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中美青年創客大賽廈門分賽區選拔賽現場,哈爾濱工業大學大三學生宋勃翰和團隊圍著一張嬰兒床反復調試,這是他們研發了近一年的“智能嬰兒床”。床板下的傳感器正“學習”分辨嬰兒的哭聲——這套AI系統能識別饑餓、尿濕等6種常見需求。
“比賽消息一發出,我們就決定來試試。”宋勃翰邊調整參數邊說,“希望在48小時高強度開發中完成新版本迭代。”
這個教育部主辦的中美人文交流項目,吸引了71所高校的277支團隊、1342名青年。大賽已在廈門走過11年。作為大賽支持方,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持續陪伴參賽創客成長,為獲獎項目提供創業空間載體、資源對接等服務。賽場里新奇的想法,到了賽場外,不少已經變成了創業公司實實在在的創新項目。
在廈門火炬高新區的實驗室里,致善生物的研發人員正盯著檢測儀上的曲線——這家由園區孵化的企業,從海洋微生物中提取工具酶,打破分子診斷試劑領域的國外壟斷,讓國產試劑成本顯著下降。
不遠處,在賽諾邦格生產車間,經過不斷精密加工,降糖藥物側鏈輔料(一種能精確控制藥物在體內釋放速度的關鍵載體材料)成為長效技術的核心突破,讓患者從每日3次注射變為每周一次。
這些成果印證了廈門火炬高新區培育創新沃土的能力。如今,為進一步打通生物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新成立的廈門火炬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正全力運轉,致力于成為科技成果走向市場的專業“擺渡人”。
該中心聚焦診斷試劑和疫苗領域,力求破解轉化堵點:技術經紀人穿梭于高校實驗室與企業車間,“技術導師+產業導師+資本導師”組成的“創新鐵三角”為項目護航,實驗室樣品到生產線商品的距離不斷縮短。
在這片“創新雨林”里,硬核支撐不止于此。30余個研發平臺各有專攻:天馬新型顯示技術研究院的柔性屏材料打破國外專利壁壘,廈門半導體工業研究院的阻變存儲器制造技術躋身國際前列;47個各級新型研發機構與7家“火炬協同創新主體”聯動;某高校團隊的快速檢測試劑盒通過中試服務,3個月就完成從樣品到量產的跨越。
火炬高新區與廈門科學城、金磚創新基地共建資源共享平臺,聯合省創新實驗室組建跨領域攻關團隊。一套“發現—評價—培育—轉化”的閉環體系已然成型。
“以前高校的成果‘躺’在論文里,現在通過這個機制,我們能快速找到企業需求,實現雙向奔赴。”廈門大學一位教授感慨。
“出發前一晚,我們還在擔心會場會不會空著。”金磚科創孵化園綜合服務中心執行主任林志強回憶起6月的巴西之行,仍有些激動。
這場在里約熱內盧舉辦的推介會,最終迎來了百余名巴西政府官員、企業家和科研人員。廈門萬基生物與巴西未來生物當場簽約,巴西SENAI綠色化學創新研究所的成果也敲定將在廈門落地。
這是金磚科創孵化園首次帶廈門企業大規模“出海”。21家企業帶去的智造產品里,俊融醫療的JR-CA007霧化器格外搶眼——這款重800克、充電一次可用6~8次的家用醫療設備,是企業歷時4年的研發結晶。“以前單打獨斗闖南美,光臨床認證就卡了半年。”該公司總經理陳智君說,如今借著孵化園的平臺,他們有望與巴西多家醫療機構建立聯系。
藍斯通信的智慧公交系統同樣收獲滿滿。這套包含刷卡機、定位主機的解決方案,正好契合巴西公交系統升級需求。“今年3月,我們剛成立了金磚交通創新研究院,希望以此為抓手,構建‘咨詢—設計—開發—實施—運營—運維’的全鏈條出海模式。”藍斯通信市場部主管陳雯婷說。
按照規劃,到2028年,金磚科創孵化園將成為輻射金磚國家的國際化科創合作載體。眼下,通過常態化舉辦的科創人才大講堂、跨境項目路演等途徑,更多“廈門智造”正沿著金磚通道走向世界。
行業領先的衛星通信射頻芯片企業廈門科塔電子有限公司,近日順利完成A輪融資,成為火炬新質生產力基金自去年組建以來投資的第三個項目。
在廈門火炬高新區,資本正成為滋養創新的“活水”。這只由高新區產業引導基金發起、5家國有投資機構聯合組建的基金,只投“早、小、硬科技、未來產業”。
科艾斯創始人、總經理陳志國介紹,企業近幾年保持著超過20%的年復合增長率,在研發創新和生產工藝優化上的投入持續攀升。
“火炬新質生產力基金的投資,不僅及時緩解了我們的資金壓力,更重要的是嫁接起產業鏈資源,促進了上下游協同合作。”他介紹,作為福建省唯一的高分子材料助劑領域企業,今年一季度該公司營收同比增幅接近30%。
龐大的基金矩陣還在發力:總規模10億元的廈門火炬孵化加速母基金,已培育10只子基金,重點投向生物醫藥、半導體等領域;443億元規模的產業引導基金參股18只子基金,杠桿效應放大20倍,推動瀚天天成、星宸科技等40多個項目落地,助力16家企業成功上市。
“我們要做‘耐心資本’,陪企業從種子期走到成長期。”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計財處負責人說。
從“新質貸”解決初創企業首筆融資難題,到“撥改投”試點變財政撥款為股權陪伴,資本的“精準滴灌”,讓更多硬科技企業得以潛心研發。
在廈門美塑新質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一片片“口字膠”正在生產中——這款榮獲省級“單項冠軍”的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多年穩居前列。
“折疊屏手機、車載HUD顯示器,哪里有新場景,我們的精密功能器件就跟進到哪里。”該公司總經理助理黃渴水說,企業在精密功能器件及新材料領域已深耕10余年,開發出上千種產品,園區內的友達、天馬等“鏈主”企業都是其客戶。
這種專注于細分領域深耕的特點,在廈門火炬高新區很常見。
嘉戎技術的模塊化垃圾滲濾液處理設備,已服務國內和海外超600個項目;宇電溫控科技的半導體溫控器,測量精度達0.001℃,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國產替代。
目前,廈門火炬高新區已培育出10家國家級、48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196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智改數轉”政策支持下加速成長。
廈門火炬高新區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支撐作用,將大部分財政收入精準投向企業發展。近3年,廈門火炬高新區企業政策扶持資金規模持續擴大,累計超過200億元。
“從專精特新到瞪羚、獨角獸,再到上市公司,每個階段都有對應的培育方案。”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一位負責人說。
在廈門火炬高新區培育的這片“雨林”里,政策陽光、資本活水和服務沃土的交織,正讓創新種子長成參天大樹。
編輯:鄭雪" zhengxue@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