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來! 起來! 起來! ”
剛準備入睡的房東老太太氣得又一骨碌爬了起來她已經被閣樓上的租客吵了一整天了。他像個不用吃飯睡覺的瘋子,一會兒在桌子上興奮地打節拍,一會兒哼著曲子不停跛步,踏得樓板咯吱作響,現在居然還放聲高唱了起來。
老太太氣呼呼地爬上閣樓,把青年租客罵了一頓,青年這才反應過來,連忙再三道歉。
老太太哪里知道,青年在為一首歌譜曲他正把滿腔的熱愛、悲憤,傾注進每一個音符,而這首歌曲將會成為激勵中華兒女共同抗擊侵略者的戰歌!
這個青年就是聶耳。此時是1935年,日軍瘋狂入侵中國,大片國土淪喪,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聶耳迫切地想創作出喚醒民眾、鼓舞斗志的歌曲。
機會終于來了!聶耳的好朋友田漢是一位劇作家,兩年前,田漢曾隨慰問團到抗戰前線。當時日軍正向長城一線的軍事要隘喜峰口、冷口和古北口等地進犯,駐守長城的中國軍隊在全國抗日浪潮的推動下,奮起抵抗。這些英勇的中國軍人用大刀、手榴彈對抗日軍的飛機、大炮,以血肉之軀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但由于國民黨政府的對日妥協,駐守長城的中國軍隊得不到有力支援,奮戰兩個多月,傷亡慘重,終歸失敗。眾多愛國官兵血濺雄關的事跡激發了田漢的創作熱情,他創作了以抗戰為主題的電影劇本初稿,還以長城抗戰為背景,構思了電影主題曲的歌詞。可1935年初影片剛開拍,反動政府就以“宣傳赤化”的罪名逮捕了田漢。此時,聶耳的處境也很危險,但當他看到田漢留下的劇本,特別是看到“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這樣詞,感到無比激動,主動向負責繼續的導演提出:“把作曲任務交給我吧!我干!我保證好好完成!
為了譜好曲子,聶耳全身心地投入,幾乎廢寢忘食,夜以繼日。他不但譜寫了鏗鏘有力的曲子,還對歌詞稍加改動:把“每一個人”改為“每個人”;將“冒著敵人的飛機大炮”改為“冒著敵人的炮火”;在三個“前進”后,單獨再加了一個“進”字;在“我們萬眾一心”前加了三個“起來”一于是,就出現了故事開頭的一幕。
1935年7月,電影《風云兒女》上映,主題曲正是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
這蕩氣回腸、刻骨銘心的歌聲,唱出了全民族的滿腔悲憤,點燃了每個中國人強烈的愛國激情,激發了中國人民誓死保衛國家的英雄氣概。歌曲一經問世,迅速傳遍中華大地,成為時代的最強音!
令人遺憾的是,田漢和聶耳都沒能在第一時間聽到這首激勵全國人民奮起抗日的戰歌。1935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不幸溺亡,年僅23歲。當月,田漢出獄,得知聶耳遇難的消息,不禁失聲痛哭。
斯人已逝,杰作永生。聶耳和田漢共同創作的這首愛國主義的不朽戰歌,在以后的歲月里,深深融入每一名中華兒女的血脈,激勵著中華民族迎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迎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每當我們高唱這首雄壯、激昂的歌曲,胸中的熱血就在沸騰,前進的步伐就更加堅定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