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英語教學被賦予“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使命,強調通過實踐性活動發展學生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文化意識與思維品質。[項目式學習(PBL)作為一種以“解決真實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為突破上述瓶頸提供了新思路。基于項目式學習的英語綜合實踐教學具有顯著的優勢和效果。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英語,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還能培養其解決問題、獲取信息、團隊合作、創新思維和跨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2]
一、課程開發
(一)教材內容分析
從英語教材、教學內容出發,尋找有意義的主題,制定項目學習主題,明確目標與內容,保證綜合實踐活動的意義與價值。3人教版PEP英語三年級教材以“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語境為框架,構建邏輯嚴密的課程體系,深度契合新課標核心要求。教材通過主題化、情境化的語言輸人,為項目式學習(PBL)提供系統性支持,既注重語言知識的螺旋遞進,又強化跨學科整合與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轉型奠定基礎。
三大主題語境構建多維學習場域:“人與自我”聚焦身份建構與情感表達,“人與社會\"延伸社會責任意識,“人與自然\"融入生態探究,三者聯動突破課堂邊界,使語言學習與真實世界深度融合。英語教材采用螺旋遞進的方式設計語言知識,詞匯與句型在跨單元復現中實現從靜態識記到動態應用的轉化,為PBL任務分層提供內在邏輯,支持學生完成“輸入一建構一輸出”的能力閉環。單元主題呼應新課標“跨學科主題學習\"要求,以英語為工具整合科學、藝術等多學科,推動真實問題解決中的學科能力貫通。該教材通過主題架構、螺旋遞進與跨學科整合,為PBL校本化實施提供實踐框架。
(二)課程目標設計
如果要系統地、理智地、有序地研究一個教育計劃或者完成課程開發,那么首先要進行的就是確定所要達到的各種教學目標。基于“知識一能力一素養”三維目標框架,課程設計可遵循以下原則:
1.語言目標:分層遞進,整合驅動
在語言目標維度,課程設計遵循“整合性輸入一意義協商一創造性輸出”的遞進路徑。首先,通過情境化語言輸入激活學生聽、讀技能;其次,在小組任務中開展協商,強化說、寫技能的應用;最終,引導學生完成創造性語言輸出,實現從機械操練到意義建構的躍遷。
2.能力目標:角色賦能,問題導向
能力目標聚焦合作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協同發展。通過構建角色分工機制,引導學生在社會建構主義框架下發展責任意識與團隊協作能力。同時,鼓勵成果形式的多元化表達,允許學生選擇視頻日志、互動繪本或戲劇表演等載體,突破傳統紙質作業的限制,激發創新思維。
3.素養目標:知行合一,價值滲透
素養目標貫穿項目始終,通過真實任務實現“語言為用,素養為核”。在“家庭樹\"項目中,學生不僅運用家庭稱謂與職業詞匯完成訪談,而且通過對比中西家庭結構(文化意識),反思親情價值(情感態度);在“動物繪本\"任務中,語言表達(文案撰寫)與科學探究(棲息地分析)藝術創作(插畫設計)深度融合,培育批判性思維與社會責任感。
(三)課程設計原則
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補充,在加強學生學科素養、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校本課程的開發者是學科教師,在開發過程中需注意校本課程的目標、內容及形式應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學校實際及社會發展需要。為有效實現基于項目式學習的英語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的開發,本研究提出三項核心原則,構建結構化開發路徑,確保課程設計的系統性與實踐性。[5]
1.主題錨定原則:基于教材,關聯真實語境
單元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實踐平臺,它不僅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言,還能促進學生跨學科知識的整合與創新。通過解構教材主題的語用功能與文化內涵,設計既涵蓋語言目標又體現實踐價值的項自任務,避免學習活動與教學目標的脫節。該原則強調\"教材為基、生活為徑\"的雙向互動,確保項目設計既符合課程標準,又具備現實意義。
2.任務真實性原則:以問題驅動,以效用賦能
聚焦真實受眾需求與真實問題解決,構建“需求分析一實踐探究一成果交付”的任務閉環。通過設計具有明確社會用途的學習產品(如公共服務指南、文化傳播作品),強化語言工具性與學習內驅力的協同發展。任務設計需體現“學用一體\"特征,讓學生在解決復雜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遷移與能力進階。
3.結構化開發路徑原則:三階系統化建模
課程開發遵循“教材解構一目標轉化一動態適配\"的遞進式路徑。
教材解構:系統分析單元主題的知識結構、語言功能與素養滲透點,明確PBL的學科錨點。
目標轉化:基于“知識一能力一素養”三維框架,將教材目標轉化為分層任務包,涵蓋基礎應用、綜合探究與創新表達等層級。
動態適配:依據學情差異與資源條件,靈活調整任務復雜度與支持策略,例如提供差異化腳手架或拓展性資源包。
