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需求
特殊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比普通兒童面臨更多的困惑或適應障礙,更容易出現心理危機?與問題行為,比如孤獨、自卑等等。建設無障礙心理環境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樹立自信,獲得積極情緒體驗,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基于此,我校把建設無障礙心理環境列為學校融合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二、主要思路
我校設計并組織了“1234”建設融合學校無障礙心理環境行動,即通過一條主線、兩個提升、三級推動、四方協同,共同搭建普特融合橋梁,營造愛和理解的校園氛圍,消除特殊學生的心理障礙,培養積極樂觀心態,建立良好行為模式,提高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包容度、接納度,形成融合學校無障礙心理環境建設體系,構建學校無障礙心理環境系統,促進普特深度融合,打造融合教育品牌特色。
?三、具體舉措及成效
(一)堅持“關注心理健康,促進普特融合”一條主線
學校大隊部制訂建設無障礙心理環境工作計劃,召開會議,舉辦“5·25”心理健康月,加強融合教育宣傳,打消部分師生、家長頭腦中存在的隨班就讀影響普通教育、降低教學質量的片面認識,提高思想認識,形成人人關心、愛護、支持的氛圍。
(二)抓軟件、硬件兩個提升
1.硬件建設
(1)整合資源教室。按照省市級文件精神,學校建設了融合教育資源教室,共計七十多平方米。資源教室還劃分了不同的功能區,如個體咨詢區、益智區、放松區和宣泄區,添置必要的座椅、沙發、電腦,配備沙盤、放松椅、宣泄人等設備,配備蒙氏教育教具、康復訓練工具以及圖書,相關的制度規范也逐步健全,保障了特殊兒童社會化功能需求和被關愛的專屬心理需要。簡潔、溫馨、舒適、安全的環境布局,營造了一個舒心的環境。資源教室還為特殊學生建立了康復檔案,實現了“一人一案”“一人一檔”。
(2)有效利用戶外空間。操場、沙坑、紫藤連廊、法桐小道、儒家文化走廊都是我們心育的陣地,讓特殊兒童于無聲處融入校園,獲得歸屬感。
2.軟件建設
(1)專業師資配備。組建包括15名國家二、三級心理咨詢師和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利用大課間、課后服務等時間,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如執教《擁抱不完美的自己》《生命的四季》,進行曼陀羅繪畫等,在自我認知、情緒情感、人際關系、社會適應等方面進行心理輔導;建立知心姐姐信箱,在“飛鴿傳書”中耐心地寬慰、疏導學生;定期參加專業培訓、探索自我成長,專業比賽同樣碩果累累,更新了專業知識,提升輔導技能。
(2)課程教學調適。以個別化教育計劃(IEP)為導向,開設“解憂雜貨鋪”心理社團、家庭教育、主題班會等課程形式,開展障礙體驗?、朋友雕塑、具身認知練習、注意力訓練、正念冥想、特殊兒童主題繪本閱讀??等個別化課程內容。采用學生自評與生生互評?、教師評價?、家長反饋?等三級課程評價。將無障礙心理支持融入學校課程,讓特殊學生在融合課程體系里,收獲友誼,體驗學習的成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質。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跨學科融合。通過普法宣傳,以德育心;舉辦陽光體育節,以體強心;組織“我做小講師”展播,以智啟心;建設班級文化陣地,以美潤心;開發勞動實踐基地,以勞健心。五育并舉,共同助力無障礙心理環境建設。
(4)信息化平臺支持。依托濟寧市學生心理健康數字化服務平臺,通過科技手段監測、篩查、評估、追蹤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實現一站式管理。
(三)管理層、教師層、學生層三級推進
落實責任分工,分層推進,成立無障礙心理環境建設領導小組,建立健全組織體系,統籌規劃政策制度、組織實施和評估反饋。組部長、班主任、任課教師創新工作方法,建立心理聯絡員,布置主題手抄報等,精準打造教師的三個新身份——“偵查員、工程師和救援者”。大隊委、班干部、熱心同學開展“手拉手”朋輩輔導、“太陽星星月亮”小組幫扶,心理委員敏銳觀察,有需求的同學主動求助,同學之間互相安撫,一起玩沙盤。自上而下形成建設無障礙心理環境的三級推進體系。
(四)“家校社醫”教聯體四方協同
要做到整合資源,協同育人。深入家訪、召開家長座談會,爭取普特兩種家庭對殘疾兒童的無條件支持。邀請資源中心指導,普及全納理念,為無障礙心理環境創設提出改進意見。聯合山東省耕讀心理工作室,為特殊兒童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讓普通學生家長打消疑慮、開懷接納,鍛煉孩子合作與動手能力。參加2024泰山科技論壇——第二屆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與身心疾病防治學術會議,為特殊兒童身心成長提供醫學和精神衛生服務。與街道共同組織“鄰里一家親”社區服務等活動,培養特殊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和樂于助人的優秀品質。為我校建設融合教育無障礙心理環境體系提供多路徑支持。
四、實踐反思
(一)構建融合教育綠色生態系統的緊迫性
單絲不成線,獨木難成林。融合教育在各方面對普校和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推行中也遇到不少挑戰。面對與日俱增的融合教育需求,在全社會構建融合教育綠色生態系統迫在眉睫。
(二)形成無障礙心理環境系統是重中之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設無障礙心理環境系統是構建融合教育綠色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呼吁:關愛心靈,心向陽光,用心呵護,欣欣向榮!
(三)未來展望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以后的融合教育工作中,還要做到三個繼續:繼續完善政策法規,繼續加強專業技能培訓,繼續提升公眾認知和接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