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天目山北麓的余村村口,矗立著一塊醒目的石碑,上面鐫刻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0個大字。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安吉縣余村調研,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
20年前的余村曾面臨艱難抉擇:是繼續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還是另尋可持續發展之路?村民最終選擇關停礦山和水泥廠,但新的困惑隨之而來——如何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實現發展?這正是當時中國很多地方面臨的發展必答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辯證關系。經過20年的發展,如今的余村已成功轉型為“最佳旅游鄉村”,成為“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樣本。
余村并非個案。在“兩山”理念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各地勇于探索“兩山”轉化路徑。來自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中國共建成572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40個“兩山”基地,提煉的護綠換金、聚綠成金、借綠生金等模式日趨成熟,生態紅利不斷釋放,保護和發展相得益彰。
“兩山”理念的成功實踐,開創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的新局面。這一重大成就的取得,關鍵在于“兩山”理念科學回答了三個根本性問題:
首先,“要不要發展”的問題。這本質上是環保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權衡問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新時代的發展不能走老路,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盲目追求GDP增長。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既要保持合理增速,更要注重發展質量,走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
其次,“如何發展”的問題。要徹底告別“污染換增長”的老路,轉向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友好的新發展模式,讓綠色低碳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任何時候都不能為了一時的GDP數字,而犧牲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
最后,“為誰發展”的問題。目標很明確,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我們搞建設、謀發展,最終都要看群眾是不是真滿意、生活是不是真改善。檢驗發展成效,要看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正因如此,我們追求的發展,必須是既有經濟實惠的“金山銀山”,又有生態優美的“綠水青山”,讓人民群眾既能享受發展成果,又能擁抱美好環境。這才是真正造福百姓的發展道路。
“要不要發展”“如何發展”和“為誰發展”這三個關鍵問題,深刻揭示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統一關系,其核心在于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選擇。
要實現綠水青山向經濟財富和社會財富的轉化,就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轉變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著手:一方面,深刻理解并實踐“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生態觀、發展觀;另一方面,推動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執筆:王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