基于上述原則,本研究形成“主題一任務一評價”一體化的基于PBL的英語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模型,為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實施提供理論框架與實踐工具,助力英語教學實現從“知識傳授”向“育人賦能”的轉型。
具體課程設計如下圖所示:


二、實踐案例
(一)案例介紹
項目名稱:Making loving sandwiches for your family
以人教版PEP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2“情感表達”與Unit5“健康飲食”為內容依托,結合婦女節文化語境,構建“健康關懷與情感聯結”主題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基于項目式學習(PBL)框架,通過真實任務驅動語言整合與素養培育,踐行新課標\"實踐育人\"理念。設計聚焦三重目標:
1.語言整合:串聯“Wouldyoulike...?\"(飲食調查)與\"Iloveyou...\"(感恩表達),實現句型的功能化應用。
2.跨學科實踐:融合家政教育(安全操作)信息技術(視頻剪輯)與藝術設計(食譜視覺化),打造“英語 +' ”學習生態。
3.文化浸潤:借婦女節主題引導學生關注女性價值,滲透平等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實施遵循\"調研一設計一實踐一反思\"閉環路徑:學生通過雙語問卷采集家庭需求,設計愛心三明治并采購食材;婦女節當天完成三明治制作與感恩傳遞,最終通過云端故事開展多元評價。
(二)項目設計與理論依據

教師在設計綜合實踐活動時,可根據單元主題和單元教學內容從確定活動主題、制定學習目標、生成學習任務、提出驅動問題、設計學習活動和開展活動評價等方面入手。[7
本項目的驅動性問題設定為“Howdo youshowyourlovebymakingasandwich?”,以此串聯Unit2的情感表達句型(如\"Loveyou!\")與Unit5的食物詞匯及健康飲食知識。在基于問題解決的單元實踐活動設計中,教師圍繞核心驅動問題全面規劃實踐活動的啟動、執行和展示這一完整探究過程,以此激發學生的參與和探索精神。[8]
核心任務包含三個層次:首先,學生需使用目標語言\"Wouldyoulike...?\"調查家人的飲食偏好與健康需求,設計個性化食譜;其次,在婦女節當天親手制作三明治,融入英語感恩表達;最后,通過錄制短視頻闡釋食譜的健康設計與情感意義,形成“語言輸出一實踐行動一情感傳遞\"的完整閉環。跨學科整合方面,項目融合生活教育(節日文化理解與廚房安全)信息技術(視頻剪輯與電子書制作)及美術(食譜插圖設計),凸顯英語作為交流工具在真實場景中的應用價值。
(三)實施過程與階段性成果
項目實施分為三個階段,逐步推進語言能力與核心素養的協同發展。
第一階段聚焦語言輸入與需求調查。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習Unit2的情感表達句型和Unit5的擴展句式,設計雙語調查表,要求學生采訪家人,以收集飲食偏好與情感需求。
第二階段為實踐操作與創意表達。學生根據調查結果設計三明治并采購食材。婦女節當天,學生在家完成三明治制作,同步錄制英語解說視頻,涵蓋食材選擇與情感表達。此階段通過“動手做”與“開口說”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從機械記憶向意義建構的轉變。
第三階段側重成果展示與多維評價。班級內展示學生的活動照片,同時將短視頻匯編成云端電子書,通過二維碼供家長掃碼觀看。
(四)評價量表
在評價環節,教師應盡量做到評價對象多元化、評價內容全面化、評價標準合理化。本量表采用“三維度五指標\"框架,結合自評、互評、師評三方視角,全面評估學生的語言能力、實踐能力與核心素養發展。


(五)實踐效果
1.以項目式學習為依托,雙重賦能語言能力與情感教育
本教學案例的創新性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打破教材單元割裂,將Unit2的情感表達與Unit5的健康知識有機整合,解決“知識碎片化”問題;其二,以婦女節為真實情感載體,增強學習活動的文化意義與社會關聯;其三,借助信息技術擴大成果傳播范圍,通過短視頻與電子書實現家校協同育人。這些設計策略為核心素養導向的英語教學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路徑,印證了項目式學習在語言能力與情感教育中的雙重賦能作用。
2.以學生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聚焦實踐性問題整體設計活動
設計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應以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為出發點,確保活動內容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以學生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聚焦實踐性問題整體設計活動。英語綜合實踐活動學習主題的確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英語學習內容和現實生活確定任務及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探究,綜合運用英語和其他課程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拓展并加深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的認知與體驗。
3.以英語學科為基礎,融合至少兩門以上學科開展活動
本教學案例從整體出發,確定融合教學可能性,找出可以展開與其他學科融合學習的知識點和關聯點,建立學科知識和能力的橫向聯系,強化學科交叉共進協同育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4.以任務為驅動,突顯“做中學、用中學、創 中學”
