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重要的發展理念,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早在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安吉縣余村考察時,就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并闡發這一理念,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不斷拓展和深化其內涵,為我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的提出,充滿前瞻性的戰略眼光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位于天目山余脈余嶺腳下。20世紀90年代,余村時常炮聲隆隆、粉塵遍地,許多村民靠開采礦石謀生。最盛時全村有3座石礦、1家水泥廠,100多輛拖拉機穿梭于石礦和企業之間。村民的錢包鼓了,地方財政也上去了,但生態環境卻惡化了,煙塵籠罩、污水橫流成為困擾群眾的大問題。
2003年,浙江全面啟動生態省建設,安吉提出“生態立縣”戰略。余村下決心關停了3座石礦、1家水泥廠,村集體經濟和百姓收入立刻下滑,余村村民經常向村干部“討說法”。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余村考察。村干部向他介紹,余村關停了污染環境的礦山,現在靠發展生態旅游讓農民借景發財,實現了“景美戶富人和”。習近平同志在聽取當地的發展困惑以及關閉石礦保護生態的做法后,首次作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指出:“過去我們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本身,它有含金量。\"習近平同志還進一步指出:“生態資源是你們最寶貴的資源,搞經濟、抓發展,不能見什么好都要,更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迷戀過去的那種發展模式。”
9天之后,習近平同志以“哲欣”的筆名,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了評論一《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深刻闡述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辯證統一關系,從戰略高度指明了綠色變革的發展路徑。評論指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我省‘七山一水兩分田’,許多地方‘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擁有良好的生態優勢。如果能夠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
2006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從“兩座山”看生態環境》中提出,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關系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與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一種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他指出:“以上這三個階段,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是發展觀念不斷進步的過程,也是人與自然關系不斷調整、趨向和諧的過程。”
后來,余村、湖州以及浙江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下,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有力展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前瞻性和科學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深邃的思想,歷經時間洗禮和實踐檢驗而愈顯光輝。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進行了更加深刻、系統的理論概括和闡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指南,成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內容,這一理念的偉力在祖國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
深入闡釋和踐行“兩山”理念。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并回答學生們提問時明確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動表達了我們黨和政府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進一步強調,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此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應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并將這一理念正式寫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中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
廣泛凝聚全黨共識。進入新時代,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環境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號召全黨“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并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之一。黨的十九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把“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入黨章。2018年5月,黨中央召開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正式提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高高舉起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旗幟。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系統闡釋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六項原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其中的第二項原則,得到更為深入的闡發。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包含著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時代性、指導性的重大思想觀點,就其主要方面來講,集中體現為“十個堅持”。其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這一重大理論問題。2021年11月,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重大歷史關頭,我們黨將“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入《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意義重大而深遠。
引領發展方式深刻變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帶來了發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轉變,也帶來了執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正是在這一重要理念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將其精辟概括為“四個重大轉變”,即實現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實現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實現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實現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四個重大轉變\"充分證明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進一步增強了全黨全國人民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歷史自信和歷史主動。
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新時代新征程,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準確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時代要求,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根本在于習近平總書記掌舵領航,在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國之大者”,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緊緊圍繞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扛在肩上,大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更好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打造綠色發展高地。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不斷提高經濟發展“含綠量\"、降低“含碳量”。
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和城市黑臭水體。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
切實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生物安全管理。
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的基礎支撐。要深入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
深度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珍愛和呵護地球是人類的唯一選擇。中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要堅持多邊主義,認真履行國際公約,深化環境領域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談判和國際規則制定。要加強南南合作以及同周邊國家的合作,大力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講好生態文明的中國故事,讓生態文明理念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