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芳草綠!每當看到學校勞動實踐基地生機勃勃的景象,孩子們種植、收獲時激動的叫喊聲、好奇的爭論聲便在我耳邊縈繞…此時,我這個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從教近30年的農村小學教師,不禁深感勞動教育對于當代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在我看來,勞動教育的本質是生活教育,極具人間煙火氣。從小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既是今后生活的需要,又是未來生存的需要,更是讓生命更好地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多年來行走在“創新勞動教育形式,開發勞動教育渠道\"的探究路上,積極參與河南省鄉村學校“綠色點亮生活,健康護佑生命”主題實踐活動,對勞動教育實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探究。
一、更新育人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勞動教育基地是學生校內勞動實踐基地,以“責任田”的形式分給各年級各班,利用勞動課及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勞動實踐基地進行勞動鍛煉。勞動教育基地主要讓孩子們經歷植物生長的全過程,讓孩子們以天地為課堂,從狹小的教室走進寬廣的大自然,從單一的課本走向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
所謂綜合素養,是指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素質協調發展,強調身心和諧、知行合一、文理兼修三者的統一,使學生能夠在新時代背景下適應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變化與挑戰,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形成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必備的價值觀念、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
在素質教育及“雙減\"政策全面推進的當下,勞動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已不只是單純的勞動教育課,而是“五育”中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的一環,價值和意義日益凸顯。因此,作為新時代教師,我們應及時摒棄以成績為主的功利思想,深化對勞動教育的認識,牢固樹立“天地即課堂,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懂得勞動教育不僅是培養學生勞動技能的過程,還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徑。
二、打破學科壁壘,融合創新實踐活動內容
(一)立足本土文化,拓寬實踐場域
學校可依托勞動教育基地,立足本土文化特色,開展德育主題活動,與周邊社區結對,形成勞動實踐立體場域。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班級“責任田”,種植向日葵、花生、紅薯、玉米、小麥等,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勞動、觀察,并體會收獲的快樂。這里不僅是學生的勞動實踐基地,更是其品質形成的“體驗地”。學生在動手、動腦、嘗試、探究中,不僅體驗到了勞動與創造的樂趣,還激發了學習種植技術的興趣,同時培養了協作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熱愛勞動、樂于探究的勞動品質。
(二)打破學科壁壘,創新實踐活動
在教學中,教師要投入心思,敢于打破學科壁壘,充分借助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引導學生在勞動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善于發現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聯結點,實現多學科融合。
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融合:引導學生觀察勞動過程后寫作,誦讀勞動主題詩歌、散文,參與勞動主題演講活動,創編勞動主題兒歌,等等。
勞動教育與數學教學融合: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種植過程中的測量、質量、發芽率、單價與總價等實際問題。
勞動教育與科學教學融合:講解科學知識,組織科學實驗,引導學生關注農業科技。
勞動教育與藝術教學融合:進行繪畫手工創作,設計盆景造型,組織攝影、故事表演等成果展示活動。
(三)借助校本課程,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在勞動教育與多學科融合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和教科研有機結合起來,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在項目式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目的。與此同時,校本課程自然成了學校環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載體。
例如,學校“朵朵花兒向陽開”向日葵校本課程的開發,豐富了實踐活動內容,育人效果顯著:種植活動與科學有效融合,讓學生了解向日葵的生長習性、生命周期、培育養護等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與語文學科有效融合,通過閱讀繪本故事、寫觀察日記、詩歌朗誦等形式,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學素養;與數學學科有效融合,運用測量、計算、統計等方法,記錄向日葵的生長數據,分析生長規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應用能力;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通過品讀向日葵的花語,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
三、多元獎勵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對于小學生而言,只有教師、家長共同參與的勞動實踐活動,才是最有趣、最受益、最完美的教育。因此,在實踐中,我們可以邀請有經驗的家長參與學校勞動教育活動,家校合作進行科學引導,幫助學生學習并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共同見證學生的成長和進步。為達到人人參與的目的,我們還可以將勞動實踐教學由校內延伸到校外,鼓勵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親身體驗勞動的艱辛,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和收獲的喜悅。
同時,學校以家長、教師、學生互評的綜合評價形式,創新多元評價獎勵機制。例如,學校設立“最美勞動之星\"“種植小能手”“最佳團結合作小組”等獎項,并且從每次收獲的成果中挑選出一部分作為獎品,分發給學生,以此激發他們的動力,讓他們懂得努力就會有收獲、勞動最光榮的道理。
綜上所述,無論是學科教學還是勞動實踐活動,學校和教師都應該站在全面育人的制高點,依托學校勞動教育基地,關注責任教育和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進而在勞動實踐活動中回歸教育本真,讓孩子們走出課堂、走進自然,知行合一,實現全面成長。
(責編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