英語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體現整體性,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習進程中各個環節的設計與實施有效促進實踐活動目標的達成。實施英語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時,全面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獲得,既對知識技能進行評價,又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創造性思維等納入評價范圍。
5.以課內為主,有效延伸課外,遷移生活學用結合
英語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陣地是課堂,但更多的是需要延伸到課外和生活中。本案例把學習實踐“搬到\"家庭和社會中,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加強日常生活體驗,在實踐和解決問題中自然融人勞動、科學、藝術等學科內容,做到學用結合、學思結合、學創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生活必備技能,促進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形成和發展。
基于項目式學習的英語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作為推動英語課堂深度變革的核心路徑,通過重構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內在關聯,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創新性實踐框架。通過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系統驗證了基于PBL的英語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在英語教學中的雙重價值:一方面,以真實問題為紐帶,將教材語言知識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促進語言工具價值的生活化落地;另一方面,通過情感浸潤與文化理解的任務設計,將學習過程升華為價值觀培育的載體,彰顯學科育人功能。通過教材主題與生活實踐的深度耦合,課程設計實現了從知識傳授向能力遷移的跨越。借助跨學科整合與動態評價機制,推動核心素養的具象化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盧海英.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小學英語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25,11(05):48-50.
[3]陳美虹.初中英語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與實踐策略—以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家鄉一日游”為例[J].學苑教育,2024(35):82-84.
[4]龔悅帆.基于學校場域的小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D].沈陽大學,2024.DOI:10.27692/d.cnki.gsydx.2024.000221.
[5]周娜.高中英語聽說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調查研究[D].西南大學,2023.DOI:10.27684/d.cnki.gxndx.2023.004394.
[6]王蕾.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小學英語單元實踐活動設計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5(01):61-63.
[7]楊華娟.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高中英語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探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4,47(08):52-55.
[8]李潤利,李鶴元.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小學英語單元實踐活動設計與實施[J].英語學習,2024(03):58-62.
[9]朱瑩.核心素養視域下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初中英語綜合實踐活動設計—以牛津譯林版八年級上冊Unit8Natural disasters中的Read-ing為例[J].新課程,2024(02):82-84.
[10]林莉.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與實施[J].天津教育,2025(06):183-185.
【注:本文系2024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培育課題“新課標下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小學英語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項目批準號:BPY24043)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