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暑熱癥,為嬰幼兒時期特有的疾病,尤以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多見。臨床以長期發熱不退、口渴、多飲、多尿、汗閉或少汗為主。本病的發生,與氣候有密切關系,小兒臟腑嬌嫩,機體調節功能未發育完善,暑氣侵襲,故而發病。一般發病時間多集中在6—8月,而南方因炎熱時間較長,所以發病時間也相應延長。部分患兒可連續發病幾年,再次發病時癥狀相對較輕,病程也較短。
治療當以清暑益氣、養陰清熱為主,中醫辨證施治,一般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暑傷肺胃型:本證多見于素稟陰虛的患兒。患兒除發熱、口渴、多尿、汗閉或少汗外,煩躁較為明顯,食欲改變不大。發熱雖高,病程雖長,但無頭痛、惡風、惡寒和神昏驚厥等癥狀。中成藥可選用金梅清暑顆粒、復方金銀花沖劑,或雙清口服液搭配生脈飲口服液。
2.脾陽不振型:本證多見于脾胃素虛或久病不愈的患兒。主要表現為發熱或高或低,面色蒼白,氣短懶言,肢軟乏力,睡時露睛,納呆,口渴,尿多而清長,大便溏薄。中成藥可選用柴胡口服液搭配黃芪口服液,或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搭配參苓白術散。
3.下虛上盛型:本證多見于脾腎兩虛的患兒。癥狀除發熱、口渴、多飲、多尿、汗閉以外,多見精神萎靡不振,虛煩不安,面色蒼白,下肢清冷,食欲減退,小便頻數而清長,大便稀薄。中成藥可選用鹿茸口服液搭配清開靈口服液,或二仙口服液搭配銀黃口服液,或人參固本口服液搭配雙黃連口服液。
常規治療時,還可配合以下方法外治:
(1)取紫雪散1支,加清水適量調成稀糊狀后敷于患兒肚臍處,用傷濕止痛膏固定,可清熱解毒。24小時換藥1次,一般用藥1天體溫即可下降至正常范圍。
(2)將紗布用柴胡注射液浸透,取出將其覆蓋于患兒肚臍處,敷料包扎,膠布固定,可疏風散熱。每日1換。
(3)將柴胡注射液置于滴鼻瓶中滴鼻,每次1~2滴,兩側交替進行,可疏風散熱。每小時1次,直至體溫恢復正常。
(4)取適量風油精,加少許溫水混合均勻,待溫度適宜時給患兒足浴,可疏風解表退熱。每日2次,每次10~20分鐘。
(湖北遠安縣中醫院 胡獻國 郵編:44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