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山,我們接著說水。“水”可以泛指河流、湖泊、海洋等各種水域。我們先說漢江、長江、黃河、淮河,下次再說“五湖四海”。
江、河、淮、濟(j丫)為四瀆
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在古代合稱“四瀆”。中國第一部詞典《爾雅》寫道:“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這句話的意思是: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都是獨流入海的大川。
你肯定會問,濟水在哪里呢?歷經地理變遷,濟水已基本湮沒廢棄了,只留下一些相關地名,如濟源市、濟南市、濟寧市。而不在“四瀆”之列的漢江則不服氣了:沒有漢江,哪里來的漢中?沒有漢中,哪里來的漢王?沒有漢王劉邦,哪里來的漢朝?沒有漢朝,又哪里來的漢族、漢字、漢語等稱呼?
所以,這起源于漢江的“漢”字,是中國歷史最鮮明的記憶,是中華文化最顯眼的符號之一。因此,我就從漢江說起吧!
漢”,盛大的河流
漢江發源于今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嶓冢山,經由今武漢市的漢口、漢陽中間匯入長江,全長1500 多千米,是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又稱漢水,那么為什么稱“漢”呢?
在《尚書·禹貢》中有句話:“蟠冢導漾,東流為漢。”《說文解字》中說:“漢,漾也。”也就是說,“漢”的上源稱“漾”,流到漢中一帶才稱“漢”。發源時的“漢”因為水流弱小,所以擬聲為“漾”,微波蕩漾的漾;等到“漾”越流越大了,才改稱為“漢”,“漢”也因此帶上了盛大、偉大的引申意義。
有趣的是,因為天上銀河的方向與漢水流向近似,都是從西北“流”向東南,所以銀河便有了“天漢”的稱呼。于是,只要人們提到“漢”,就會想到“天”,“漢”也就成為美好的字眼。公元前206年,劉邦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得了天下后,仍以“漢”作為帝國的國號。
追根溯源,我們發現,漢江的“漢”意為盛大的河流,漢族的“漢”意為偉大的民族。
長江的愛稱
說完漢江,再說長江和黃河。我個人認為,長江性情溫柔,黃河狂放不羈,也許把長江比作“母親河”,把黃河比作“父親河”,更加合適。
從地名上來說,長江本來專稱“江”,由于水量浩大,又稱“大江”。“大江”源遠流長,所以又稱“長江”。論長江之大,令人驚嘆:水量接近萬億立方米,是黃河水量的20倍;論長江之長,干流長約6400千米,雄居世界第三(前兩名是尼羅河、亞馬孫河)亞洲第一。然而,長江也因為太長,所以又有了許多約定俗成的分段名稱,這些名稱也可以看作是生活在長江兩岸的人們對滋養他們的長江的愛稱。

長江發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側,匯入東海。長江的源頭河段叫沱沱河。繼續東流,形成河面寬約30米的大河,名叫通天河,藏語則稱“直曲”。通天,是形容該河仿佛上可通天。直曲是什么意思呢?傳說,有頭從天而降的牛犢,它的一對鼻孔永不停息地流著水,這就成了通天河的水源,所以,“直曲”是牛犢河的意思。
愛護長江,人人有責
長江流域寬廣,不僅潤澤了依水而居的人,也養育了無數的水生生物。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不少水生生物也面臨著生存危機。其中,中華鱘、達氏鱘、長江江豚瀕臨滅絕,白暨豚、白鱘功能性滅絕。而曾經出現在餐桌上,被稱為“長江三鮮”的河豚、魚和刀魚也處于瀕危狀態。

長江再往下游流,便有了“金沙江”之名,此名源于江中出產沙金。金沙江流至四川省宜賓市與岷江匯合,始稱“長江”。長江奔騰到這里已經跑了3000 多千米,可依舊屬于上游呢。長江的別名還有,繼續看:比如,四川省宜賓市至湖北省宜昌市段,因為長江大部分在四川境內,故稱“川江”;其中自重慶奉節縣至湖北省宜昌市段,因為流經三峽地區,又稱“峽江”
長江在南京市以東地區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在這里,長江因為江面寬廣贏得了“洋子江”的名號,即海洋之子;又因流經古代的揚州地區,而得名“揚子江”。
愛稱眾多,各段分別命名,這就是“長江地名”的最大特點,彰顯了長江流域異彩紛呈的歷史與文化。
“江”與“河”
閱讀鏈接
受到“江”“大江”“長江”的影響,中國南方的河流多被稱為“江”;而受“河”“大河”“黃河”的影響,中國北方的河流多被稱為“河”。這是值得關注的有趣現象。

雙面黃河
相對于長江的分段命名,發源于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匯入渤海、全長5400 多千米、中國第二長的黃河,除了起源段有卡日曲(藏語意為“紅銅色的河”)、瑪曲(藏語意為“孔雀河”)等名稱外,其名可謂“一以貫之”,即先被稱為“河”,也習稱為“大河”,再通稱為“黃河”。
黃河得名的原因很簡單:由于流經土質疏松的黃土高原,河水挾帶泥沙奔涌而下,成了滾滾黃流。這樣的滾滾黃流,產生的影響又極為復雜:一方面,黃河塑造了上游被稱為“塞上江南”的河套平原,“堆”出了下游被稱為“天下糧倉”的華北平原,所以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古代的中國人認為大地是黃色的,黃色象征著豐收,中國的“人文始祖”也稱黃帝。另一方面,也是黃河的“黃”,即泥沙含量太大,造成了黃河易淤積、常決口、頻繁改道三大問題,使黃河治理成為自古至今始終備受關注、關乎天下安危的大事。
淮河,鳥兒的棲息地
從前的黃河,一向是桀驁不馴的,并且會“橫行霸道”。以位居黃河與長江之間、發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作為中國東部南北地理分界線的淮河來說,因為黃河歷時700多年(1128—1855)的奪淮入海,從曾經的水清、槽深、利航,變為了“兩頭高,中間低”的扁擔河,成了上游水留不住、中游水流不動、下游水流不出的一條苦難的河。
好在長江“接納”了淮河這個可憐的“孩子”,允許它南下揚州三江營,投入自己的懷抱,避免了淮河的“滅頂之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大力整修淮河,增添了再造的入海水道、灌溉總渠,千里淮河這才重新走上了“名實相符”的漫長道路。
千里淮河原本是條碧波蕩漾、魚游鳥翔的美麗之河。“淮”字的左邊是“”,這表示它是條河。淮河最早的時候就叫“淮”,后來才有了“淮水”“淮河”的稱呼。“淮”字的右邊是“隹”。“隹”是什么?是短尾巴鳥的統稱!這恰好反映了淮河的水文特征。種類繁多的短尾巴鳥,如隼、雁、雀等,常在淮河的水面上自由自在地飛翔、嬉戲,而鳥的叫聲可能就是“淮”字的讀音。這樣的淮河,才是“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富饒美麗的淮河!
河流孕育著文明,文明豐富了河流。民族的漢江,自然的長江,人文的黃河,環境的淮河,如此江河,正所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不廢江河萬古流!
淮河岸邊戲繞梁
淮河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全長約1000千米。淮河之上鳥聲啁啾,淮河兩岸戲聲繞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