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建議以發展學生勞動素養為導向,統籌設計課程任務群,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促進學科間融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培養良好的勞動品質。[下面以“日常生活勞動”主題為例,探索跨學科背景下勞動課程任務群的設計路徑。
一、深研課程標準,明確勞動素養
“標準\"建議:一、二年級側重選擇日常生活勞動,三年級及以上年級的勞動課程應包含三類勞動主題,即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可見,日常生活勞動貫穿整個小學階段,做好此類課程任務群設計至關重要。
日常生活勞動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四個任務群。在清潔與衛生任務群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垃圾分類意識和維護衛生意識,讓學生感受勞動的價值;在整理與收納任務群中,促進學生養成整理習慣、具有管理能力、感知勞動辛苦及樂趣;在烹飪與營養任務群中,著重培育學生的安全勞動意識和生活自理意識,形成家庭責任感;在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任務群中,引導學生初步具有家用電器使用安全意識和器具保養維護意識,形成生活自理能力。
“標準”明確指出,在日常生產勞動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勞動、熱愛勞動等勞動觀念;在發現問題、選擇合適技能解決問題的勞動過程中形成勞動能力;在安全勞動、規范操作中養成勞動習慣和品質,形成勤儉節約、不畏困難、勇探索、求創新等勞動精神。
二、調查勞動教育現狀,分析實施策略
(一)勞動教育現狀
1.教學內容:勞動教育的教學內容以日常生活勞動為主,如打掃教室、整理書包等,而生產勞動(如種植、手工制作)和服務性勞動(如社區服務、公益活動)的內容安排較少。
2.教學方法:勞動教育的教學方法以傳統講授法為主,大多由教師通過口頭講解勞動的意義和步驟,而體驗式和實踐性的課時安排較少。教師主要通過PPT展示勞動過程,使得學生缺乏動手操作的機會,從而導致學習效果不佳。
(二)實施策略
基于對以上勞動教育現狀的調查,提出以下實施策略:
1.任務設計結構化
將勞動課程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構建跨學科課程內容體系。例如,在語文課上,可以結合《憫農》等古詩,引導學生理解勞動的意義;在科學課上,可以設計種植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體驗生產勞動;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可以結合社區服務主題,組織學生參與公益活動。通過跨學科融合,勞動教育不再是孤立的課程,而是與其他學科相互支撐,共同形成結構化的課程體系。
2.任務實施實踐化
深化\"做中學”\"學中做\"的理念,強化知行合一。具體來說,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農場的管理,讓學生親手種植蔬菜、澆水施肥,并通過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體驗勞動樂趣,獲得勞動技能。這種實踐性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能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合作意識。此外,學校還可以與社區合作,組織學生參與垃圾分類宣傳、敬老院服務等實踐活動,將勞動教育與社會需求相結合
3.任務資源多元化
充分挖掘家庭、學校、社會的勞動教育資源,擴展學生勞動實踐基地。學校可以與當地農場合作,建立校外勞動實踐基地,讓學生體驗農業生產;與社區合作,開展“小小志愿者\"活動,讓學生參與社區服務;與家庭合作,設計“家庭勞動日”活動,鼓勵學生在家參與家務勞動。通過多元化的資源整合,勞動教育的形式會更加豐富,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也會顯著提升。
4.任務評價反思化
建立完善的勞動評價體系,將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具體來說,可以通過設計“勞動成長檔案”,記錄學生參與勞動的過程和成果;通過自評、互評、師評等方式,全面反映學生的勞動素養。例如,在校園清潔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自評反思自己的勞動態度,可以通過互評學習他人的優點,也可以通過師評獲得專業指導。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能幫助學生不斷改進和提升。
總之,勞動教育的實施需要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力量等方面進行全面優化。通過任務設計結構化、任務實施實踐化、任務資源多元化和任務評價反思化,可以有效提升勞動教育的質量,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和實踐能力。另外,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協同合作,也是勞動教育成功的關鍵。
三、合理規劃項目,促進學科融合
在勞動教育中,合理規劃項目,促進學科融合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通過將勞動課程與其他學科有機結合,學生不僅能在勞動實踐中掌握技能,而且能在跨學科學習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一)項目規劃結構化
