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7-0015-05

2022年8月12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實施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20222025)的通知》[(簡稱“雙名計劃”)并明確要求,“雙名計劃”要以工作室為核心載體,創新探索名師名校長培養機制和輻射引領帶動機制,通過建立健全分層分類、階梯式教師成長發展體系,跨區域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形成名師名校長與骨干教師協同發展的生態模式,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共生與教育智慧的協同創新[1]。基于此,成都市江華名師工作室在江華老師領銜下,著力打造“區域中小學生態體育‘一校一品’”項目,針對幼兒與中小學開展體育課堂教學、課程建設、器材創新、陽光體育等研究。圍繞成都市中小學名師工作室的總體目標,遵循優秀老師的成長規律,以“專業引領、同伴互助、交流研討、共同發展”為宗旨,打造了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網絡媒體為交流載體,融科學性、實踐性、研究性于一體的學習共同體與教師發展共同體。工作室以“三生·五共”為工作理念,指導“三階遞進”運行體系構建和多維協同策略實施,推動工作室成員基本技能有提升,教學方法有創新,課堂教學增效率[2],課題研究出成果,網絡建設有特色,促進工作室成員向教育教學專業化發展,在學科內發揮示范、帶頭和輻射作用,形成名優群體效應,實現領銜人和成員共同發展,帶動區域學校體育教育質量提升[3]。
一、以目標聚方向:“三生·五共”理念下體育名師工作室的發展導向
在體育教育高質量發展訴求下,成都市江華名師工作室構建了“三生·五共”理念框架,以生命、生活、生態為基石,借共振、共情、共生、共享、共進路徑,賦能體育教學實踐與團隊發展,為體育名師工作室建設及體育教育創新提供思路。“三生·五共”理念的本質是通過系統化、協同化的思維,將“三生”(生命、生活、生態)與“五共”(共振、共情、共生、共享、共進)的發展脈絡相結合,其核心是通過“多元參與、同促共進、成果普惠”,實現整體效能增值,這與體育教育的實踐性、團隊性、開放性特征高度契合。
“三生”內核闡釋。一是生命,體育教育的價值原點。體育教育以尊重生命、促進生命成長為根本。通過體育鍛煉,培養學生抗挫折、堅韌品質,讓學生在運動體驗與挑戰中領悟生命力量,這契合體育學科立德樹人、健全人格的使命。二是生活,體育教育的實踐場域。體育源于生活且服務生活。掌握運動技能是學生參與體育生活的基礎,從課堂延伸至課外,構建以體育人的生活教育生態,讓體育成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助力健康生活習慣養成。三是生態,體育教育的系統支撐。體育教育生態涵蓋內外部環境。內部尊重個體差異,構建協同育人生態,打破體育教育邊界,形成開放、動態、可持續的體育教育生態系統,保障體育教育長效發展。
“五共”路徑解析。一是共振,凝聚團隊發展動能。理解團隊成員情緒,關注成員教學困惑、專業訴求,營造情感聯結場域,激發共研熱情,以體育教學難點、創新點為引力,開展課題研究、課例打磨,驅動團隊專業成長。二是共情,深化體育育人溫度。工作室成員相互理解教學風格、育人理念差異,協同優化教學,分享教學案例,以共情提升體育教學情感感染力,讓體育課堂更具溫度。三是共生,構建協同發展格局。尊重成員個體差異,為成員搭建特色發展平臺,共享資源、共研項目,構建“教-學-研-訓”共生體,推動體育教育協同發展。四是共享,盤活體育教育資源。共享聚焦資源整合與流動,打破成員間資源壁壘,制定共同目標,圍繞體育育人、教學創新等,統籌資源投放,讓優質體育教育資源在工作室內部及輻射區域高效流轉。五是共進,錨定專業發展方向。以共同目標為引領,推動團隊發展反哺學生,將團隊專業成長轉化為教學質量提升,助力學生體育素養進階,實現“教學相長、團隊共進”的工作室良性發展循環(圖1)。
二、以協同促發展:江華名師工作室的建設與實踐探索
