謝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