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鄉村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成效直接影響到鄉村教育的整體質量。在數智時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帶來了新契機。然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中仍存在較多問題。探究人工智能賦能背景下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機遇、挑戰及實踐進路,對提升鄉村教師整體素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人工智能賦能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機遇
(一)資源重構:突破時空限制提升教育資源供給質量
在傳統的鄉村教育模式下,師生、家長經常會受到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困擾。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在智能教育平臺構建下,教師能夠整合視頻、課件等教學資源,享有更加靈活的資源獲取路徑。
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為例,它為鄉村教師提供了系統化、專業化的教學工具。應用這一平臺,教師能夠擴充教學設計內容,實現教學內容的連貫性,確保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在課堂上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能幫助鄉村教師動態解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化需求,提供更加科學的教學資源、教學建議,確保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順利進行。
(二)精準適配:基于學情診斷的個性化培訓模式創新
教師應用人工智能,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數據與能力進行分析,精準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進度及學習風格,通過對學生的精細化分析,生成更加科學、詳細的學情診斷報告,并基于診斷報告開展個性化教學。
同時,這也為教師培訓工作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分析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培訓機構能夠為教師制訂個性化的培訓方案,確保教師培訓工作的有效性、針對性。例如,利用智能研修平臺,培訓機構可以根據教師的實際教學需求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學習資源,確保教師專業素養及教學水平提升。
(三)能力延展:智能工具賦能教學全流程效能提升
在教育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能夠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基于實際需求,利用圖像、視頻及知識圖譜等不同形式進行教學,使得復雜的教學內容直觀化和生動化。并且,智能教學助手等工具能在課堂上模擬教師角色,為學生提供即時、精確的解答與指導,并進行學習情況的分析評估。此外,作業批改助手等AI類評估工具,能夠減輕教師的事務性工作負擔,使教師更多地關注教學模式創新、學生素質培養及自身專業成長。
二、技術嵌入教育場域存在的挑戰
(一)硬件困境:鄉村教育覆蓋盲區與運維難題
在河南部分鄉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和技術設備的部署不足嚴重制約了鄉村教師獲取、加工和應用數字化教育資源的能力。特別是在偏遠地區,由于網絡接入的數量和質量受限,教師無法正常訪問在線課程資源和拓展性教學資源,難以接觸到最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二)數字鴻溝:教師智能素養斷層與適應性焦慮
鄉村教師在智能素養層面呈現出較大的差異。部分教師存在智能技術采納程度和采納意愿較低的問題。根據相關研究,隨著教師年齡的增長,他們對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的認知呈下降趨勢,對人工智能的興趣也逐漸降低。還有部分鄉村教師因為缺少必要的智能技術培訓,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甚至出現適應性焦慮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智能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效果。
(三)倫理風險:人機協同中的價值沖突與主體性危機
在人機協同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可能會出現主體性危機,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過程中逐漸迷失自我,甚至失去自身的教育主體地位,使得智能技術成為教育的主導。在人工智能系統背后,也存在著復雜的商業部門的運作,涉及商業利益等復雜因素,從而導致教育的價值及公平性受到嚴重影響。例如,一些智能教育產品會更加強調技術的應用,忽視教師具有的人文關懷素養,導致教育價值的沖突。
三、人工智能賦能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
(一)政策驅動:構建\"政府—企業—高校\"協同供給關系
在進行教育引導的過程中,政府需發揮自身主導作用,制定相關政策,激勵企業和高等院校參與鄉村教師智能素養的培育工作。企業可貢獻先進的智能教育技術與產品。高等院校可提供專業的培訓課程及師資力量支持。政府可以和企業進行合作,為鄉村學校提供智能教育設備。高等院校可以和鄉村學校建立合作機制,開展教師教育研究工作。我們通過構建“政府一企業一高校\"的協同供給體系,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全面支持。
(二)分層進階:打造“基礎一應用一創新”三級能力框架
根據鄉村教師的發展需求及智能素養水平,構建“基礎一應用一創新\"的三級智能素養能力框架。智能素養基礎能力培養指針對教師智能技術的操作技能及基本認知能力進行培養。智能素養應用能力培養則注重提升教師將智能技術應用到教學活動中的能力。例如,教師利用智能工具設備開展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等教學環節。在智能素養創新能力培養環節,教師積極探索智能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創新應用,如進行智能化教學模式創新、教學評價改革和學情診斷等教學工作。分層、分類、遞進式智能素養能力培養,將逐步提升鄉村教師的智能素養水平。
(三)場景融合:開發本土化智能教育應用示范場景
我們結合河南省鄉村教師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依托一線教學名師和高校專家智庫開發本土化智能教育應用示范場景。在鄉村小規模學校,可以利用智能技術開展小班化教學、混合式教學、混齡教學等多樣化教學;在“三山一灘\"地區、革命老區等地,可以開發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智能化教育教學資源;通過建設示范性智能化教育場景,為鄉村教師提供可推廣、可復制的教學實踐案例,提高教師對智能技術的應用能力水平。同時,教育行政部門要鼓勵鄉村教師主動參與智能化教育場景的設計、開發和應用,激發鄉村教師的教育教學創新意識和開展智能化教育教學的積極性。
(四)評價革新:建立動態發展的智能素養認證機制
組建由高校專家、一線名師和教研員組成的智庫,令其針對教師數字素養組成維度,建立動態發展的智能素養認證機制,對鄉村教師的智能素養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智能素養認證機制應包括教師的智能技術知識和技能、智能技術應用和創新能力等方面。智能素養評價可以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如數字化教學設計案例、數字化教學展示課等。智能素養認證機制的實施,可激勵鄉村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智能素養水平。我們根據教師的智能素養認證結果,為教師提供個性化專業發展建議,確保教師專業發展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
四、結論
人工智能雖然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也帶來諸多挑戰。構建“政府一企業一高校\"協同供給體系,打造\"基礎一應用一創新”三級能力框架,開發本土化智能教育應用示范場景和建立動態發展的智能素養認證機制等實踐路徑,可以有效提升鄉村教師的智能素養,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
[本文系2025年度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人工智能視域下河南省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5-JS-JYYB-150)、2025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供需均衡的河南省鄉村義務教育教師資源優化配置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5-ZDJH-145)、2025年度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基于多模態數據分析的河南省鄉村教師智能素養評價體系研究\"(課題編號:252102210152)的成果](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