(一)成都市江華名師工作室的工作室概況與發展定位
成都市江華名師工作室由成都市體育學科帶頭人、中小學正高級教師、青羊區體育教研員江華領銜,聚焦“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改革”“中小學體育課程體系構建”“中小學生態體育器材創新與實踐”三大方向,現有成員25人,涵蓋成都市22所中小學體育教師、市州(縣)體育教研員及四川省涼山州、資陽市中小學體育教師。工作室以“專業引領、同伴互助、交流研討、共同發展”為宗旨,構建了“技能提升一實踐創新一生態構建”三位一體工作室發展模式,致力于打造區域中小學體育教育的“協同發展高地”(表1)。

圖1江華名師工作室“三生·五共”發展理念框架
工作室發展定位基于健康中國藍圖,以體育教育為載體,挺直中國青少年的脊梁。依據成都市教育局設立名師工作室的要求,結合學科教學的特點,將本工作室建設定位在體育教師“科研的平臺、成長的搖籃、名優的集群、優質的輻射”。以“強師、增質、提效”為工作主線,以有效課堂研究、校本教材研究、課題研究、成果評審為重點,以教學技能展評、專題研修、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為突破口,積極創建優秀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培養平臺,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骨干教師隊伍建設,努力實現體育教師隊伍的高質量發展[4]。
(二)工作室人才孵化:構建分層協同的立體化培養體系
1.分層培養機制:三階遞進的協同成長模型
工作室基于教師專業發展規律,將成員分為“新手教師(35歲以下)、骨干教師(35-45歲)、卓越教師(45歲以上)”三個層級,并構建了“基礎夯實—能力提升—引領輻射”的立體化培養體系。通過“師徒結對+項目共研”雙驅動,實現跨代際協同發展。當前針對工作室的新手教師(占比 28% ):實施“青藍工程”,每位新教師配備1名職稱在高級以上的教學師父,通過“備課協同一磨課共研一教學反思”三輪打磨,三年內工作室青年教師在區級及以上的各類賽課活動中斬獲一等獎10余人次[5]。
工作室骨干教師(占比56% ):通過組建“體育課程資源開發共同體”,圍繞“中小學課間體育活動生態化實施探索”“體育器材設施創新開發研究”“新興體育運動項目校園推廣”等五大項目開展協同攻關,獲得17項體育器材改造國家實用專利證書,相關課例獲教育部基礎教育精品課2項,成員主持省市級哲社課題7項。
工作室卓越教師(占比16% ):旨在打造“教學主張孵化坊”,通過成都市體育聯盟聯合教研、跨區域學術沙龍等形式,推動個性化教學風格凝練。工作室領銜人江華的“校園生態體育”教學主張已形成區域影響力,相關成果已在四川省20余所學校實施推廣,相關經驗在《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四川電視臺》《成都日報》等官方媒體進行專題報道推廣。其中論文《生態體育活動課程建設》獲全國教育創新科研成果二等獎,指導4名教師獲省市級榮譽稱號。
表1成都市江華體育名師工作室成員構成基本情況

2.數據賦能評價:“三維成長檔案”動態評價體系
一是工作室成員的專業能力。量化教學競賽、論文發表、課題成果等硬指標。近三年成員獲國家級獎項12項,省級獎項30項。二是工作室成員的協同貢獻。設置“團隊協作分”,考核參與教研活動、指導青年教師、共享資源等行為,已累計開展跨校協同教研30次,生成優質課例資源庫(含視頻課例 45+ 節)。三是工作室成員的輻射效能。追蹤成員在區域內的示范作用,強調卓越教師需結對幫扶2~3所薄弱學校。近年來累計開展名師講座、各級培訓和送教下鄉50余場,覆蓋教師6000余人次。
(三)共同體價值共創:多維協同的體育名師工作室實踐創新路徑
1.校際協同:構建“1+N”聯盟共同體
以工作室為核心“1”,聯合23所中小學“N”,成立體育教研聯盟共同體,通過三大機制實現資源流動。通過教研協同,每月開展“線上集體備課”,運用騰訊會議、釘釘等平臺,累計生成跨校共享教案 100+ 套,創建聯盟校體育課堂教學視頻庫。
2.區域協同:城鄉結對的“雙師”模式
