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盆地西北邊緣,什邡市蒂華山脈的深處,藏著一個名為“紅白場”的古老場鎮。這里群山環抱,溪流淙淙,不僅風光旖旎,更孕育出一種遠近聞名的特色茶—一紅白茶。
自古以來,紅白場就是川西北重要的商貿樞紐。南來北往的商賈在此駐足交易,而紅白茶則成為這片土地饋贈給世人的獨特禮物。它承載著干年的歷史記憶,訴說著當地的風土人情,更以其獨特的風味和顯著的養生功效,在茶界獨樹一幟。
紅白茶的歷史雖難在典籍中尋得完整記載,卻在當地茶農的口口相傳中延續了干年。東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曾提到:“什が縣,山出好茶。”這或許就是紅白茶最早的“歷史注腳”。
在過去,茶葉金貴,尋常百姓喝不起,山民們便另辟蹊徑,發現野生毛豹皮樟(一種樟科喬木)的葉子可制茶。于是,紅白茶應運而生,漸漸融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成了平民茶飲。千百年來,它陪伴著山民度過漫長歲月,見證了無數的日出日落,也承載著什放蒂華山區獨特的風土人情。
在蒂華山脈海拔1000一15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生長著紅白茶的原料一一毛豹皮樟。這里氣候溫潤,云霧繚繞,肥沃的土壤為茶樹提供了絕佳的生長環境。部分古茶樹樹干直徑可達50厘米,樹齡數百年,歷經歲月更顯蒼勁。由于茶樹多為野生且高大挺拔,采茶人需借助梯子、鉤子等工具,攀爬至樹上,小心翼翼地選摘嫩葉。紅白茶因此被稱為四川“最難采”的茶。
紅白茶的黃金采摘期僅在立夏前后20天左右,茶農們必須爭分奪秒。制作工藝更是講究:鮮葉需當天完成炒制,在熱鍋中翻炒至葉片綿軟;揉漿時要趁熱搓揉,使茶葉成形并滲出白色汁液;隨后壓實發酵,最后選擇陰天晾曬。整個制作過程,火候、時間和力度的把握全憑制茶師傅的經驗與手感,每一道工序都傾注看匠心。也正是這種傳統手工技藝,造就了紅白茶獨一無二的品質。
沖泡后的紅白茶湯色金紅透亮,香氣馥郁純正。入口醇厚微澀,回甘迅速持久,生津解渴效果顯著。除了口感出眾,紅白茶更具有出色的養生功效,其所含的脂肪分解酵素高于其他茶類,這使其在分解油膩、降低人體脂肪化合物、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方面功效顯著。
由于紅白茶樹的難以遷種和人工培育特性,加上傳統采制工藝的復雜性,導致從事紅白茶采制的茶農后繼乏人,正宗紅白茶日漸稀少。為保護傳承這一獨特技藝與文化,2006年,紅白茶制作技藝入選德陽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4月,紅白茶制作技藝又成功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如今,在當地政府與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紅白茶制作技藝得到了更好的保護與傳承。一方面,傳承人積極收徒授藝,讓古老技藝得以延續;另一方面,通過創新營銷方式,借助互聯網和電商平臺,讓更多人了解和品嘗到紅白茶。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紅白茶已成為什放當地特色產業,為村民增收致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片承載干年歷史與文化的樹葉,正以其獨特風味和養生功效,從蒂華山區走向更廣闊的天地。紅白茶不僅是一杯茶飲,更是一種文化傳承,一份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不妨靜心品一杯紅白茶,感受其醇厚甘甜,體味歲月沉淀的茶香,領略這份來自蒂華山的獨特魅力。