在“日常生活勞動”主題下,勞動課程的任務群設計應遵循“任務序列化、任務綜合化、任務科學化、任務形態多樣化”的原則。這意味著勞動課程的任務設計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要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逐步遞進、層層深入。一年級學生從“整理書包\"開始,逐步過渡到二年級的“餐具清洗”,再到三年級的“食物分類”等。這種序列化的設計,可以確保學生隨著年級的增高逐步掌握更復雜的勞動技能,同時也可以在不同階段形成相應的勞動素養。
(二)勞動任務融合化
教改動態
勞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的融合是跨學科背景下課程設計的核心理念。將勞動教育與語文、科學、道德與法治等學科相結合,可以使勞動教育不再是單一的技能訓練,而是與其他學科相互支撐,共同形成的綜合性學習體驗。在學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基礎上,將勞動課程與學科課程整合設計,合理規劃主題項目,構建勞動課程內容體系,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選擇相應勞動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日常生活勞動”主題為例,可以設計以下項目,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科融合(見表1)。

這種跨學科的融合設計,使得勞動教育不再是孤立的課程,而是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共同形成的結構化課程體系,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
“日常生活勞動”跨學科項目規劃表的設計以“任務序列化、任務綜合化、任務科學化、任務形態多樣化”為導向,依托家、校、社的現有資源開展活動,充分挖掘了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學生耳熟能詳的陳嘉庚先生的精神:忠公、誠毅、勤儉、創新,與勞動課程的課程理念不謀而合。通過將勞動實踐與校園文體活動相結合,學生能夠在沉浸式的勞動體驗中深刻感受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這種本土化的設計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而且可以使勞動教育更具地方特色,從而引導學生走向實踐,深刻感受勞動的價值,提高自身的勞動素養。
四、聚焦勞動評價,實現五育并舉
勞動評價是勞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對學生勞動成果的評估,更是對學生勞動素養、勞動能力和勞動精神的全面考察。借助科學的勞動評價體系,可以了解學生在真實勞動情境中的實踐情況和表現水平,為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目標。
(一)勞動評價多維化
任務群不同,評價的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日常生活勞動側重于衛生習慣,生活能力和自理、自立、自強意識的評價。勞動評價不能只是對勞動成果的簡單評價,而是要從多個維度對學生的勞動素養進行全面評估。以日常生活勞動“我為長輩做早餐”為例,勞動評價可以從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四個方面進行。
(二)勞動評價多向化
勞動評價不僅要關注勞動的結果,更要關注勞動的過程。通過過程性評價,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在勞動中的表現,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例如,在\"我為長輩做早餐\"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勞動過程,了解他們在勞動中的態度、技能掌握情況以及與他人的合作能力。同時,通過總結性評價,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勞動成果進行綜合評估,幫助學生總結經驗,提升勞動素養。
(三)勞動評價多元化
勞動評價不僅應包括教師的評價,而且應包括學生的自評和同伴的他評。通過自評,學生可以反思自己在勞動中的表現,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通過他評,學生可以從同伴的評價中學習他人的優點,改進自己的不足;通過師評,學生可以獲得專業的指導和建議。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幫助學生不斷地進行改進和提升。
基于勞動評價多維化、勞動評價多向化、勞動評價多元化,以“我為長輩做早餐”為例,可以設計如下勞動評價表(見表2)。

聚焦勞動評價,實現五育并舉是培育新時代人才的重要理念。勞動教育具有綜合性的育人價值,可以使德、智、體、美這“四育\"在勞動中獲得更深層次的發展。
綜上,跨學科背景下的勞動課程可以在深研課標、調查現狀、規劃項目、聚焦評價的基礎上,統籌設計勞動課程任務群,在任務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逐步成長為懂勞動、會勞動、愛勞動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李路鴿.小學勞動課程跨學科主題教學設計研究[D].洛陽:洛陽師范學院,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