一是線下送教。通過建立“1+2”幫扶網絡(1個核心成員結對2所鄉村校),年均開展“菜單式”送教(含示范課、專題講座、體育改造器材使用培訓)20場,創新“中心城區 + 郊區新城”,覆蓋新都、郫都、簡陽、蒲江、金堂、邛崍、大邑和涼山州、資陽市等多個市區縣,如工作室成員成都市草堂小學西區吳丹平老師在“送教下鄉”活動中展示的《折返跑》課程,將游戲化設計與運動技能教學結合,被評為“優質課例”,并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22年高質量課堂展示中被評為“最具教學魅力獎”。二是線上賦能。依托成都市數字網校,設計“小籃球系列教學課程”“運動損傷防護”“圖形運動之基本運動技能”等10余門線上課,累計播放量達1萬余次,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提升顯著。三是資源共享。聯合體育企業開發“低成本體能訓練方案”(利用廢舊輪胎、跳繩和學校有限資源改造等設計訓練方法),解決城市校空間不足與鄉村校器材不足問題,相關案例入選中國教科院、中國教育報聯合舉辦的2025年全國“落實義務教育新課標典型案例”。
3.跨界協同:體教跨界融合 的創新實踐
通過跨界融合打破學科壁壘,構建“體育+”跨界共同體,推動學校體育發展。一是醫教協同。江華主持的成都市教育規劃課題《戶外運動對小學生不良體態的干預與矯正研究——以攀樹、橫向攀巖為例》展開教育研究,依托學校體質健康監測并聯合成都市骨科醫院,開發了“青少年體態矯正”“行得正坐得端”校本課程,建立學生體質健康檔案。課題研究結果表明試點校學生脊柱側彎篩查率從 30% 提升至 100% ,矯正干預有效率達65% 。二是科教協同。依托試點校引入AI運動分析系統,在10余所學校部署智能運動監測設備,實時采集學生動作數據并生成個性化訓練方案,學生運動興趣提升 28% ,運動損傷率下降 22% 。
(四)教育生態引領輻射:從“單點突破”到“全域協同”的價值外溢
1.區域體育教育共同體建設
一是共同體建設。工作室依托成都市體育第四教研聯盟,通過跨區域合作推動體育教育教學改革,旨在提升全市體育教師專業素養和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第一和第四聯盟以籃球、田徑等項目為載體,推動“學技術、練技能、賽水平”的教學模式創新。如2025年4月舉辦的籃球大單元教學研討活動中,吸引了來自9個區(市)縣的1000余名教師,其圍繞“學得透徹、練得精準、賽得精彩”主題,通過10節示范課展示了如何將游戲化教學、分層訓練與競賽場景融合,以強化學生運動技能的遷移應用。活動還引入了“小馬健康”軟件,實時監測學生運動負荷,以數據驅動教學改進。二是師資共育。領銜人擔任教育部、財政部“國培計劃”影子跟崗指導教師、成都市中小學體育骨干教師,還獲“成都市優秀培訓工作者”,已指導工作室內多人獲全國、省市區各類賽課、示范課、研究課一等獎20余次,培養區、市級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10余人次。數據顯示,聯盟成員學校教師在市級以上教學競賽獲獎率較加人前提升 37% 。
2.數字化賦能的全域輻射
依托成都體育教研聯盟平臺,構建了“線上 + 線下”協同輻射體系。一是資源庫建設。整合工作室優質課程、教研成果、訓練方案等資源,形成包含 30+ 教學視頻、 5+ 校本教材進行推廣和教研。二是直播教研。通過開展“名優教師公開課”直播,單場最高觀看量達2000人次,實時互動答疑,形成“問題一研討—解決”閉環,近一年解決教學實踐問題100余個。三是數據監測。通過接入四川省學生體質健康數據平臺和國家體質健康數據平臺,工作室針對性深入調研,為區域內試點校學校體質薄弱學生提供個性化干預方案,試點校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逐年提升。
3.政策建言與社會影響
工作室發揮專業智庫作用,推動協同發展成果轉化為政策實踐。參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一體化”體育與健康課程建設、全國青少年運動能力標準測試研究、國家體育與健康教材(教科版)編寫、全國活力校園推廣,提出的“中小學課間體育生態化實施路徑”等建議對推動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
