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湖州安吉縣余村村民李師傅最近心里美滋滋。前不久,他委托供電公司出售屋頂光伏碳匯,銀行賬戶里多了400余元。“以前農村屋頂大多閑著,裝光伏也就是趕個時髦,哪能想到現在既能賣電,還能‘賣碳’,每年至少多賺2000元呢!”李師傅對記者說。
今年年初,余村實現居民光伏碳普惠(把光伏發電項目產生的綠色電力通過碳普惠機制轉化為經濟收益)全覆蓋,將2022年以來鄉村居民屋頂光伏發電量折算成碳減排量,集中匯集后到碳交易市場統一交易,出售給有碳排放量需求的地區和單位,這一舉措大大激勵了居民的低碳行為。


這只是村民參與這場“綠色變革”的一個縮影。在湖州,支付寶“碳達人”小程序引導著居民踐行低碳生活;零碳馬拉松活動彰顯出全民的綠色行動力;500余畝“碳匯林”種下了居民的“共富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浙江人民的幸福日子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全國每三把椅子里,就有一把是‘安吉造’,椅子的出口量占全國一半。”在“兩山引領·碳路前行”主題館,國網安吉縣供電公司碳效服務工程師李馨怡向本刊記者介紹時,語氣中充滿自豪。
椅業與白茶、毛竹、鄉村文旅是安吉的四大經濟支柱。李馨怡團隊的工作之一,就是為這把椅子“減負”——降低其碳排放。
這項深入企業的“減負”工作,是從服務永藝家具這樣的行業代表開始。
李馨怡清晰記得在永藝家具的首次深度“碳效診斷”。“我們拿著安吉首創的工業碳效管理平臺‘碳效碼’深入車間,一點點拆解生產流程的碳足跡。”
通過碳效碼平臺內置的“綠改超市”(為企業提供多種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方案的線上“技術方案集市”)對接節能服務商,李馨怡團隊在其技術方案庫中篩選比對,最終鎖定高效納米節能環保技術,可以降低注塑機10.5%的能耗。在永藝家具試點改造后,這臺設備成了廠里的“明星”,一年就省下7萬千瓦時電,老板當即決定全面推廣。
后來,李馨怡團隊推動當地政府將這項改造納入技改補貼目錄,如今全縣133臺同類注塑機均已換上“節能裝”,年節電達32萬千瓦時,足夠一個小區用大半年。
“我們持續新建光伏、儲能設施,以降碳為目標著力技術改造,有了平臺輔助,碳足跡直接減少了15%。”永藝家具企業外銷事業中心總工程師程軍說。
在安吉的茶園里,“一片葉子”的蛻變,也藏著綠色轉型的故事。
過去炒茶,以燒木屑、木柴為主,不但勞動強度大,環境污染也不小,火候更不好掌握。
當地實行農機補貼政策后,炒茶機被列入補貼目錄,茶農們陸續換上了電動炒茶設備,提高了加工效率。
2015年起,杭州、湖州、麗水等地建起500多個“全電式茶村”,國網浙江電力琢磨著怎么把服務做得更精準,從早期的配變增容保障供電,到如今用靈活、智能的方式滿足需求,就是為了讓茶農們用電更省心。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安吉電力“陪伴”白茶產業走過了三階段:先是讓茶農告別煙熏火燎,用上穩定電;接著聯合政府為茶農免費安裝用電設施、提供“零成本”集中炒茶服務,規范電炒茶標準,還建了6個集中炒茶點,解決了旺季用電緊張的難題;今年,又搞起了綠電炒茶,核心產區的炒茶機全用上清潔能源,還貼上了“綠電白茶”標志。“這標志一貼,茶葉更值錢了。”茶商們笑著說。
安吉余村文創閣負責人葛軍的父親早年在礦山工作,“山體被挖得千瘡百孔,空氣里都是粉塵”。2005年,礦山關閉,挖礦為生的村民們各找出路。
“母親當時讓我開個賣礦泉水的小超市。”葛軍笑著回憶。受母親的啟發,他和父親在安吉縣四處考察,最終決定聚焦“文化”:將安吉的竹燈、竹工藝品、白茶等特色物產整合,融入自己設計的地標性文創產品。2018 年“兩山文創閣”正式營業。
如今,礦山里的石頭在葛軍父親的巧手中變了樣。記者在文創閣看到,當年賣去水泥廠的礦石,成了他手中精雕細琢的奇石擺件,雕刻的作品透著山水靈氣。
“以前挖礦,一噸石頭只能賣幾十塊,現在一塊石頭被藝術雕刻后能賣上百元,最貴的甚至能上萬,賣的就是余村的風景和文化。”葛軍笑著對記者說,“來旅游的老外也喜歡,一邊合影一邊問我能不能用美元買。”
文旅生意的紅火背后也有綠電的功勞。葛軍記得,小時候余村用電吃緊,穩定地開空調都難保障,“2011年冬天,山東朋友來玩,冷得躲在車里不敢出來”。而現在,他的民宿里,空調、地暖、電梯運轉自如,電力充足,“用的是綠電,穩定得很”。
這種變化成了吸引游客的“隱形加分項”。
“客人體驗好了,生意自然就起來了,文創閣營業額翻了好幾倍。”葛軍介紹說。
責編:郭霽瑤" guojiyao@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