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實施后,義務教育階段的作業改革帶來了作業時長的顯著壓縮,但作業質量與家長滿意度等核心指標仍需要進一步提升。隨著《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全面育人目標的確立,現有作業體系在分層設計、動態反饋和多元評價上的結構性矛盾愈發凸顯。調查顯示,多數學生認為作業類型單調、內容枯燥且難以促進自身能力發展,教師嘗試的分層作業也因標準模糊(過度依賴學業成績)、設計機械化(簡單調整題目難度)及反饋滯后等問題陷入實踐困境。這些矛盾亟待通過系統性重構作業模式實現突破,為落實“雙減”與評價改革提供有效支點。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創新性提出并實施了“ 3+2, 分層作業模式,通過動態分層機制與梯度作業設計,為解決現有矛盾提供實踐經驗。
一、 3+2′′ 分層作業模式的構建與實施路徑
(一)內涵
4 3+2? ”分層作業模式是筆者基于因材施教理念,結合教學實踐提出的創新性作業體系,其核心包含“3層作業設計\"和\"2層學生\"兩個維度。
“3層作業設計”指的是將作業內容劃分為基礎型、能力提升型、創新實踐型三個梯度,進而形成“鞏固一拓展一創新\"的遞進結構;“2層學生”指的是根據學生綜合能力,將學生分為基礎鞏固層(A層)和拓展提升層(B層),并動態調整,避免標簽化,保障分層靈活性。
(二)設計原則
一是差異化原則。在作業難度、形式和作業量等方面匹配學生的實際水平(智力與非智力)。二是動態調整原則。周期性地通過過程性評價數據實時調整分層,確保學生始終處于成長的“最近發展區”。三是多元協同原則。教師、家長、學生共同參與作業設計與評價,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三)具體實施
1.學生分層
(1)分層依據
筆者綜合學生課堂表現、作業完成質量、單元測評結果、自評與家長反饋等多維度數據,把學生分為A、B兩層。A層主要針對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目標是夯實基礎,確保學生能夠達到課標的基本要求;B層覆蓋基礎扎實、學有余力的學生,注重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
(2)動態調整機制
每次分層周期結束后,教師根據上述維度數據對學生重新進行評估,再次分層。實驗數據顯示,每周期都有約 15% 的學生在動態調整中發生了層次變動。這個機制有效避免了學生被貼標簽等問題,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成就感。
2.作業分層
(1)梯度設計
基礎型作業緊扣課標核心知識點,側重基礎知識的鞏固與訓練,難度較低,強調知識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核心目標是幫助學生扎實掌握學科基礎知識,滿足基本教學要求。
能力提升型作業則結合課堂內容設計適度拔高的練習,注重知識的靈活應用和遷移,難度適中,聚焦學生綜合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任務形式多樣,如變式訓練、情景應用題等,核心目標是在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
創新實踐型作業重在引導學生探索學科知識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與創新,難度較高,注重實踐,任務形式如實際問題解決、創意設計、跨學科項目等,核心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高階思維能力。
(2)作業布置采用“必做+選做\"機制
筆者布置作業時,在基礎型作業、能力提升型作業、創新實踐型作業三層設計的基礎上,采用學生必做與靈活選做相結合的模式,即A層學生必做基礎型作業,選做能力提升型作業和創新實踐型作業;B層學生必做能力提升型作業,選做基礎型作業和創新實踐型作業。
這一設計既保障了分層目標的達成,又賦予了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權。例如,某B層學生若在某一單元基礎薄弱,可在必做能力提升型作業的基礎上通過選做基礎型作業查漏補缺,避免因分層限制其學習路徑的選擇。
(四)配套支持
教師培訓。學校定期組織專題研討會,提升教師作業創新和分層設計作業的能力;組織多學科聯合教研,提升教師的協同與創新能力。
家校協同。建立家長評價表機制,家長無須參與對學生作業的檢查與批改,也無須對作業質量進行直接評價,而是通過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時間管理、任務完成積極性等學習表象的維度,來反饋作業對學生學習習慣及綜合發展的影響。
技術支持。實際操作中,筆者結合人工智能的應用,實現智能作業管理與調整,優化學生作業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從而實現更科學、有效、便捷的動態分層,提高學生作業的合理性、高效性,并且減輕教師批改作業的負擔。
二、實施效果
(一)促進學生學業成績顯著提升
據筆者所在學校的實驗數據,“ 3+2 ”分層作業模式在一些班級實施以后,分層班級的學生在作業完成率、準確率及測評結果上均優于未分層班級。例如,分層班級作業完成率達 98% ,未分層班級達 85% ;分層班級學科測評結果均高于未分層班級;分層班級中 82% 的學生有主動選做作業的經歷,作業積極性遠超未分層班級。
典型案例顯示,某A層學生通過必做基礎型作業鞏固知識后,嘗試選做創新實踐型作業“設計數學游戲”,不僅提升了學習興趣,還實現了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索”的轉變。
(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信心
問卷調查表明,分層班級中 88% 的學生認為分層作業更有趣、更具挑戰性,而未分層班級中僅有 45% 的學生對作業表達出了正面情緒。有學生指出,自從采用了分層作業模式后,大家有了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也更愿意主動嘗試有一定難度的題目。此外,動態調整機制讓學生感受到\"進一步被認可”,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
(三)教師專業能力得到提升
通過分層作業的設計實踐,教師逐步掌握了差異化教學策略。例如,數學學科的“階梯式應用題\"設計方法,在同一題目設置不同難度的幾個小問題,靈活兼顧了A、B層學生的需求。
(四)家校協同育人能力進一步深化
家長參與評價后,對作業改革的認可度從60% 提升至 92% 。某家長表示:“以前只看孩子作業的對錯,現在更多關注孩子完成作業的態度、時間管理是否合理等,孩子的作業質量也有所提升。”
(五)促進教育公平與核心素養落實
4 3+2′ 分層作業模式通過動態分層和多元評價,打破了傳統作業“優生吃不飽、弱生跟不上”的困境。在實施過程中,‘ 3+2: ”分層作業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挖掘了學生的特長,促進了“五育\"并舉。以某B層學生為例,因其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與溝通能力,對實踐性任務駕輕就熟,在創新實踐型作業中表現卓越,其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展現出的能力被納入綜合評價體系。這一舉措不僅是對該學生多元能力的認可,更是“五育”并舉教育理念在作業設計與評價環節的生動實踐。總之,分層班級學生在素養測評中,合作能力、創新思維等方面的測評指標均顯著高于未分層班級,充分驗證了該模式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
三、結語
4 3+2? ”分層作業模式是\"雙減\"背景下作業評價改革的重要實踐創新。它通過動態分層機制、梯度作業設計和多元協同評價,實現了作業從“統一化\"向“個性化”從“知識訓練”向“素養培養”的轉型。筆者所在學校的實驗數據表明,該模式不僅提升了學生學業成績,更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和家校共育生態的構建。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和分層模式的深化與推廣,這一作業形態有望為義務教育階段作業評價改革的發展提供更多借鑒價值。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研究課題“作業評價改革下初中分層作業的實施路徑研究\"的成果。立項編號:hnzypj230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