三、以成效促反思:江華名師工作室的未來展望
(一)實踐成效:從“個體卓越”到“協同發展”
成都市江華名師工作室聚焦體育教師專業成長與區域教育均衡,通過構建“三維協同”機制,實現了從“名師個體輻射”到“團隊集群發展”的范式轉型。工作室打破傳統“師徒結對”模式,構建了“核心成員(25人)—學員教師(80人)—輻射學校(32所)”三級培養網絡,通過“協同教研 + 項目驅動”,實現專業能力迭代。工作室以解決區域體育課程同質化問題為導向,構建了“共建一共享一共評”資源協同體系,為推動區域體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
(二)未來展望:構建工作室協同發展新范式
當前,面對“體教融合”“教育數字化”等新要求,江華名師工作室將以“協同要素重構、發展模式升級”為目標,探索“四維協同”新范式。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畫像,精準推送微課、案例、論文等資源,建立“線上工作坊+線下實踐坊”混合研修模式,構建“數字化驅動”的協同研修范式。拓展“跨區域聯動”的協同發展范式,積極嘗試推動組建“成渝雙城體育名師聯盟”,推動川渝兩地優質課例互認、課題聯合申報與深度研討交流。建立“三維度”(教師、學校和區域發展)協同評價體系,將工作室研究成果轉化為區域教育的政策建議,推動“協同發展”納入學校體育工作考核,形成“實踐—研究—政策”閉環。
四、結語
成都市江華名師工作室“三生·五共”理念,以生命為魂、生活為基、生態為要,借共振聚能、共情傳溫、共生謀合、共享賦能、共進致遠,實現了從“個體卓越”到“協同發展”的范式升級,為體育名師工作室建設提供實踐范式。相關經驗對破解體育教育資源分散、專業支持力度不足和持續推動體育教育教學改革、培育高素質體育教育人才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未來將進一步深化人才孵化的分層協同、共同體的價值共創、教育生態的輻射引領,強化體育教育的跨界融合屬性,構建開放、動態、可持續的協同發展機制,為新時代體育教師專業和區域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為培養體魄強健、人格健全的時代新人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2022—2025)的通知.[EB/0L].(2022-08-12)[2025-07-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2208/t20220819_653904.html.
[2]李莉.探尋“融趣”體育賦能新時代教師專業成長——李莉體育名師工作室團隊建設與發展策略[J].體育教學,2025,45(02).
[3]劉勇.匠心·創意·銳質—劉勇名師工作室團隊建設的卓越拼圖[J].體育教學,2025,45(01).
[4]倪晨瑾.邀約·融合·同行—小學名師工作室建設的意蘊與路徑[J]體育教學,2024,44(07).
[5]安建剛.體育名師工作室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探索[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4(07).
[6]潘雪峰.名師工作室高品質建設的追求與實踐——以江蘇省南通市中青年名師潘雪峰“快樂體育課堂”工作室為例[JJ.體育教學,2024,44(06).
(1.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 610000)(2.四川省成都市花園國際小學 610000)(3.四川省成都市草堂小學西區 610000)(4.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610000)(E-mail:666775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