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夏天,熱起來的不只是天氣,醫美市場也迎來了火爆的“暑期檔”。
“雙眼皮手術爆單”“打瘦臉針要搶號”……據媒體報道,進入暑假,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皮膚科的門診中,學生患者較平日增長10%到30%,醫院整形美容中心7、8月的手術量月均增加100多臺。
剛剛高考完的學生和畢業走向職場的年輕人成為這場 “夏日爆改” 的主力軍,甚至社交平臺上還出現很多醫美+旅游的攻略:到上海逛逛迪士尼再去做個皮膚管理、到成都看大熊貓順便打一下水光針、去延吉吃美食再進行一下韓式醫美……
但在這股熱潮背后,風險也正在潛伏。
“剛滿18歲的小妹妹告訴我:變美要趁早!”
“要以全新的形象驚艷校園呀!新形象配新學期,沖鴨(網絡用語,沖呀)!”
社交平臺上,很多醫美機構瞄準年輕人,以“顏值經濟”為名,進行焦慮營銷。
本刊記者探訪了多家北京美容整形機構,發現很多醫美從業者都有一套精心設計的話術體系,核心直擊消費者軟肋——對容貌的焦慮和對即時變美的渴望。

“當不了學霸就當校花!微調之后你在學校肯定更受歡迎”“咱們把面部折疊度調整好,五官一下立體,人群中顯得特別打眼”“小整容就是把自己重新養一次的最好辦法……”
這些說辭被反復提及,而對于可能存在的風險卻被只言片語模糊帶過。銷售們使出渾身解數,營造容貌調整的緊迫感,還以自身“變美”經歷現身說法,讓很多猶豫不決的消費者決定也去試一試。
采訪中,很多年輕人告訴記者,現在有的用人單位對容貌要求很高,身邊很多同學為了找工作都做了微整,女生割雙眼皮、男生紋眉非常普遍,甚至有些家長帶孩子來進行“爆改”,認為術后恢復需要一兩周,暑假是最佳面容修整、恢復期。
“老話都說以貌取人,在外貌上建立優勢,有利于孩子社交、求職。我女兒剛高考完,小區幾個孩子都去微整了,我們也打算做個項目。”一位消費者說。
北京協和醫院整形外科醫生肖一丁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容貌焦慮容易引發沖動,人在焦慮時容易失去理性判斷,傾向于“隨大流”。他認為,很多年輕人尤其是高中畢業生,完全可以通過運動、飲食改善形象氣質,不需要做手術。
“年輕人的想法與社會的審美都會變,一定要同家長商量,把修復較難的醫美項目往后放一放。” 肖一丁說。
在“容貌焦慮”裹挾下,越來越多人開始“入坑”水光針、瘦臉針、注射玻尿酸這樣的“輕醫美項目”(指因操作便捷、恢復期短而被誤認為風險較低的醫療美容行為,其本質仍屬醫療范疇)。
早在2022年,國家藥監局發布了“關于調整《醫療器械分類目錄》部分內容”的公告,對部分醫療美容用品目錄作出重大調整。其中明確,作為“水光針”主要成分的注射用透明質酸鈉溶液,用于注射到真皮層,主要通過所含透明質酸鈉等材料的保濕、補水等作用,改善皮膚狀態,按照Ⅲ類器械監管。
據悉,申請醫療器械Ⅲ類經營許可證時間較久且需要進行大量臨床試驗,并且要求生產公司具有與經營規模和經營范圍相適應的質量管理機構或者專職質量管理人員。
然而,不少商家仍在投機取巧。
記者在北京多家美容整形機構發現,很多美容機構混淆概念,拿出一些擁有“Ⅲ類醫療器械”身份的產品冒充水光針,但其實并非對癥,其獲批適應證與水光針完全不一樣。
例如,一款名為“術唯可”的水光針,在線上平臺的售價在幾十到200元之間。多家美容院告訴記者,這款是基礎水光針,享受平臺百億補貼價格才如此便宜。
記者發現,該產品的正式名稱為“醫用透明質酸鈉凝膠”,為“Ⅲ類醫療器械”,其注冊的適用范圍是“輔助用于預防和減少腹(盆)腔手術的術后粘連”。也就是說這種本應注入腹腔的透明質酸鈉凝膠,可能被一些機構直接打在消費者臉上。
有的美容機構則用“Ⅱ類醫療器械”產品張冠李戴。例如在某線上平臺,很多機構都推銷巨子生物旗下的“可麗金水光針”,這款產品名為類人膠原蛋白生物修復敷料,為Ⅱ類醫療器械。
根據國家藥監局信息,該款產品獲批用于“提供皮膚過敏、激光、光子治療術后、痤瘡受損創面的愈合環境”,并非用于注射。
此外,記者走訪發現,一些工作室和生活美容店都推出了“輕醫美項目”,然而部分操作人員沒有相關醫療資質,僅憑一個注射儀器、幾塊紗布就給消費者進行操作。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整形修復科副主任韓愚弟告訴本刊記者,從門診經驗看,注射類醫美產生的問題最多。例如,有消費者在醫美機構打了所謂的膠原蛋白針(主要成分通常為玻尿酸)后,炎癥反應強烈,臉部腫脹到呼吸困難;還有消費者打了多年玻尿酸,出現無法吸收、皮膚紅腫有硬塊的問題,甚至因玻尿酸位移、發泡、“饅化” 等問題導致心理抑郁。
責編:郭霽瑤" guojiyao@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